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三十三)无声的部队(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欧洲多数的国家陆陆续续的卷入了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之中。与所有交战国的总参谋部的设想完全相反的是,这场他们认为的应该是迅速歼灭敌国有生力量的集团军运动战,却最终演变成了从阿尔卑斯山到北海之滨的大规模阵地消耗战,各个交战队的成千上万的士兵被血泊和泥泞所吞噬…没有任何一个参战国能够预料到,战争将会以这样的形式长期的持续下去。德国尤其如此,由于根据历史上的先例(德国统一时期所经历的几场战争)和迷信本国的军事力量战无不胜,德国官员们普遍认为全世界的经济和贸易以及因此产生的广泛联系经受不住大规模战争所造成的长期中断,因此这场战争必然会象以前那样,在国际调解、仲裁和谈判下以各交战国相互做出妥协而结束。因而这种战争预期造成了德国官方的备战方式只是一种集中在军备方面的短期行为,而在经济上,德国却并没有作好相应的准备。
根据普法战争的经验,德国政府及德意志国家银行在战前将战争储备金增加了一倍,达到了8500万金马克,以备战时购买军需物资之用,然而在长期战争中比经费更加重要的战略物资储备和消耗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工业化的德国是一个严重依赖原料进口的国家,象德国自身的粮食生产在战前可以满足本国需要的百分之九十,但食用油的六分之五、乳类制品的二分之一及肉蛋类的三分之一需要从国外进口,在大战爆发前,德国却没有建立粮食战略储备。同样,德国战时急需的工业原料除了煤、铁和部分铅、锌外,钨、铬、锑、镍、铝、锡和锰等战略金属则完全依赖进口,纺织品和化学品的大部分原料如硝酸钾、硫磺、石油、橡胶和工业油脂也是如此。
但幸运的是,在战争开始的前几年,也许是因为中国商人们受到巨额利润的驱使,中国在德国建立的很多商业贸易机构都在德国屯积了大量的相关战略物资,在战争爆发后,这些德国急需的物资都被德国政府以高价全部收购,这些战略物资不但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缓解了德国物资方面的困难,也让中国的商人们赚得盆满钵溢(这件事再次的体现出了华夏传统“互利共赢”商道的过人之处。)
但即使有了中国人在开战时的雪中送炭,在战争爆发后,德国在经济方面遭遇到的困难局面并没有大的改观。由于英国海军控制着全球的制海权,协约国集团各成员国可以利用世界上的一切有利资源通过海上航线为自己“输血”,而同盟国方面的情况则大为不利。各个成员国尤其是德国的各个出海口被英国海军封锁得密不透风,总吨位达300万吨以上的商船队,开战后百分之九十以上失去了作用,大量的商船或者被敌国海军扣押。或者蛰伏于港口,所有必须的粮食和工业原料进口,只能依靠荷兰、丹麦、挪威、瑞典、美国和中国等中立国进行间接而有限的输入。而随着战争的进一步扩大和延续,英国和法国达成了更加严密的监视中立国贸易的协议,进一步的扩大了禁运商品的种类和数额,结果到1916年年初,德国食品的进口总量下降了百分之五十以上,虽然德国政府于1915年起实行了食品配给制,但由于在战争时期进口量大幅下降的同时却仍然需要保证工业原料的输入,从而导致居民食品的配给量越来越小,配给的范围却越来越大,这表明,协约国的“饥饿封锁”政策在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国内普遍寄希望于德国海军能够打破协约国的海上封锁,德国海军大臣提尔皮茨与原德国公海舰队司令英格诺尔主张以公海舰队向英国皇家海军主动挑战,吸引英国派出部分舰队投入北海的战斗。由于坚信德国海军在战舰的质量上和官兵的素质上胜过对手,德国人认为甚至可以考虑同英国海军“大舰队”来一场主力决战,以改变双方海军力量的对比,达到打破英国海军海上封锁的目的。由于主力决战所冒的风险太大,德国政府一直不敢决断,接任英格诺尔担任公海舰队司令的波尔上将把打破封锁的希望寄托在潜艇部队的身上,但是由于击沉中立国船只引起了美国的强烈抗议,德国最终被迫限制潜艇作战的规模,而这样就无法达到打破封锁的目的,因此,德国人又把目光放在了水面舰艇上,考虑用一场有限规模的海战削弱英国皇家海军的实力,打破海上封锁。
1916年1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任命好斗的莱茵哈特.舍尔海军上将为德国公海舰队司令,德国公海舰队在继续派出袭击舰和潜艇袭扰英国海岸的同时,一场大规模的海上决战的计划也在逐渐的酝酿和制定当中。
