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之风流才子 > 犹太人的历史和基督教的历史

犹太人的历史和基督教的历史(4/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与孩子热吻而别,最终被猛兽撕碎吞噬。  

最后的胜利基督徒在历史当中不仅获得了超越历史的胜利,而且也经历了最后胜利。他们在苦难之中创造了荣耀,因着与基督同行坚险苦难的路,也与基督一同在历史中享受荣耀。  

大概在二百五十多年之久的漫长的逼迫当中,初期教会的圣徒们将信仰的气节坚持到底,保持了教会的生命力,并且在苦难中宣扬福音。终于在A.D.313年,君士坦丁(Constantinus)颁布的米兰赦令,使基督徒从地下走出了地面。  

君士坦丁为了支配罗马帝国,与马克森提(Maxentius)在罗马郊外的莫尔维安(Mulvian)桥展开血战。他在梦中被指示以(χρ)为记号征战就必胜。因不解其意而冥思苦想时,其部下的一位基督徒士兵解释说这记号是基督的希腊语头两个字母的组合,所以当以基督的名征战。君士坦丁非常赞同此解,并在士兵的头盔和盾牌上都饰以(χρ)的记号。如此,君士坦丁以基督的名征战,获得了巨大的胜利,战胜了马克森提。  

借此事件,君士坦丁发表了米兰赦令,基督教不但获得解放,而且成为了罗马的国教,对基督教的迫害从此结束了。  

然而,这一胜利却导致了基督教走向世俗化,失去了生命力,迈向黑暗,不仅被政治所利用,而且深化了教会(教皇)权利与国家(王,地方行政官)权利之间的冲突,即迎来了众所周知的中世黑暗时期(DarkAge)。至于今天梵蒂岗还在试图阻挠着中国的统一。有时候我真难以想像基督教起初竟有这么多磨难,终于在无数人牺牲和努力下,成为世界第一大宗教,可现在的基督教还值得信仰么,至少我不。  

犹太人的历史美国受到阿拉伯恐怖分子的攻击,使阿拉伯回教极端势力与美国结怨的以巴冲突成为新闻的焦点之一。很多人不明白美国为何要“偏袒”以色列,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又由何而来?  

说来话长,这要由犹太人的复国运动(也称锡安山运动Zionis锡安山位于耶路撒冷,相传古犹太国王大卫在锡安山建犹太教圣殿,现遗址只有一段哭墙。锡安山被犹太人视为圣山,因此成为犹太人复国的象征。)说起。  

犹太民族是一个相当古老的民族,大概也是人类历史上命运最悲惨的一个民族。世人知道二战时希特勒屠杀600万犹太人,但很少人知道在此之前犹太人已被迫害了一千多年,对他们的屠杀已不知有多少次。复国是他们在绝望中最后的自救之道。犹太人是在公元2世纪被罗马帝国大屠杀150万人亡国后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开始流散在欧洲各国。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本是同源宗教,三教都崇拜同一个上帝。但自中世纪开始,在漫长的一千多年间,犹太人被欧洲基督教社会视为异教徒和杀基督者而遭到歧视、隔离,一波又一波的反犹浪潮以及一次又一次的大屠杀。当时的犹太人等同贱民,被视为“道德上的麻疯病患者”,不得与基督教徒混杂,被强迫集中在犹太人贫民区“隔都”(ghetto)实行圈禁,有的国家甚至规定犹太人外出必须配戴醒目的黄色标章加以羞辱和隔离。  

犹太人第一次解放是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基于平等、自由、博爱的精神,法国犹太人首次获得平等的公民权利,然后拿破仑大军打破了西欧各国的犹太隔都,解放了犹太人。但法国革命后,反犹太主义在欧洲又卷土重来,德国各邦、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取消了拿破仑时代给予犹太人的权利,一些国家的犹太人又被赶进隔都。当时德国一位反犹太主义者公开鼓吹说,犹太人应该被彻底灭绝,将他们的女人送进妓院,把他们的孩子卖给西印度的英国人做奴隶。而在东欧犹太人处境始终未获改善,在19世纪上半叶,俄国掀起一场德国纳粹之前最大规模的反犹太屠犹太狂潮,波及波兰、罗马尼亚和奥匈帝国,犹太人血流成河。历史学家指出,这场“屠犹太运动”共杀害了数以万计的犹太人。  

正是这一场大屠杀促成犹太人复国主义的兴起。当时一批俄国犹太知识分子著书立说,指出犹太人要获得彻底解放,不能再寄人篱下等待寄居国的统治者施予解放,要实行自我拯救,必须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但当时境况较好的西欧犹太人精英分子则主张融入欧洲主流社会,他们纷纷改信基督教,以获得进入欧洲文明的入场券。如德国著名犹太诗人海涅在经过痛苦的挣扎后,皈依了基督教。不过后拿破仑时代残酷的现实很快使许多精英分子融入欧洲的希望破灭,犹太复国运动遂获得壮大,并产生了“犹太复国之父”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Herzl)。  

赫茨尔是维也纳的名作家和记者,出生匈牙利犹大富商家庭,本来他已自视为已被欧洲同化的“半个犹太人”,但1894年发生在法国的犹太上尉军人德雷福斯被诬以叛国罪判终身监禁的大冤案改变了他。虽然有良心作家佐拉仗义执言,高呼“我抗议”,但审案期间全法弥漫一片“杀死犹太人”、“犹太人滚出去”的叫嚣。前往法国采访的赫茨尔亲眼目睹此一幕深受刺激,他痛心地感到这一切竟发生在“现代的文明的法国——在人权宣言发表一百年后的法国。”他认为既然当时欧洲最倡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