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崛起之华夏 > (一千三百五十八)叩开北印度之门

(一千三百五十八)叩开北印度之门(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大王饶命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而此时,在牛帅万身边不远处的另外一名中国伞兵也以同样干净利落的手法完成了“单手换弹匣”的操作,将弹雨泼撒到了英军士兵的头上。()  

对于由训练严重不足的印度士兵所组成的英军进攻部队来说,他们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可怕的中人。  

“单手换弹匣”这个动作是由华夏空军的一位不知名的伞兵战士在训练时发明的,随即在伞兵部队当中流传开来,但也只是老兵们私下里练练,华夏军队的训练教材里其实并没有这方面的教程。由于在练习当中容易损坏弹匣卡榫和下护木,华夏军方高层并不鼓励士兵们练习此种战术动作并在全军中推广。但是在很多经过血火洗礼的老兵都知道,这个战术动作在战场上却确有着很实在的意义。因为“单手换弹夹”的动作只用2至3秒就可以完成,比用正规的方法要快上很多。而在血与火的战场上,能够比敌人更快开火就意味着更多的生存和取胜的机会。  

一些打过很多子弹经验丰富对枪械极其熟悉的华夏老兵会等到前一个弹匣只有三四颗子弹时再实施单手换弹匣动作,这样连用左手拉一下枪栓上膛的动作都免了,这样的火力持续性在战场上可以说是令人瞠目结舌的。  

“单手换弹匣”的动作后来流传出伞兵部队,华夏陆军野战部队、海军陆战队以及特种部队的战士们在私下里纷纷仿效学样,终于在战场上得以大放异彩。  

“单手换弹匣”这个战术动作的流传也充分表明华军装备的38式突击步枪的优异性能。在很多次战斗中,华军士兵都用38式突击步枪将装备有“波莎”冲锋枪的苏军、“司登”冲锋枪的英军和“汤普森”冲锋枪的美军压得不敢抬头。象在澳大利亚的战斗中,一些经验不足的英军和澳军士兵在躲避的时候由于头抬得过高,当场被华军士兵一枪击穿平底锅头盔,造成颅内重伤而死亡。  

此时战斗开始趋于白热化,尽管死伤惨重,但英军并没有停止进攻,因为英军指挥官们心里明白,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英国白人军官组成的督战队的逼迫下,印度士兵只是凭着求生的本能和恐惧在战斗,一旦出现停顿,英军的攻势不但会很快的瓦解,而且很可能会演变成难以控制的溃逃。  

“我没有子弹了谁有”牛帅万在用短点射打空了最后一个弹匣之后,抛下了38式突击步枪,抽出了9毫米手枪,将离得最近的一名英军士兵一枪爆头。  

“我这还有一个”一名伞兵战士大叫着将一个装满子弹的弹匣抛向牛帅万,牛帅万伸手接住的同时,用脚将突击步枪从地上勾了起来,同时将手枪放下,然后换弹匣,开枪,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又让冲上来的英军士兵开了一回眼。  

在击倒了冲上来的又一批敌人之后,牛帅万扫视了一眼自家的阵地,不由得有些心焦。  

中国伞兵们的弹药即将耗尽,如果援军再不来的话,他们苦战了多时的阵地很可能在英军不计伤亡的猛攻下失陷。  

“他的援军死到哪里去了”有人忍不住开始骂娘,但骂声很快便被炮弹的爆炸声淹没。  

“看长官那是什么?”一名受伤的战士一边探出身子用手枪向外射击,一边指了指铁路大桥方向。  

牛帅万在短点射的间隙向大桥的方向飞快地扫了一眼,不由得暗暗叫苦。  

远处,一辆体形硕大的英军装甲列车正慢吞吞地向这边开来。  

这辆明显是用民用列车改装的装甲列车仿佛一头喘息着的恐龙,正迈着蹒跚的步履,向铁路大桥冲来,当接近华军阵地的时候,架设在平板车沙袋中间的火炮便开始喷出了火舌。  

刚才英军在进攻时,便使用了坦克,这些由印度的工厂紧急山寨出来应急的坦克虽然性能不佳,在同华军重骑兵部队交战时作用有限,但对缺少重武器的中国伞兵来说却也是很大的威胁。虽然在中国伞兵们的火箭筒和手榴弹打击下,这些坦克全都在战斗中被摧毁。而对于弹药垂尽的中国伞兵来说,装甲列车就要比坦克难对付多了。  

“都什么时候了空军的飞机咋还不来啊”一位中国伞兵大声的抱怨着,扛起了火箭筒。  

而就在他的话音刚落,英军的队伍突然乱了起来,很多印度士兵开始纷纷转身逃跑,紧接着便有炮弹飞落在英军溃退的人群当中。  

“飞机没来,是坦克来了。”  

看到一辆辆向英军短停开火的自家“天狼”坦克,牛帅万的脸上现出了一丝哭笑不得的神情。  

可能是发现了英军的装甲列车,两辆华军坦克直接向桥上开去,其中的一辆一直冲到了桥中央,正对着直驶过来的英军装甲列车停下,坦克炮猛地开始了射击。  

牛帅万看到,这辆坦克第一炮便将装甲列车前方的清障车上的英军炮位毫不客气的掀掉。  

“哥们别让他们冲过来”  

看着着自家坦克停在大桥中央不断的开炮,而对方的装甲列车不退反进,牛帅万不由得着急的大叫起来。  

就在这时,天空中传来了熟悉的轰鸣声。  

“老天爷啊你们可来了”不知是谁喊道,让牛帅万一颗提到嗓子眼的心又放了下来。  

此时,坐在一架由中型轰炸机改装而成的空中指挥机里的苏子恒上校正透过座舱玻璃,向下观察着战况。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60余架华军各型作战飞机所组成的机群飞临到了大桥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