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穿越指南 > 1096【敦煌遗书】

1096【敦煌遗书】(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大理国末代国王段正兴,高高兴兴搬去开封新居。  

而西夏末代皇帝李仁孝,却早就已经从开封搬到洛阳。他实在卷不过太学那帮子人,甚至太学毕业考试都无法通过,连考两年失败之后由皇帝格外给了一个毕业名额。  

太学毕业,自动成为举人,接下来李仁孝可以直接考会试。  

但李仁孝终归是放弃了,他已经获得大明仕林认可,因此向皇帝求了爵位和官职。这是当初朱铭给的承诺,如果李仁孝考不上进士,该补的还是会给他补上。  

爵位是公爵,官职为翰林文史官。  

李仁礼也在做翰林文史官,而且还是西夏研究权威专家,正好担任李仁孝的学术导师。  

除了李仁礼和李仁孝,还有几个西夏学者,他们全部被归为翰林院文史馆西夏组的研究员。《西夏书》的初稿早已问世,第二稿去年修改通过,但又发现新的史料正在编撰第三稿。  

由于朝廷取缔西夏文字,大量民间书籍被收缴运到洛阳。西夏的官方史料已经研究完毕,可民间书籍却才整理出一小部分,剩下的堆放在仓库里有好几间屋子。  

人手不够!  

听说大理两代国主进京,李仁孝假装不知道,也懒得跑去交流灭国心得。  

他像往常一样,来到仓库上班。  

叫来杂役抬出一个大木箱,这些箱子贴了封条,还标注了书籍来源。此刻打开的木箱,来自西凉府一座景教寺庙。  

李仁孝的工作是把它们初步整理分类,然后送去文史馆西夏组研究。  

寻常官吏,还真干不了这个工作。因为除了汉字和西夏文字之外,还有回鹘文、粟特文等等,即便是初步整理也需要本事。  

李仁孝在洛阳整理这些,却有十多个画家,在沙州那边临摹石窟壁画。  

朱国祥派去的,已经好几年了。  

他当时派画家前往沙州的理由,是听说莫高窟有精美的历代壁画。而且画风与中原迥异,让一些画家过去看看,顺便临摹锻炼画技。  

敦煌遗书究竟出自哪号窟,朱国祥根本不知道,自然无法指明密室所在。  

更让朱国祥想不到的是,莫高窟并不等于敦煌石窟,因为敦煌石窟是一个石窟群。沙州境内到处都是!  

甚至翰林画家们到了沙州,询问当地的僧人,第一年也没问出莫高窟的下落——当地人把那里称为千佛洞。  

而且千佛洞有两处,莫高窟属于东千佛洞。  

莫高窟那些壁画,在此时的沙州并不稀奇,好多当地石窟都有同类型作品。  

十几个翰林院画家到了沙州,分散在六处石窟临摹,莫高窟只是其中一处。当然,莫高窟的画家最多,因为有人发现了碑刻《莫高窟记》,知道这里正是太上皇点名的地方。  

由于大明朝廷抑制佛教,整个沙州的石窟建设全部停工,许多小窟甚至渐渐荒废,连附近的寺庙都被取缔。  

但在几处大窟,依旧有信徒来礼佛上香。  

周琮今年三十二岁,已在沙州临摹壁画五年,每年只能跟妻子通信两次。  

这差事挺苦逼的,但周琮并不抱怨。  

他师从名家李唐,只是一个记名弟子。画技还行,却也只是还行,在翰林画院排不上号,能在沙洲精进画艺,对他今后的发展有巨大帮助。  

这里的壁画很多,周琮尤喜魏晋和盛唐风格。  

他们平时住在莫高窟东边的千佛寺,那里原有僧众二百余,现在只剩几十个了。其余僧人被迫还俗,跟汉人移民一起分田耕种。  

被聘来开凿石窟的工匠,也全都在官府登记,被统一分配到各地重新落户。  

整个沙州大大小小的石窟群,从南北朝至今,只在战乱时长期停工。一旦到了和平年月,就有僧众或信徒筹款开凿新窟,历史上一直开凿到元朝灭亡为止。  

又是新的一天,周琮和小伙伴们去上工。  

他们还在寺内雇佣了僧人充当杂役,做些帮忙搬运东西的杂活。  

就快下雪了,天气有点冷。  

周琮临摹了一上午,手脚冰冷跑出来活动,蹦蹦跳跳的跟朋友聊天。  

“履道兄何时回京?”周琮问道。  

刘存中说:“明年开春便回。再不回家,儿女都不认识爹了。”  

周琮说道:“我也打算开春回去。”  

朱国祥并没有规定时间,只在翰林画院随口一提,翰林院就派了十多个画家过来。  

刘存中说道:“回家歇息一阵,我就申请去别的佛窟。天下名窟那么多,肯定有画风迥异的。在这莫高窟我收获颇多,今后到全国各地转转,博采众长说不定能融会贯通。”  

周琮赞道:“履道兄好志向!”  

刘存中笑道:“就算我自己不能名扬天下,有那么多临摹画卷传家,今后子孙也可以吃这碗饭。”  

唐宋以来的画家,技艺往往父子相传。  

画家会自己制作素材库,让儿孙从小就临摹。  

小孩子足不出户,就能把花鸟虫鱼画得有模有样,掌握写实派的各种基础绘技法,包括空间透视等等。等稍微长大些,再通过观察实物更进一步。  

“哒哒哒哒…”  

一阵马蹄声响起,有官差奔来喊道:“洛阳家书已至,附带这半年的《大明月报》。诸位相公若要给家人写信,最好在今日就写毕。我明日带往沙州大营,趁着还未下雪,与官吏、将士、移民的家书一并送走。烦请互相转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