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清时的军事工业和科技力量 (转)(2/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大炮。在不能完全掌握速射炮具体生产技术的情况下,这不失是一种可行的仿制方法。
两江总督对这份报告相当感兴趣,在批准了江南制造局请求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火炮的质量,要求:“妥慎筹办,认真讲求,务与外洋快炮一律坚利以资得力”。当时西方生产速射炮的主要是英、德两国,在经过一番比较后,江南制造局最终引进了一门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全钢后膛快炮”,“逐件拆开,照样制配”,由此开始了中国制造速射炮的历史。
从提交仿制报告算起,经过将近3年时间后,中国生产的速射炮终于向展现在世人面前。1893年6月的一天,江南制造局测试了新造的火炮,总办刘麒祥特地邀请了大量中外人士前来观看。当时进行试验的共有两门火炮,分别是八百磅子后膛大炮和四十磅子全钢快炮,其中四十磅子全钢快炮就是仿制的120口径速射炮。试炮的结果非常成功,“中西观者啧啧称叹”。曾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的薛福成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这种速射炮的性能参数:“快炮重二吨有奇,长十六尺二寸,口径四寸七分,食黑色火药十二磅,食无烟火药仅五磅半。一秒时可放十二尺,弹出口时每一秒可行二千零八十尺,弹里能击十八里之远”,并认为“此项快炮最利于兵船”。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这门火炮的性能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从1892年(光绪十八年)试制开始,截至甲午开战时的2年间,江南制造局共生产了12门120速射炮。
《江南制造局记记载的120船台快炮性能参数口径120
炮身长16.4英尺炮身重2吨728磅炮架重2吨半来复线22条来复线长14.4英尺炮弹重40磅装药无烟火药4磅半;石子药12磅射程7200米1894年7月2日(光绪20年5月29日),北洋大臣李鸿章的一纸电文到了江南制造局总办刘麒祥手中:“局制四十磅快炮,除应拨四尊,已饬局筹船运威,应将药弹、铜壳酌齐候拨。海军尚需添设快炮,局内闻尚有六尊,亦祈配齐药弹并拨交去轮”,要求江南制造局将所造的120速射炮连同弹药一起运往威海。于是在江南制造局的档案中便出现了这样一条记录:光绪二十年拨发海防军械局“阿姆斯脱郎四十磅全钢快炮四尊;开花、实心弹各一千六百个;钢质弹四百个;快炮弹铜壳五百个;炮门电气自来火一千支;炮门铜管击火二千六百支;炮药袋一百六十个;无烟火药八百磅”。至于李鸿章电报中所问的另外六门速射炮则不知为何,统统被南洋大臣调走了。这样,先后北上的江南造120速射炮累计有5门。
丁汝昌曾经数次申请为“经远”、“来远”舰添装尾炮而未果,江南制造局的120速射炮运抵威海后,李鸿章电告丁汝昌,要求迅速将这些速射炮安装到“经、来”军舰上充当尾炮。但或许因为时间紧迫,来不及对军舰进行大的改造(“经远”、“来远”在德国建造时李鸿章就提出过尾炮问题,当时伏尔锵厂的答复是,因为底板已经铸好,无法添加尾炮),直到甲午战争结束,也没看到“经、来”二舰有过尾炮。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并非北洋嫡系“广”字号军舰上出现了120速射炮的踪影。
翻开日本《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在附表中可以看到,“广乙”、“广丙”二舰搭载兵器一栏下,赫然记载的是120速射炮。无独有偶,北洋舰队中的洋员马吉芬在《鸭绿江外的海战一文中也提到,在黄海海战参战的中国军舰中,“广丙”舰装备了3门大口径速射炮,而黄海海战之后奉旨检查北洋海军的徐建寅(汉阳炼钢厂的兵工学家,近代著名的科学家、翻译家,曾任汉阳钢铁厂总办,汉阳炼钢厂总办侯补道。1901年3月31日在汉阳实验无烟火药时发生爆炸,徐等13人以身殉职)在检查报告中也清清楚楚记载“广丙”舰装备的是3门“十二生特快放炮”(即120速射炮)。由此可以看出,甲午战争期间北洋舰队中的“广乙”、“广丙”两艘军舰装备了120速射炮。
“广”字号军舰隶属广东水师,是广东水师仅有的几艘主力舰。1894年5月,根据《海军大阅章程,三艘“广”字舰一起北上接受检阅。海军大阅结束后,正值中日关系紧张,各舰不愿返回广东,因此皆留在北洋助战,后来都参加了甲午战争。
“广”字舰中的“广乙”、“广丙”属于钢胁钢壳鱼雷快船,由福建船政建造,分别于1890年11月30日和1891年12月18日建成。二舰属于同型舰,各种性能参数接近,火炮布置略有不同。但根据初建时的资料看,“广乙”装备的是1门150炮和2门120炮,“广丙”装备的则是3门120炮,都是旧式后膛炮。把其中的5门120后膛炮更换为新式的速射炮,只能是二舰建成后的事情。
广东省在订造“广乙”、“广丙”舰时就已出现购船经费不足的情况,后来的“广丁”舰更是因为无力支付船价,而无奈的被并入了福建船政水师,成了“福靖”舰。在连“广丁”舰区区20万两的造价都无力支付的情况下,广东水师能耗费巨资自行购换120速射炮是不可想象的。
