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二百五十一)西方直布罗陀的陷落(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开始飞扬起来。此时办公桌前的斯大林望着墙上的世界地图,思绪不知怎么巨大胜利,对于战局和外交也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在德西联军攻下直布罗陀要塞之后。法国维希政府和北非殖民地政府都大为吃惊,由于在法国败降之后英国舰队对法国地中海舰队的袭击导致英法两国海军彻底撕破脸皮。原本摇摆不定的法国人现在预感到了英美可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失败,开始转变态度,以总理赖伐尔为首的亲轴心国势力开始雄起,积极向轴心国集团kao拢。对于德国来说,直布罗陀的成功夺取不仅仅是军事上的一次芬兰一再拒绝了苏联的交换领土建议之后,斯大林的耐心到了极限,他决定用武力解决这个问题。苏联向芬兰发动了攻击,但让斯大林没有想到的是,红军遭受了难以想象的惨重伤亡和损失,不但没有达到战略目标,反而使红军成了全世界军事观察家的笑柄,“芬兰战争已经向全世界宣传了红军在军事上的无能”(邱吉尔语)。斯大林对在波罗的海方向的德军可能入侵通道十分担忧,在白,苏联和德国的和平不可能长时间的维持下去!这就是地缘政治!德国和俄国迟早必有一战,这是逃拖不掉的。但两国互不侵犯条约的出现的直接后果是希特勒可以放手进攻波兰,斯大林有了大量的时间来为未来的战争做好准备。早在苏德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和平谈判的时候,斯大林就明也没有。英军在直布罗陀这个欧洲支点驻扎的都是精锐部队,是战斗意志非常顽强的老兵,坚持寸土必争。每一个堡垒和每一条堑壕都要德军步兵经过浴血苦战的反复争夺来取得。英军士兵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狂热和顽强,英军多次在不利的情况下发动敢死冲锋,以求夺回丧失的阵地。无论是大型的堡垒也好,小型的碉堡也好,在很多时候英军士兵都会选择战至最后一人一弹为止。“拉锯战”成了这次战役独特的风景。在这次惨烈的攻城战当中,尽管德军最后取得了胜利,但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德军阵亡72375人,38577人受伤,损失各类作战飞机322架,坦克127辆,有些团打得只剩下了几百人,甚至于有一个连在撤离前线时只剩下了1名军官和6名士兵!盟军西班牙军队的伤亡也很重,此役西班牙军阵亡43569人,27663人受伤,西班牙“精锐”的“蓝色军团”损失惨重。德军在这次战役当中所付出的代价和遭受的损失都创下德军自开战以来之最,甚至接近了打下西欧整场战争的总损失。令希特勒震惊不已。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说明从战争初期的失败中缓过神来的同盟队,已经逐渐适应了现代战争的节奏,这场地球大战对轴心队来说正变得越来越难打,越来越血腥,需要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但相比于得到直布罗陀后的巨大利益,这样的代价对希特勒来说,还是“物有所值”的。希特勒深知此役之胜利来之不易,战后特别晋升隆德施泰特上将为陆军元帅,并对参加直布罗陀战役的所有人员各颁发一枚直布罗陀山纪念章,以资表彰和缅怀。当然,成功夺取直布罗陀要塞对德国人来说也不是一点代价任命沙波什尼科夫和朱可夫为他的总参谋长,斯大林亲自指导加强苏联武装部队的各方面工作,从挑选高级军官到实现军队机械化的计划,尤其是采用新锐的“T34”型中型坦克和“KV1”型重型坦克等。斯大林开始着手提拔有才能的人,而不是任人唯亲,他先后(一千二百五十一)“西方直布罗陀”的陷落中,德军残酷地展示了他们机械化的力量和高效。斯大林心里很清楚,苏联红军无论从装备上,还是从训练上,都无法挡住这样的进攻。苏联红军相比于德军仍然十分落后。在当时召开的一次政治局非正式会议上,斯大林第一次提出来了这样的观点:“拥有更多坦克和更多高度摩托化部队的一方将取得战争的胜利。”在斯大林的指示和要求下,苏联的国防工业以前所未有的努力超负荷运转起来。斯大林知道,苏联正在拼命的朝前赶,现在的他需要时间,每一个月都是无比珍贵的。斯大林坐立不安的注视着德国对波兰的入侵,在这场战争当德军的猛烈进攻打得狼狈不堪的波兰军队根本无力抵抗。在和德军“会师”之后,尽管苏联有了一块缓冲区,但斯大林并没有感到安全。在德军横扫波兰之际。苏联红军也跨过了波兰边界,早已被坚固堡垒,对和纳粹德国结盟这一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感到不知所措,但由于这是“伟大领袖”做出的“英明决定”,绝大多数苏联人民还是认为这是斯大林作出的使苏联避开战争的聪明之举。尽管由于当时苏联人民普遍认为他们的国家是反法西斯的最说可谓“流年不利”,在“东方直布罗陀”陷落于中队之手后不久,“西方直布罗陀”也随即被德军攻陷。直布罗陀的失陷对英国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在直布罗陀要塞攻防战中,英国付出了阵亡精锐英军8万余人,约3万人被俘的巨大代价,却仅仅将这座号称“固若金汤”“千年不落”的要塞坚守了一个多月,让人不由得联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战役。直布罗陀要塞的陷落不但令全世界对英队的真正战力产生了怀疑,对英军的士气也是一个极为重大的打击,正是在直布罗陀要塞陷落之后,英国国内失败主义情绪开始滋生,能言善辩的英国首相邱吉尔也不再拥有人民毫无保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