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穿越指南 > 0015【男主人的书房】

0015【男主人的书房】(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好爽啊,就没洗得这么痛快过!”  

朱国祥端着油灯回客房,朱铭跟在后面伸胳膊抬腿,时不时还来一个体操动作。  

在山里转悠半个月,一路披荆斩棘,又累又饿,精神紧张。陆陆续续,还遇到猛兽和歹人,心理和生理都已绷到极限,如今总算可以暂时舒缓一下。  

洗澡可以放松,白天跟小孩逗闷子,同样是一种情绪宣泄。  

人类,终究不是机器。  

屋里有类似书桌的家具,朱国祥把油灯放好,转身打量四周的陈设。  

朱铭也在到处转悠,瞅见角落里有个箱笼,就是倩女幽魂宁采臣背的那玩意儿,忖度道:“这里可能是男主人的书房。”  

朱国祥捡起桌上一本书,封面印着幼言杂字。  

翻开细瞧,全是儿歌般的打油诗,皆由常用字组成,方便孩童学习简单字词。  

靠墙的床榻比较窄,可能用于读书疲倦了小憩。  

朱铭笑着评价:“男主人挺有格调,就几间茅草屋,居然辟出個专用书房,而且还有用来休息的小床。”  

朱国祥转身一瞧,出言制止道:“别乱翻人箱子。”  

“又没上锁,找本书读读。”朱铭从榻下拖出个木箱。  

掀开箱盖,里面全是书!  

而且为了防潮,箱底和箱壁都放有稻草。  

朱铭捡起几本查看书名,啧啧称奇:“书香世家啊,北宋的科举教材全在这儿。”  

“我看看。”朱国祥突然来了兴趣。  

科举教材被朱铭挑出来,剩下的书塞回箱子里。  

一共拣出七部儒家经典,即论语、孟子、诗经、尚书、易经、周礼、礼记。  

朱国祥仔细浏览完书名,说道:“果然跟明清不一样,不是考四书五经。”  

朱铭阐述道:“论语和孟子必考,宋人叫做兼经。另外五部叫做大经,选择其中一部学习即可。所以北宋后期的科举,只学三部经书就能上考场。”  

“那倒是简单,花费十年时间,三本书硬背也能背下来。”朱国祥点头道。  

“这是改革之后的,”朱铭说道,“在王安石变法以前,别说科举考试的书籍,就连科目都能让人头晕目眩。”  

朱国祥不解问:“科目?”  

“你可以理解为某某专业,”朱铭解释说,“最好的专业是进士科,其他专业统称为诸科。什么九经科,什么五经科,什么三传科,乱七八糟一大堆,每一科的教材还不相同。”  

朱国祥问道:“王安石的变法成果,不是被政敌废除了吗?”  

朱铭说道:“科举改革内容没有废除,因为在科举改革方面,王安石和司马光是一致的。当时的名臣,只有一人反对,你猜猜是谁?”  

“苏轼?”朱国祥说出个名字。  

朱铭顿感惊讶:“你怎么知道?”  

朱国祥说:“当时的名臣,我只晓得有王安石、司马光和三苏父子。”  

朱铭瞬间无语。  

“这么说来,苏轼倒像是顽固派了。”朱国祥说。  

朱铭详细说道:“苏轼对于科举改革,也不是全都反对,他只是反对取消诗赋。但这又属于改革重点,因为改革以前,诗赋在进士科的分量非常重。一首诗,一篇赋,这两样写不好,考进士肯定要落榜。”  

朱国祥表达自己的观点:“确实该取消诗赋,哪能靠文学作品选官?诗赋改成了啥?”  

“申论。”朱铭吐出个现代词汇。  

“呃…好吧,非常合理。”朱国祥做出最终评价。  

苏轼,还反对试卷糊名,理由是可能选出道德败坏者。  

朱铭随手拿起那本孟子,踱步走到书桌前,借助油灯的光亮翻看。  

准确来说,这是一本孟子章句,由东汉经学家赵岐做注解。  

朱铭只读过朱熹的孟子集注,上大学时囫囵翻了几章,就扔进抽屉里吃灰尘。  

后来搞自媒体,为了做理学系列视频,他把四书集注都翻烂了。古文水平倒是大有长进,可惜点击率低得愁人,而且掉粉非常严重,因为客观评价朱熹会被键盘侠拉黑。  

此时此刻,阅读赵岐的孟子章句,朱铭自然而然想起孟子集注。  

朱熹的种种批注,清晰浮现于脑海,跟赵岐的批注两相对照。  

翻看几页,朱铭大概看明白了。  

赵岐的批注一板一眼,下笔时特别守规矩。而朱熹的批注则夹带私货,完美体现啥叫“六经注我”,通篇都在用孟子阐述理学。  

正要把书放回去,忽从书中掉出一张纸。  

朱铭捡起来阅读,纸上抄写着王安石的王霸论。末尾还有抄写者的读后感:朝闻道,夕死可矣!  

王安石不仅是改革家,还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理学家。  

三经新义是改革派的思想武器,被王安石确立为科举唯一指定工具书。司马光后来得势,也只敢把王安石的字说给禁了,依旧允许考生引用三经新义来答题。  

无他,这三本书太厉害了!  

甚至后来朱熹写四书集注,也是沿着三经新义的路子在走。  

朱铭快速翻找完全书,发现书里夹着许多小抄。除了王安石的文章,还有二程、张载、司马光、吕惠卿等人的作品,内容都是对孟子经义的阐述。  

朱铭感慨道:“这本书的主人,看来是真心向学啊。”  

古代资讯传播缓慢,书籍扩散也受地域限制。想收集到各家之言,就必须四处游学,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