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天下首富 > 大国之路(铁是国家)

大国之路(铁是国家)(2/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人的认识。  

但日本人却认为是由于使用外国设备和外国技术者,这些技术实际是“盆栽”技术,“盆栽”的意思是不适合环境气候,也不能自我繁殖生长,不适合日本的矿石和燃料。
原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野呂景义因为污职辞职,看样子官僚主义下腐败是必然的。由于官营八幡制鉄所运转困难,被招回解决技术问题。终于在1904年7月,改造后的第一号高炉重新点火成功。这座高炉经过了60年的岁月,1961年才被拆除。  

官营八幡制鉄所成功制铁后,并不表示日本已经进入了文明国家的行列。铁要加工成各种型材,如铁轨、船板、型钢等。野呂景义死后,国产铁轨相继出现破损事故。野呂景义的弟子们在日本全国调查,收集数据、样本,战酷暑斗严寒,不断试验,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终于把外国“盆栽”技术转化成自己的技术。
日本自认为成了现代文明国家。但对外表现却一点也不文明,凭借着钢铁的力量,918占领中国东北。官营八幡制鉄所的技术人员被大量派遣到满州,修铁路建钢厂,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数据、图纸。官营八幡制鉄所的体制落后,效益低下,需要大量政府的补贴。政府的补贴实际是国民的税金,民脂民膏,导致日本国民极端贫困,大量的人移民满州,现在还有残留孤儿问题。  

1945年,日本战败,一片废墟。战后的复兴首先从钢铁开始,煤钢倾斜生产。大量的技术人员带着资料数据图纸回到日本,研究设计制造了新干线的铁轨。在钢铁的带动下,造船、建筑、汽车、新干线,这些铁制品把日本带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节目的末尾展示了野呂景义的名言:“「現代の進歩は表面的なものになってはいないだろうか?鉄というしっかりした幹を持たない産業という樹木が、果たして枝や葉を豊かに繁らせることができるのか。しっかりと考えて頂きたいのです」”  

译文:现代的进步是表面的东西吗?产业树木没有铁这样牢固的根干,能够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吗?请好好考虑。  

此节目后不久,陪同中国来的亲朋好友从新桥出发,游览东京湾。新桥是日本第一条铁路诞生地,有个不起眼的铁道唱歌纪念碑。一行人对东京湾的景色所折服,这才是现代化的国家。友人说日本还是有钱,还是制度好,中国需要改变制度。看起来,中国从CCTV到普通百姓都是一样的认识,这是“制度”问题。  

我说,这不是制度的问题,而是文化的问题,无论怎么改变制度都解决不了。同样的景色,日本人看到的是“铁”,确实能直接看到大量的铁,正在施工的高楼大厦是钢结构,正在填海造地的是钢铁机器,已经建成的肯定也是铁。中国人看到的却是“钱”,如何改变体制挣钱,然后买这些铁。钱不过是纸,挣钱不过是从这口袋转移到那口袋,并没有创造什么财富。挣钱的结果,是中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买日本的那些铁,新近购买的高速列车CRH其实就是一堆铁,对会造的日本人来说。不会造铁,中国永远不会现代化。没有造铁的文化意识,无论怎么改变体制都是不行的。  

与日本官营八幡制鉄所近似的是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比八幡制鉄还早7年,曾经是亚洲最大的钢铁厂。看样子大清确实很有钱,八幡制鉄实际也是大清“援助”的。它也是遇到与八幡制鉄一样的问题,洋设备与中国的矿石煤炭不合,生产出的铁轨不满足要求,没有买主亏损严重,最后倒闭。中国也想到过制铁,但却中途放弃了,这是为什么?制度问题还是文化问题?这里附录一篇当代主流经济学家梁小民对汉阳铁厂的认识,读者大概可以想象,当年的中国主流经济学家肯定也是类似的认识。于是,当时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被中断了。现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也被中断了,因为那是主流观点。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和日本会有这么巨大的认识差距,它的历史演变是如何的?知道历史就可以知道现在,知道现在就可以知道未来。下面的章节,主要以日本的近代历史为线索,探讨“铁·制度·文化”是如何相互影响演进的。铁·制度·文化的变迁,推动中国日本在不同轨道上发展。这系列文章会很长,资料数据会很详实。当然,可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工学知识,我会力求通俗易懂。  

附录:  

财经频道左右间财经评论经济茶座梁小民:张之洞与汉阳铁厂2007年02月05日16:23[我来说两句][字号:大中小]来源:商界-中国商业评论梁小民近代工业化只与市场经济相容,以封建政府推动工业化绝无成功之望。  

作者简介: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欧美国家的工业化是由资本家启动并推进的,走了市场经济之路,最初的投资主要来自原始资本积累。  

尽管原始资本积累是“火与血”的过程,充满了罪恶,但历史证明,由私人推动工业化是正确的。中国的工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