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崛起之华夏 > (二百)康有为的馊主意

(二百)康有为的馊主意(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孙纲想通了这一点,感觉到后背有些阵阵发凉。  

自己将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和艰辛,才能实现这一步?!  

仅仅有一支强大的海陆军在手里就够了么?  

建立“民族国家”的“大中国”的同时,是不是意味着清王朝统治的终结?  

而取代清王朝而起的新生政权,会用什么来凝聚华夏各民族到她的旗下?  

清王朝几百年的奴化统治造成的主要民族之间的裂痕,应该用什么办法修复?  

真是复杂得要命。  

古语云:不破不立。可“破”过之后,用什么来“立”呢?  

“破”倒还好说,可这个“立”,难道也能通过“蝴蝶效应”来解决吗?  

他一想起自己学生时代对“政治课”那“根深蒂固”的“恐惧”,心里就开始发毛。  

一个政治课成绩总在“及格”和“不及格”之间徘徊的家伙,会成功解决这个“应用题”吗?  

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康有为和梁启超们,会成功的推动“维新变法”吗?  

这些个问题,连着困扰了他好几个晚上。  

即使身边倾城美女的柔情缱绻,也没法子让他真正的平静下来。  

他现在才觉得,如果不想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自己所做的一切,终将化为流水。朝会的日子终于到了。  

当李鸿章和孙毓汶在朝房里看见孙纲又是黑着眼圈来的时候,两个老家伙又是向上回一样,彼此“心照不宣”地相视一笑。没有说什么。  

朝会在“勤政殿”举行,参加的大臣地数量可是比上回要多太多了。  

从上次皇帝下旨单独召见,孙纲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光绪皇帝了,和皇帝之间仅有的联系就是“专折奏事”。这次再见到年轻的皇帝,看见他现在的样子。孙纲还是吓了一大跳。  

曾经面如冠玉地青年皇帝现在的脸上已经看不到英爽之气了,完全是一副病容,抑郁寡欢地样子变得更重了,两次中日战争的胜利好象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快乐,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已经让他感觉到了莫大的压力,尤其是那个“戊戌宫变”给他的打击和惊吓,让他本就虚弱的身体更加难以承受。  

虽然“宫变”的消息被严格封锁了,但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外界还是多少知道了一些消息。一时间谣言四起,“小道消息”满天飞(这是中国人的特有“嗜好”),说什么地都有,甚至有传闻说皇帝已经驾崩了!弄得“朝野骇异,友邦惊诧”,光绪皇帝这次抱病召开如此规模的朝会的目的,其实也有平息民间“小道消息”的成份。  

让孙纲感觉到奇怪的是光绪皇帝御座后的帘子。他用眼角地“余光”已经瞥见了,慈禧太后其实就坐在后面。  

慈禧太后也来参加朝会,可是不多见的哦。  

江穆齐不让自己表露出对“维新变法”的真实意图,是不是和她有什么关系?  

但是。孙纲从后世的很多史书中知道,慈禧太后其实对“变法”也是持赞成态度地。  

孙纲曾看过费行简写的《慈禧太后传信录,上面记载,早在变法之初,在一次他们母子的“私人谈话”中,慈禧太后就曾对光绪皇帝说过,“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这一番话说得可谓言辞恳切,母子之情溢于言表(尽管他们并不是亲生母子),孙纲现在想起来,仍然觉得有些感动。  

光绪皇帝在内心深处一直惧怕慈禧太后的威势,可这次听到慈禧太后向自己坦露心迹,抑郁冰释,才会有了以后的放开手脚“大干”的举动。另一位维新派改革家王照在《方家园杂咏纪事中也写道:“孝钦但知权利,绝无政见”,“若奉之以主张变法之名,使得公然出头,则皇上之志可由屈而得伸,久而顽固大臣皆无能为也”,评价的也可以说十分中肯,没有偏见。  

那么,后世地某些历史教科书中地“主流观点”,都是根据什么来的呢?  

想不明白。  

他收拢了自己不着边际地思绪,让自己平静下来,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眼前的朝会上。  

此次朝会还是由恭亲王奕主持,这位“鬼子六”王爷现在的样子,也和李鸿章有的一拼了。  

才六十多岁的奕头发就已经几乎全变白了,他清癯的面容也含着一丝阴郁和忧愁,他可能也已经从李鸿章那里知道了孙纲的那个“四管齐下”的方略,但对这种“走钢丝”策略的具体操作,他还是心中无数,疑虑重重。  

这位咸丰皇帝的弟弟,三朝元老,曾经协助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同李鸿章主办洋务,让大清朝出现了短暂的“同治中兴”,在中国政坛上显赫一时,慈禧太后为了将他引为强助对付政敌,也给予了他巨大的权力。但随着他地位的不断高升和声名鹊起,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在后来又对他进行了多次“打压”(这个“平衡之术”慈禧现在已经玩得可以说“炉火纯青”了),结果反复的浮沉磨平了这位“贤王”昔日的棱角,挫折了他的锐气,遇到重大事件他不敢提出应对的策略,中法战争中他的表现就让慈禧太后很不满意,结果被“全班撤换”,长期闲置,甲午战争时才又被重新起用,现在的他和李鸿章“战战兢兢”地推动着这个国家前进,现在,大清国又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