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八章 真正的倾国之力(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是王堂合之后龙骑军的第二任都统制,在漠北蒙古中威望颇高,统领北面一路正合适,更关键的是,陈廷芝人在兰州,是西域诸将中离得最近的一个。
“张应可为塘沽主将……”
萧胜提携了下自己的老搭档,作为韩国志愿军副帅,韩再兴的副手,张应表现一直中规中矩,以至于几乎成了隐形人。但塘沽主将更重统合伏波军和陆军,对多年在韩国,将多国雇佣军整合为一体的张应来说,这个任命正合适。
接着是陕西方向,李肆下意识地道:“何孟风吧”,此人与韩再兴并称右双壁,左双壁自然是贾昊吴崖。古言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话用在何孟风身上最合适。从湖南大战到吕宋之战,再到南洋之战,乃至之后长江大决战和西域大战,何孟风场场不落,没有什么显赫大功,担着的任务从来都只有一个字:胜。
可话音刚落,李肆就拍了拍自己的额头,去年年底班禅赴东京面君后,他就委了何孟风率军入乌斯藏,办理乌斯藏入国以及[***]入京事务,此时还在喇萨呆着呢。
范晋捡出一个人:“贝铭基吧,他正在西安。”
这个人选也还行,能力虽不如何孟风,资历足够,心姓也稳,甚至有些保守,但独掌一路的经验却很丰富,当年长江大决战,就是他与陈庭芝在江西坚守。
一边桂真欲言又止,桂真是想抢这个位置,不过他以师统制之职直升总帅部军务次长,资历太浅,更重要的是,他已近七旬,确实老了。见李肆点头,他也只得闷闷闭嘴。一边已年过七旬的军法总长郑永看了看他,面露同病相怜之色。
枢密院知政苏文采皱眉:“贝铭基月前告病,病得不轻,枢密院正在办他的疗养事务呢。”
一个参谋插嘴道:“谢定北也在西安。”
现场顿时沉默,李肆挥手道:“再找找,汉皖调不回来,还有没有可以在半月内到任的中将……”
熟悉将领分布的范晋摇头,其他人又提了一串少将人选,例如同在兰州的顾世宁,终究受制于资历问题,不可能独掌一路,担当北伐副帅。
最终人选又转回到谢定北身上,李肆苦笑道:“好吧,希望谢参将能继续展现他的运气。”
众人也苦笑不已,没办法,谢定北能力是有的,就因为他身上不知缠着运气还是气运,事情的成败都跟他能力无关,让人总是难以放心。但选来选去,有资历担当副帅的,就只有这家伙了。
正好,资历虽浅,能力却足的顾世宁在长江大决战时也是谢定北的副手,就让这两人再成搭档吧。
谢定北就这么坐上了北伐副帅的位置,就这事而言,已足以说明他的运气。
副帅人选确定,那么统领主力,自大运河北上的主帅呢?
李肆叉腰扬眉:“还能是谁?当然是我了,我要……御驾亲征!”
再一阵沉默后,殿中响起一阵激烈的吵嚷声。
“陛下不可!”
“今非昔比,陛下怎能再亲身犯险!”
“如今陛下已重如一国,动则国动啊!”
李肆摆手道:“北伐不就是国动么?正因如此,我才要动嘛。”
接着他开列若干理由,他这个皇帝动了,才能调动禁卫军以及侍卫亲军。前者还顶着一个禁卫第一师的陆军编制,侍卫亲军则是陆军第一百师,也是要用来作战的,不是单纯的花架子。有这两师在,兵力缺口就能少一些。
这说法大家当然难以接受,拱卫皇帝的兵都上战场了,皇帝的安危怎么办?
闹得不可开交时,李肆不得不高声喊道:“十四年前,朕说了要再踏上广宁门,你们是要绝朕此愿么!”
皇帝自称朕了,加上这语气,以及强调的当年事,这说明皇帝是绝不愿放弃的,众人面面相觑,最终只能无奈地认了。
可接着范晋就嘀咕道:“我也想去……”
桂真和郑永对视一眼,赶紧掺和道:“臣等求请随驾!”
“臣请随驾!”
众人又赶紧一通叫唤,换成李肆头痛了。
在演武殿安排外军务后,接着又连夜在肆草堂布置与北伐相关的政务,听到皇帝要御驾亲征,枢密院和总帅部若干要员也要随驾,文臣们顿时也沸腾了。
唐孙镐最先喊出口:“臣等也请随驾!”
陈万策老神在在,他主掌南北事务总署,必定是要北上的。可除了他,数十中枢大员纷纷鼓噪,尤以房与信、向善轩、程映德等自地方入中枢的文臣嗓门最响。他们都出身参军,昔曰跟着英华红衣开疆拓土,红衣打下来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治政。如今英华北伐复土,他们自是想再重艹旧业。
“哪能动你们这些栋梁……”
李肆也有些麻了爪,你们这些文臣凑什么热闹啊?
“北伐复土非止军事,人心相融、政令相同,经济相连,这才是重中之重。若无臣等随驾,就只有北伐,没有复土!”
唐孙镐振振有辞,这话也说得确实在理。
李肆踢起了皮球:“复土之政自有下面人办,你们要随驾也可,但有人数限制,哪些人可去,哪些人必须守中,薛卿,你看着办。”
薛雪脸上一苦,还以为必定要留守的自己会置身事外呢。
肆草堂的喧嚣还不是尾声,当李肆忙到深夜,回后园歇息时,却发现妃子们已组团相候。
三娘道:“我也要去!”
四娘和宝音道:“还有我们!”
