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之风流才子 > 西夏前期历史(上)

西夏前期历史(上)(2/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司空、定难军节度使。  

公元910年,盘踞河东的晋王李存勖,因不满意李氏投靠其敌人梁太祖朱温,与岐王李茂贞率兵合围夏州,朱温派兵援救,夏州围解。十二月,朱温为了笼络李仁福,给他加官晋爵,先授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后又进封为陇西郡王。公元922年,晋王李.存勖攻梁,仁福献战马500匹以示助梁。923年晋王李存勖灭后梁,称帝,国号唐,建都洛阳,史称后唐。  

后唐政府建立后,李仁福因曾助梁同李存勖作战,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派人到洛阳表示愿归顺后唐,后唐为了拉拢雄据夏州的李氏以为己用,册封李仁福为朔方王。  

公元933年二月,仁福死,子彝超继为定难军节度使。  

在仁福为定难军节度使期间,后唐统治者表面上对他表示重视和信任,实际上很不放心,既害怕他潜通契丹,又担心他吞并河朔和南侵关中。因此,一直等待时机将他消灭,现在仁福去逝,时机已到。唐明宗为了消灭这一隐患,决定采用“调虎离山”之计,发布了将彝超和彰武节度使安从进对调的命令。即将彝超自夏州调到延州为延州留后,安从进自延州调至夏州为夏州留后。并以武力为后盾,派邠州节度使药彦稠率军5万,前往接受夏州。彝超决心保卫夏州。他一面上书明宗,讲明不愿迁镇的理由,一面调集党项羌和所谓“诸胡”(西北各少数民族)骑兵万人守城抵御。夏州城为赫连勃勃所建大夏国的都城,城墙以“蒸土筑之”,坚如铁石。彝超命“四面党项部落万余骑,薄其粮道”,使后唐军队“死者甚众”。在唐兵厌战,粮运受阻,人民要求停止战争的情况下,明宗下令撤军,并授予彝超检校司徒、定难军节度使。彝超也因此继续称臣纳贡。  

夏州统治者粉碎了后唐政府的吞并计划,这在拓跋部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第一,这次斗争的胜利表明,拓跋部与中原王朝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中原王朝动辄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强迫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就范的局面已被打破,经过这次较量,使夏州地方政权看到了自己的力量,看到了自己作为一种政治势力独立发展和进一步建立国家的可能性。  

第二,使拓跋部首领对中原王朝的态度发生变化。过去对中原王朝俯首称臣、唯命是从,自此之后,开始“傲视中原,阴结叛臣”,积极参加对中原王朝对抗的活动。从表象上看,与各中原王朝虽然仍旧称臣纳贡,但这只是一种表面文章。  

第三,对于提高夏州李氏政权在党项羌和西北少数民族中的威望起了一定的作用。  

公元935年二月,李彝超卒,其弟李彝殷(后避宋太祖父弘殷名讳,改殷为兴)继掌夏州政权。  

公元936年,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沙陀部人石敬瑭,勾结契丹,率军攻入洛阳,灭后唐称帝,国号晋,建都汴,史称后晋。石敬瑭为了笼络夏州统治者,授李彝殷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出帝时又加彝殷为检校太师。  

二、北宋初期的夏州地方政权公元960年元旦,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军事政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国号宋,建都汴京,史称北宋。同年正月,李彝殷听说赵匡胤已即皇帝位,派遣银州防御使李光睿奉表入贺,同时为了讨好太祖,避匡胤父赵弘殷的讳,改殷为兴,太祖表示赞赏。  

同年三月,北汉刘钧结联代北诸部兵马攻掠黄河以西地区,太祖命各节镇出兵,共同抵御,彝兴遣从弟彝玉率夏军抵达麟州,北汉率兵退出,彝兴派人向宋告捷。  

公元962年四月,李彝兴得知宋太祖因进行统一战争,需要战马,遣使献良马300匹,太祖为了嘉奖彝兴,命玉工制一玉带作礼品,并亲自打听彝兴的腰围尺寸。他召见夏使问道:“汝帅腰围几何?  

使言:“彝兴腰腹甚大。’太祖曰:“汝帅真福人也’”!玉带制成,遣使赠送,彝兴十分高兴。  

967年九月,李彝兴卒。太祖为了表示沉痛的哀悼,辍朝3日,赠太师,追封夏王。命其子行军司马李光睿权知州事。十月,又授光睿检校太保,定难军节度使。  

公元968年十月,夏州所属蕃部寇掠宋边境,宋通远军使董遵诲派军平息,李光睿派遣使者表示谢意。公元970年九月,绥州刺史李光琇卒,羌族乘机作乱。李光琇之子李丕禄逮捕带头叛乱者,斩首示众,杀一儆百,余党散去。李光睿命丕禄暂代知州事,并上奏朝廷,太祖命以李丕禄为绥州刺史。  

公元972年三月,李光睿得知赵匡胤采纳赵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解除方镇大将权力,用文臣代替武将的建议,内心惶恐不安,于是派遣使者入贡方物,并要求让他入朝觐见太祖,不许。  

公元975年五月,北汉刘继元招诱夏州统治者一同攻宋,遭拒绝,于是恼羞成怒,派军1万余人渡过黄河,进攻银州,未能攻下。光睿奏知朝廷,八月,太祖调兵遣将分五道讨伐北汉。李光睿出兵配合作战,先后攻占天朝、定朝两关,破吴堡寨,斩首700级,获牛羊铠甲数千,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公元976年十月,太祖赵匡胤死,太宗赵光义即位,因避光义讳,改光睿为克睿,太宗鉴于克睿击北汉有功,加检校太尉。  

公元978年,五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