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穿越指南 > 0499【礼之变】

0499【礼之变】(2/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大王饶命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守礼制,就缺一个做事标准,全国上下就要乱套。  

朱铭猛地来一句:“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这段话,我却更看重‘所损益’三个字。”  

商礼是修改夏礼而制定的,周礼是修改商礼而制定的,礼的形式不断改变,但礼的内涵万世不变。  

朱铭的意思是说,大家都盯着“不变”,但他却关注于“改变”。  

胡安国心中一惊,不只是他,很多官员都开始惴惴不安。  

朱铭根本就不是在跟大家商量,而是在发表宣言:老子要改规矩了!  

改的可不仅是天命转移的规矩,肯定还有很多别的规矩。  

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废?  

孔子的“所损益”三个字,就为变法派提供了弹药。守住礼法的内涵不变即可,剩下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随着时代变化而改进。  

精神内涵不可变,是礼之本、礼之常。  

繁文缛节可以变,是礼之末、礼之变。  

这符合儒家经义。  

朱铭说道:“天命,是我父子匡乱世、济百姓,以天人感应而自行流转。与那赵宋何干?让赵桓禅位,难道不像是乞讨得来?也不能说乞讨,更像逼着他交出宝物,就活像是从他手里抢来的。如果要敬天告民,登极大典就足够了,何必画蛇添足行禅让之礼?”  

朱铭盯着胡安国说:“你且说说三代以下,哪个皇帝禅让是自愿的?强逼旧君禅让,还三请三辞,这有半点敬的意思吗?非但不敬,还欺天愚民!你自认为知晓礼之本末,实则在舍本逐末!”  

“不敢!”  

胡安国连忙低头否认,他知道朱铭在诡辩,但诡辩得也有些蛮横道理。而且以现在两人的身份,有些事情不能乱说,朱铭必定能够赢得辩论。  

众人看向朱国祥,想听听这位什么反应。  

可惜没有任何反应,朱国祥笑呵呵坐在上面,如同一尊泥塑的弥勒佛。  

赵宋旧臣俱皆骇然,原来真正主事的是朱元帅,朱经略在这种时候居然不发表意见。  

今后不会发生玄武门之变吧?  

玄武门之变,深层原因就是李渊与李世民的矛盾。  

朱国祥终于还是说话了,温言细语道:“禅让之礼,可以不用,有登极大典即可。如今宇内未平,也可先不称帝,明年元旦当称王建制。所立官制,也与旧宋不同。旧宋先用三省六部制,再改中书门下制,复用三省六部制。改来改去,莫衷其是,反倒弊病横生。吾儿且说说。”  

朱铭接过话头:“新的制度,叫阁部院制。”  

“各殿大学士,组建内阁,皆为阁臣。阁臣之首,为首辅,也可视为太宰、左相、首相。阁臣之次,为次辅,也可视为少宰、右相、次相。其余阁臣,等同于副宰相。”  

“御史台,改为督察院。”  

“银台司,改为通政院。”  

“枢密院,保留不变。”  

“一阁三院六部,此为新朝之中枢。”  

父子俩没有增加部级机构,依旧是六部,财权归于户部。  

宋代有个三司使,别称“计相”,乃首席财政大臣。很快就畸变为庞然大物,上欺宰相,下压六部。连军事都能插手,打仗前先考虑财政得失,还造成大规模职权重叠,元丰改制时重点予以废除。  

有这前车之鉴,朱铭自然不会再设。  

至于通政院,就是明代的通政司。这玩意儿在明初权力极大,是皇帝处理朝政、沟通内外的主要机构,六科不过是通政司的下属部门。  

内阁出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侵夺通政司大权,接着又收编翰林院,继而再辖制六科——整个过程,用了上百年时间,内阁终于诞生权相。  

如果通政司正常运转,就不需要什么司礼监了。  

朱铭又仔细讲述“一阁三院六部”的权责划分,群臣为之骇然,就连张根、高景山都颇为震惊。  

一旦这种中枢构架落实,皇权将达到一个顶峰,宰相的权力被大大制约。  

这跟宋徽宗的任性妄为不同,宋徽宗靠破坏制度搞一言堂,而朱氏父子则是将皇帝集权制度化。  

与此同时,一扫赵宋的中枢弊病。  

中央机构不再冗余职权划分也更明确,六部不再是宰相的应声虫。  

正常运转下的阁部院制,六部尚书可以借助通政院,跟内阁那些宰辅们掰掰手腕。  

(本章完)  

请:wap.ishuquge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