而与此同时,英国海军在生性谨慎的“大舰队”司令杰利科上将的率领下,于苏格兰北端驻泊,扼守北海出海口,将德国公海舰队的活动范围死死压缩在了狭小的北海水域,使德国公海舰队无法对英国的海上生命线造成威胁。杰利科的计划虽然稳妥,但却不符合大英帝国海军光荣的“进攻传统”,公众舆论纷纷强烈抨击杰利科“消极避战”,一些海军军官对杰利科的行为也大为不满,送了他一个“沉默上将”的雅号。
因此,在得悉德国海军可能采取重大行动的时候,已经被德国潜艇和袭击舰折磨得玉仙玉死的英国皇家海军,也衷心希望能够通过一场海上主力
根据普法战争的经验,德国政府及德意志国家银行在战前将战争储备金增加了一倍,达到了8500万金马克,以备战时购买军需物资之用,然而在长期战争中比经费更加重要的战略物资储备和消耗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工业化的德国是一个严重依赖原料进口的国家,象德国自身的粮食生产在战前可以满足本国需要的百分之九十,但食用油的六分之五、乳类制品的二分之一及肉蛋类的三分之一需要从国外进口,在大战爆发前,德国却没有建立粮食战略储备。同样,德国战时急需的工业原料除了煤、铁和部分铅、锌外,钨、铬、锑、镍、铝、锡和锰等战略金属则完全依赖进口,纺织品和化学品的大部分原料如硝酸钾、硫磺、石油、橡胶和工业油脂也是如此。
但幸运的是,在战争开始的前几年,也许是因为中国商人们受到巨额利润的驱使,中国在德国建立的很多商业贸易机构都在德国屯积了大量的相关战略物资,在战争爆发后,这些德国急需的物资都被德国政府以高价全部收购,这些战略物资不但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缓解了德国物资方面的困难,也让中国的商人们赚得盆满钵溢(这件事再次的体现出了华夏传统“互利共赢”商道的过人之处。)
但即使有了中国人在开战时的雪中送炭,在战争爆发后,德国在经济方面遭遇到的困难局面并没有大的改观。由于英国海军控制着全球的制海权,协约国集团各成员国可以利用世界上的一切有利资源通过海上航线为自己“输血”,而同盟国方面的情况则大为不利。各个成员国尤其是德国的各个出海口被英国海军封锁得密不透风,总吨位达300万吨以上的商船队,开战后百分之九十以上失去了作用,大量的商船或者被敌国海军扣押。或者蛰伏于港口,所有必须的粮食和工业原料进口,只能依靠荷兰、丹麦、挪威、瑞典、美国和中国等中立国进行间接而有限的输入。而随着战争的进一步扩大和延续,英国和法国达成了更加严密的监视中立国贸易的协议,进一步的扩大了禁运商品的种类和数额,结果到1916年年初,德国食品的进口总量下降了百分之五十以上,虽然德国政府于1915年起实行了食品配给制,但由于在战争时期进口量大幅下降的同时却仍然需要保证工业原料的输入,从而导致居民食品的配给量越来越小,配给的范围却越来越大,这表明,协约国的“饥饿封锁”政策在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国内普遍寄希望于德国海军能够打破协约国的海上封锁,德国海军大臣提尔皮茨与原德国公海舰队司令英格诺尔主张以公海舰队向英国皇家海军主动挑战,吸引英国派出部分舰队投入北海的战斗。由于坚信德国海军在战舰的质量上和官兵的素质上胜过对手,德国人认为甚至可以考虑同英国海军“大舰队”来一场主力决战,以改变双方海军力量的对比,达到打破英国海军海上封锁的目的。由于主力决战所冒的风险太大,德国政府一直不敢决断,接任英格诺尔担任公海舰队司令的波尔上将把打破封锁的希望寄托在潜艇部队的身上,但是由于击沉中立国船只引起了美国的强烈抗议,德国最终被迫限制潜艇作战的规模,而这样就无法达到打破封锁的目的,因此,德国人又把目光放在了水面舰艇上,考虑用一场有限规模的海战削弱英国皇家海军的实力,打破海上封锁。
1916年1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任命好斗的莱茵哈特.舍尔海军上将为德国公海舰队司令,德国公海舰队在继续派出袭击舰和潜艇袭扰英国海岸的同时,一场大规模的海上决战的计划也在逐渐的酝酿和制定当中。
而与此同时,英国海军在生性谨慎的“大舰队”司令杰利科上将的率领下,于苏格兰北端驻泊,扼守北海出海口,将德国公海舰队的活动范围死死压缩在了狭小的北海水域,使德国公海舰队无法对英国的海上生命线造成威胁。杰利科的计划虽然稳妥,但却不符合大英帝国海军光荣的“进攻传统”,公众舆论纷纷强烈抨击杰利科“消极避战”,一些海军军官对杰利科的行为也大为不满,送了他一个“沉默上将”的雅号。
因此,在得悉德国海军可能采取重大行动的时候,已经被德国潜艇和袭击舰折磨得玉仙玉死的英国皇家海军,也衷心希望能够通过一场海上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