已生华发的萧拂眉道:“医药事少不了我……”
朱雨悠则道:“北方书院不少,我得督着,别被战火毁了。”
安九秀道:“如果官家不带我,
“张应可为塘沽主将……”
萧胜提携了下自己的老搭档,作为韩国志愿军副帅,韩再兴的副手,张应表现一直中规中矩,以至于几乎成了隐形人。但塘沽主将更重统合伏波军和陆军,对多年在韩国,将多国雇佣军整合为一体的张应来说,这个任命正合适。
接着是陕西方向,李肆下意识地道:“何孟风吧”,此人与韩再兴并称右双壁,左双壁自然是贾昊吴崖。古言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话用在何孟风身上最合适。从湖南大战到吕宋之战,再到南洋之战,乃至之后长江大决战和西域大战,何孟风场场不落,没有什么显赫大功,担着的任务从来都只有一个字:胜。
可话音刚落,李肆就拍了拍自己的额头,去年年底班禅赴东京面君后,他就委了何孟风率军入乌斯藏,办理乌斯藏入国以及[***]入京事务,此时还在喇萨呆着呢。
范晋捡出一个人:“贝铭基吧,他正在西安。”
这个人选也还行,能力虽不如何孟风,资历足够,心姓也稳,甚至有些保守,但独掌一路的经验却很丰富,当年长江大决战,就是他与陈庭芝在江西坚守。
一边桂真欲言又止,桂真是想抢这个位置,不过他以师统制之职直升总帅部军务次长,资历太浅,更重要的是,他已近七旬,确实老了。见李肆点头,他也只得闷闷闭嘴。一边已年过七旬的军法总长郑永看了看他,面露同病相怜之色。
枢密院知政苏文采皱眉:“贝铭基月前告病,病得不轻,枢密院正在办他的疗养事务呢。”
一个参谋插嘴道:“谢定北也在西安。”
现场顿时沉默,李肆挥手道:“再找找,汉皖调不回来,还有没有可以在半月内到任的中将……”
熟悉将领分布的范晋摇头,其他人又提了一串少将人选,例如同在兰州的顾世宁,终究受制于资历问题,不可能独掌一路,担当北伐副帅。
最终人选又转回到谢定北身上,李肆苦笑道:“好吧,希望谢参将能继续展现他的运气。”
众人也苦笑不已,没办法,谢定北能力是有的,就因为他身上不知缠着运气还是气运,事情的成败都跟他能力无关,让人总是难以放心。但选来选去,有资历担当副帅的,就只有这家伙了。
正好,资历虽浅,能力却足的顾世宁在长江大决战时也是谢定北的副手,就让这两人再成搭档吧。
谢定北就这么坐上了北伐副帅的位置,就这事而言,已足以说明他的运气。
副帅人选确定,那么统领主力,自大运河北上的主帅呢?
李肆叉腰扬眉:“还能是谁?当然是我了,我要……御驾亲征!”
再一阵沉默后,殿中响起一阵激烈的吵嚷声。
“陛下不可!”
“今非昔比,陛下怎能再亲身犯险!”
“如今陛下已重如一国,动则国动啊!”
李肆摆手道:“北伐不就是国动么?正因如此,我才要动嘛。”
接着他开列若干理由,他这个皇帝动了,才能调动禁卫军以及侍卫亲军。前者还顶着一个禁卫第一师的陆军编制,侍卫亲军则是陆军第一百师,也是要用来作战的,不是单纯的花架子。有这两师在,兵力缺口就能少一些。
这说法大家当然难以接受,拱卫皇帝的兵都上战场了,皇帝的安危怎么办?
闹得不可开交时,李肆不得不高声喊道:“十四年前,朕说了要再踏上广宁门,你们是要绝朕此愿么!”
皇帝自称朕了,加上这语气,以及强调的当年事,这说明皇帝是绝不愿放弃的,众人面面相觑,最终只能无奈地认了。
可接着范晋就嘀咕道:“我也想去……”
桂真和郑永对视一眼,赶紧掺和道:“臣等求请随驾!”
“臣请随驾!”
众人又赶紧一通叫唤,换成李肆头痛了。
在演武殿安排外军务后,接着又连夜在肆草堂布置与北伐相关的政务,听到皇帝要御驾亲征,枢密院和总帅部若干要员也要随驾,文臣们顿时也沸腾了。
唐孙镐最先喊出口:“臣等也请随驾!”
陈万策老神在在,他主掌南北事务总署,必定是要北上的。可除了他,数十中枢大员纷纷鼓噪,尤以房与信、向善轩、程映德等自地方入中枢的文臣嗓门最响。他们都出身参军,昔曰跟着英华红衣开疆拓土,红衣打下来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治政。如今英华北伐复土,他们自是想再重艹旧业。
“哪能动你们这些栋梁……”
李肆也有些麻了爪,你们这些文臣凑什么热闹啊?
“北伐复土非止军事,人心相融、政令相同,经济相连,这才是重中之重。若无臣等随驾,就只有北伐,没有复土!”
唐孙镐振振有辞,这话也说得确实在理。
李肆踢起了皮球:“复土之政自有下面人办,你们要随驾也可,但有人数限制,哪些人可去,哪些人必须守中,薛卿,你看着办。”
薛雪脸上一苦,还以为必定要留守的自己会置身事外呢。
肆草堂的喧嚣还不是尾声,当李肆忙到深夜,回后园歇息时,却发现妃子们已组团相候。
三娘道:“我也要去!”
四娘和宝音道:“还有我们!”
已生华发的萧拂眉道:“医药事少不了我……”
朱雨悠则道:“北方书院不少,我得督着,别被战火毁了。”
安九秀道:“如果官家不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