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崛起之华夏 > (一千三百四十一)围三阙一

(一千三百四十一)围三阙一(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为了打开一条“逃命走廊”,在以前的步兵突击没有达到目的的区域,苏军指挥官集中了剩下的所有能利用的火炮存货,决定在投入步兵前先用他们的“战争之神”来给与防守者最猛烈的打击。在这次被称为“最后的疯狂”的炮击中,担任主角的是苏军装备的132毫米“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以及152毫米ML20加农榴弹炮和残存的一切其它口径的火炮。  

由于中国在苏联成立之初的西伯利亚战争中,苏联红军吃了中国火箭炮的大亏,苏联人在战后便开始了关于火箭炮及航空火箭的研制工作,沃罗涅日的“共产国际”工厂开始批量生产火箭炮。经过军工人员的努力,首批批量生产的火箭炮顺利地通过了测试,但各方面性能同中国现役火箭炮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在射程和精度上。从那时起,火箭炮便开始批量生产并小规模装备部队。初期的一般编为独立迫击炮营或连(为了保密,不用火箭炮的名称,由于极端保密,连炮兵连的人员都不知道火箭炮的正式名称。但是炮架上有一个代表共产国际工厂的第一个字母的K字,苏军便称其为“喀秋莎”),一般在战斗中主要用于“堵口子”。堵住了就用火力支援步兵反击;堵不住则可以利用良好的机动性能撤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军在东西两条战线上都使用了火箭炮,尤其是在西线,苏联人的火箭炮让德军吃了不少的暗亏。但苏联人很快便在实战中发现,他们装备的BM13型火箭炮在泥泞路况下的越野机动性不够,于是便想开发一种履带式的火箭炮。但是,能够搭载132毫米火箭发射架的履带底盘只有T34和KV系列的底盘。显而易见,在当时急需坦克的战况下,炮兵是不可能获得这些底盘的。无奈之下的苏联人只好选择了过时的T40水陆坦克底盘,此外还将一些火箭炮安装在了拖拉机上。由于这些笨家伙在机动作战中根本无法跟上部队,因此都没有定型和批量生产。这些乱糟糟的火箭炮反映出了苏联当时面临的近乎山穷水尽的境地。由于火箭炮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苏联人开始不惜一切代价寻找可以利用的底盘。这时美国人来帮忙了。在北极航线开通后,大批美援物资源源不断的通过英国运抵苏联。其中最珍贵的当属各种运输车辆了。美国的通用卡车的性能比苏联自己的卡车好的多。因此苏联1943年以后生产的火箭炮几乎都是以通用卡车为底盘,此外,苏联人还在美国卡车底盘上生产了36联装、48联装以及72联装的火箭炮。此外,苏联人还研制出了一些装在摩托车和摩托雪橇上的另类“喀秋莎”。  

对于缺乏足够震撼性武器的苏军来说,“喀秋莎”常常被当做压箱底的宝货,用在关键时刻,象这一次的突围行动,苏军就集中了各集团军所有的火箭炮,准备用它们砸开华军的防线。  

天空阴沉沉的,浓云密布,密集的弹幕仿佛要一下子将华军阵地上一切生命全部毁灭一样,苏军猛烈的炮火轰击竟然持续了4个多小时,将包围圈内所有库存的炮弹几乎全部打光,很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气势,给华军的防御工事和障碍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预先布置在阵地内武器装备也损失惨重。尽管如同地震般天摇地动,使得所有的华军都钻进了掩体或地下室深处蜷缩起来躲避炮击,但华军官兵们都明白,这个前奏结束后即将迎来的是如同潮水般涌来的苏军步兵,当然,也许还会有些坦克。  

在炮击停止后不久,苏军的步兵和坦克的协调进攻如期而至。苏军步兵进攻开始的长长的“乌拉”声再度响起。疲惫不堪的华军再次进入防御阵地,旋开手榴弹柄上的发火帽,步枪子弹上膛,弹带接入35式通用机枪,然后就注视着前方。反坦克炮和榴弹机枪被推入阵地并隐蔽起来,炮口对准了敌人进攻的发起方向。很快,穿着黄色制服的苏军步兵又开始在华军哨兵望远镜中出现,人数之多令观察者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他们如蚂蚁般从远处密密麻麻的向华军阵地一步步地靠近,但此时他们还没有完全进入致命距离,因为今天规定等到敌人进入其所有武器射程内才能开火,所以现在华军阵地上仍然一点动静也没有。行进中的苏军步兵也只发出一次短暂的“乌拉”声,然后又归于沉默,穿过旷野时的极度紧张气氛导致他们呼吸急促而停止了呐喊,显然每个人的心里都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忐忑不安。战场上一时间变得出奇的寂静,对双方仿佛都是一种考验。突然,苏军步兵冲锋队列的正面像两边分开了一个缺口,一支T70和T60轻型坦克混编的纵队从后面通过缺口插上在步兵前面变成横向队形——这是典型的苏军步坦协同进攻队形——更进一步逼向了华军阵地。  

苏军T60轻型坦克上的12.7毫米机枪立即响起,向华军战壕喷出密集的弹雨,T70轻型坦克则用45毫米坦克炮向几个可疑的华军工事猛烈开炮,苏军步兵散兵线朝着华军阵地猛冲而来。  

很快,苏联坦克便进入了7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的有效射程,但华军反坦克炮手一直耐心等到苏军坦克进入到200米的距离上才接连开火。初速1400米的钨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由于中国丰富的钨资源,钨芯穿甲弹向来是滥用的)眨眼间穿过200米的空气,瞬间将敌人的轻型坦克的正面装甲击穿,一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