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穿越指南 > 1050【迂回包围】

1050【迂回包围】(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原域名已被污染,请记住新域名高昌城内,几处错现(坎儿井的地面蓄水池)围满了人。  

在有士兵维持秩序的情况下,城市居民排队前来打水,胆敢插队立即拖出来打一顿。  

那些水已经比较浑浊,因为明渠里的水没了,只能钻进暗渠去提水。  

暗渠之水,也已见底。  

非要强行取用,肯定连水带泥。  

显然,明军把坎儿井的上游堵死了!  

露出地面的一口口竖井,被明军倒入大量泥土,严重阻塞暗渠的流动。  

甚至明军放着地上河水不喝,十多万军民专门饮用上游坎儿井的水。  

对于坎儿井,早期有两种说法。  

一是陕西传过来的技术,二是波斯传过来的技术。  

但后来通过考古壁画发现,这玩意儿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新疆地区。  

高昌城及周边郊野,开凿有十多条坎儿井,随着蒙古人把高昌打烂而废弃。新中国建立后,这些坎儿井遗迹又被挖出来,通过科学技术测定其年份,大约始建于战国晚期到西汉年间。  

不时有骑兵在城内来回奔跑呼喊:“不要害怕缺水,就快要下雪了,到时候可以喝雪水!”  

如此宣传,自然是为了稳定人心,鬼知道今年什么时候下雪。  

各处暗渠之中,有上千人在打井施工。  

这里的土壤渗透很强,高山积雪融水和降水,渗透下去就变成了地下水。  

在地下水资源丰富的情况下,蹲在暗渠里继续向下挖,是极有可能重新获得水源的。  

“砰砰砰砰!”  

一处坎儿井暗渠之中,突然响起枪声并回荡许久。  

负责保护挖井民夫的西辽士兵,盾牌直接近距离被火枪打穿。靠后的西辽弓箭手,猫着腰想要拉弓还击,却被几声枪响结束生命。  

“明军摸过来了!”  

负责往外运泥土的西辽民夫,吓得争先恐后往回逃。  

坎儿井暗渠大约高1.7米、宽1.2米,人数太多又过于狭窄,根本就没法快速逃跑,慌忙之间自相踩踏而死。  

“上来!”  

明军士兵用刚学会的回鹘语,朝着正在挖竖井的民夫喊。  

井里的民夫瑟瑟发抖,顺着绳子爬上来。  

包括其他被俘虏的民夫,全被明军逼着回填沙土,把刚刚挖出的竖井给堵死。  

堵完之后,明军连忙开溜!  

因为这里已属城内地下区域,稍微慢点就要被敌人给反包围。  

在明军的持续破坏下,守军只得先封死城内外的暗渠通道,然后在城市内部的地下继续挖掘。  

即便成功挖出十几口水井,以城内军民的数量而言,那也完全属于是杯水车薪,更何况还有大量战马需要饮水。  

“出水了,出水了!”  

高昌外城西南部有一座佛寺,僧人们齐声欢呼起来。  

这座寺庙占地一万多平米,玄奘法师曾在此讲经一个多月。  

整个外城的西南、东南城区,密密麻麻全是寺院。除了佛寺之外,还有景教寺庙。这两个宗教关系极为融洽,信徒之间早已互相通婚。  

摩尼教寺庙在内城的西北方,拜火教寺庙则位于东北方。  

还有其他许多教派的寺庙,散布在内外城的各处。各族教徒挨着他们的寺庙而聚居,住持拥有着极大的社区权力、极高的社区威望。  

“哒哒哒哒!”  

一队骑兵冲到寺庙大门口,军官提刀对僧众说:“僧人时刻提取井水,倒入最近的储水池里。城内居民打水时,本寺僧众可优先取用,其余交给军队来分配!”  

面对真刀真枪,僧众敢怒不敢言。  

次日,内城又有一口水井打通,居民抢水时甚至出现骚乱,被士兵连杀二十余人给弹压住。  

“轰轰轰轰!”  

城外每天的炮击又开始了,由于对轰塌城墙不报希望,轻炮重炮全部瞄准城墙上的防御设施。  

几处城楼,尤其是有瓮城的城楼,已经被炮弹轰塌了大半。  

不时有炮弹落进城里,把附近民房砸得千疮百孔,就连各大宗教的神像都砸坏许多。  

城内军民,被连日炮击打得心惊胆战。  

而且他们不敢出城樵采,稍不注意就要被明军骑兵给杀死。军方储备的柴禾还勉强够用,普通百姓却是只能拆门或拆家具。  

终于有人受不了啦!  

这天傍晚,趁着明军收兵回营,守军开启城门放百姓出去樵采——主要是灌木、干草和农作物残余物。  

许多男子甚至是僧人,都麻着胆子一涌而出。  

他们很快就被明军哨骑发现,吹号唤来更多明军骑兵。  

负责保护樵采的西辽骑兵,立即上去跟明军战斗,但大多数射几箭就逃往瓮城方向。  

而那些出城樵采的平民,则是薅起能点燃的东西就跑。  

明军骑兵一路追杀到瓮城外,面对箭雨只能停止,默默看着西辽军民进入瓮城。  

却有几个西辽骑兵没有进城,他们“慌不择路”奔向更远方,然后主动跪地投降请求见明军主帅。  

“你们的主人是谁?”李彦仙问道。  

那些骑兵回答:“我们的主人叫捉翁。”  

其实,他的主人叫张奣。  

奣(wěng,天明之意),是唐代汉族祆教徒的常用名,而且具有着特殊的宗教意义。  

政权更迭,族群变幻。  

西域汉族祆教徒的后裔,已经不会说汉话、写汉字。但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