从各种史料来看,在当时无法从国外购买速射炮的情况下,唯一有能和两艘“
两江总督对这份报告相当感兴趣,在批准了江南制造局请求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火炮的质量,要求:“妥慎筹办,认真讲求,务与外洋快炮一律坚利以资得力”。当时西方生产速射炮的主要是英、德两国,在经过一番比较后,江南制造局最终引进了一门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全钢后膛快炮”,“逐件拆开,照样制配”,由此开始了中国制造速射炮的历史。
从提交仿制报告算起,经过将近3年时间后,中国生产的速射炮终于向展现在世人面前。1893年6月的一天,江南制造局测试了新造的火炮,总办刘麒祥特地邀请了大量中外人士前来观看。当时进行试验的共有两门火炮,分别是八百磅子后膛大炮和四十磅子全钢快炮,其中四十磅子全钢快炮就是仿制的120口径速射炮。试炮的结果非常成功,“中西观者啧啧称叹”。曾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的薛福成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这种速射炮的性能参数:“快炮重二吨有奇,长十六尺二寸,口径四寸七分,食黑色火药十二磅,食无烟火药仅五磅半。一秒时可放十二尺,弹出口时每一秒可行二千零八十尺,弹里能击十八里之远”,并认为“此项快炮最利于兵船”。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这门火炮的性能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从1892年(光绪十八年)试制开始,截至甲午开战时的2年间,江南制造局共生产了12门120速射炮。
《江南制造局记记载的120船台快炮性能参数口径120
炮身长16.4英尺炮身重2吨728磅炮架重2吨半来复线22条来复线长14.4英尺炮弹重40磅装药无烟火药4磅半;石子药12磅射程7200米1894年7月2日(光绪20年5月29日),北洋大臣李鸿章的一纸电文到了江南制造局总办刘麒祥手中:“局制四十磅快炮,除应拨四尊,已饬局筹船运威,应将药弹、铜壳酌齐候拨。海军尚需添设快炮,局内闻尚有六尊,亦祈配齐药弹并拨交去轮”,要求江南制造局将所造的120速射炮连同弹药一起运往威海。于是在江南制造局的档案中便出现了这样一条记录:光绪二十年拨发海防军械局“阿姆斯脱郎四十磅全钢快炮四尊;开花、实心弹各一千六百个;钢质弹四百个;快炮弹铜壳五百个;炮门电气自来火一千支;炮门铜管击火二千六百支;炮药袋一百六十个;无烟火药八百磅”。至于李鸿章电报中所问的另外六门速射炮则不知为何,统统被南洋大臣调走了。这样,先后北上的江南造120速射炮累计有5门。
丁汝昌曾经数次申请为“经远”、“来远”舰添装尾炮而未果,江南制造局的120速射炮运抵威海后,李鸿章电告丁汝昌,要求迅速将这些速射炮安装到“经、来”军舰上充当尾炮。但或许因为时间紧迫,来不及对军舰进行大的改造(“经远”、“来远”在德国建造时李鸿章就提出过尾炮问题,当时伏尔锵厂的答复是,因为底板已经铸好,无法添加尾炮),直到甲午战争结束,也没看到“经、来”二舰有过尾炮。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并非北洋嫡系“广”字号军舰上出现了120速射炮的踪影。
翻开日本《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在附表中可以看到,“广乙”、“广丙”二舰搭载兵器一栏下,赫然记载的是120速射炮。无独有偶,北洋舰队中的洋员马吉芬在《鸭绿江外的海战一文中也提到,在黄海海战参战的中国军舰中,“广丙”舰装备了3门大口径速射炮,而黄海海战之后奉旨检查北洋海军的徐建寅(汉阳炼钢厂的兵工学家,近代著名的科学家、翻译家,曾任汉阳钢铁厂总办,汉阳炼钢厂总办侯补道。1901年3月31日在汉阳实验无烟火药时发生爆炸,徐等13人以身殉职)在检查报告中也清清楚楚记载“广丙”舰装备的是3门“十二生特快放炮”(即120速射炮)。由此可以看出,甲午战争期间北洋舰队中的“广乙”、“广丙”两艘军舰装备了120速射炮。
“广”字号军舰隶属广东水师,是广东水师仅有的几艘主力舰。1894年5月,根据《海军大阅章程,三艘“广”字舰一起北上接受检阅。海军大阅结束后,正值中日关系紧张,各舰不愿返回广东,因此皆留在北洋助战,后来都参加了甲午战争。
“广”字舰中的“广乙”、“广丙”属于钢胁钢壳鱼雷快船,由福建船政建造,分别于1890年11月30日和1891年12月18日建成。二舰属于同型舰,各种性能参数接近,火炮布置略有不同。但根据初建时的资料看,“广乙”装备的是1门150炮和2门120炮,“广丙”装备的则是3门120炮,都是旧式后膛炮。把其中的5门120后膛炮更换为新式的速射炮,只能是二舰建成后的事情。
广东省在订造“广乙”、“广丙”舰时就已出现购船经费不足的情况,后来的“广丁”舰更是因为无力支付船价,而无奈的被并入了福建船政水师,成了“福靖”舰。在连“广丁”舰区区20万两的造价都无力支付的情况下,广东水师能耗费巨资自行购换120速射炮是不可想象的。
从各种史料来看,在当时无法从国外购买速射炮的情况下,唯一有能和两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