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利刃济远舰小史(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试验。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济远”级巡洋舰的穹甲安装位置和覆盖范围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是它的穹甲样式却非常独特,不同于英国那种中间平、两边坡的穹甲,这级军舰采用的是中间隆起的弧形穹甲,即李鸿章所称“中凸边凹,形如龟甲”。(当时的看法认为英国人的穹甲其实是3块平装甲,铆接在一起,装甲衔接的部位,被认为可能不牢固,而德国人则凭借高明的冶金工艺直接加工出了弧形板材,从而避免了此弊病)由“济远”开创的这种新式的穹甲,一直影响了之后德、法等国穹甲巡洋舰的设计。
几乎在中国的“济远”舰建成同时,德国开始建造自己的采用穹甲技术的军舰“B乳er”。这是一级简化版的“济远”,设计中大量运用了“济远”的经验,从它身上可以看到很多“济远”的影子。这级军舰的穹甲同样位于水线之下4英尺处,同样采用了弧形的“龟甲”式穹甲,同样面临机舱逼仄的问题,同样装备了与“济远”型号相同的210毫米克虏伯大炮。此外,希腊也跟风仿造了一艘类似“济远”的军舰,1885年,法国建造自己的第一艘穹甲巡洋舰“Tage”时,也效仿了“济远”的设计,采用弧形穹甲。而德国在拥有了“济远”和“B乳er”的经验后,到1886年设计新型穹甲巡洋舰“IreneII”时,才将弧形穹甲从水线下4尺处提升到了水线附近,德式穹甲巡洋舰的设计至此方趋于完善。
由此可见,尽管“济远”在设计上存在诸多问题,但并非德国人故意为之,在那个缺乏成例,一切都在摸索的探索阶段,对于这些全新的军舰形式,谁也无法肯定判断究竟孰是孰非。而且,德国是首次建造穹甲巡洋舰,设计上“本未尽善”,伏尔铿船厂也坦率地承认了这点。
除覆盖机舱顶部的“龟甲”形装甲甲板外,“济远”露炮台的装甲围壁采用了厚达14英寸的钢面铁甲,为安装在其中的火炮的炮架及传动装置提供了坚实的防护,露炮台上扣着的闷罐式穹盖炮罩的厚度和“定远”级军舰的一样,厚度较薄,仅有1.5英寸,虽说这个厚度对于抵御小机关炮的攻击已经够了,但谁能保证战时敌方只用机关炮攻击这个炮罩呢。同时,和“定远”级军舰一样,穹盖炮罩具有“药气密闭”的弊端,对瞄准、射速都有极大防碍。“济远”另外一处采用装甲保护的部位是司令塔,这是战时操舰和军官指挥的场所,但装甲厚度仅为1.5英寸,而且可能是出于避开前方巨大的主炮台遮蔽的考虑,“济远”的这座防护较薄的司令塔,竟然破天荒地被高高安置在飞桥之上,虽然这样可以获得良好的观察视线,但将如此重要的部位大面积暴露在外,难免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是如回想到“济远”那类似于蚊子船的舰体布置,这点倒又不难理解,因为蚊子船司令台的位置也大都在那个部位。
作为19世纪中后期一艘较先进的军舰,“济远”舰烟囱后部的军桅的桅盘里安装有1盏照度为20000枝烛光的探照灯,这座桅盘是“济远”舰的瞭望平台,但是设置于烟囱之后,军舰航行起来,滚滚浓烟难免要把桅盘变成热腾腾的笼屉,里面工作的水兵难免会用些恶语来形容这艘军舰的设计师。“济远”舰舱内装有80盏电灯,以为各工作岗位提供照明,另配有8具淡水柜,其蒸馏系统生产的淡水每日可供应百余人食用。整体而言,这是一级尚算先进的军舰,其武备系统、穹甲样式都属可圈可点之处。1883年11月2日,“济远”舰顺利下水,并于次年的9月7日完成航试,如期交船。只是因为遇到中法战争爆发,被迫和“定远”、“镇远”一起滞留德国。
继任驻德公使许景澄抵达德国后,受命检验了前任订购的3艘军舰。“定远”、“镇远”质量毫无问题,“济远”的建造的质量也并无问题,只是设计上确实存在缺陷,之后在许景澄交涉下,都一一尽量做了弥补。因此“济远”舰后来被人们称为“扭曲的利刃”。
1885年6月11日,中法战争结束后的第三天,清政府下谕,命令滞留在德的“定远”、“镇远”、“济远”3舰从速回国。经补给、雇佣水手后,7月3日,驻德公使许景澄在德国基尔军港举行仪式,为3舰送行。“济远”悬挂德国商船旗,由雇佣的洋管驾恩诺尔和德国水手驾驶,跟随“定远”、“镇远”驶向大海,踏上回国路程。回程时“济远”舰还搭载了250颗210毫米与150毫米炮弹,以及3500颗小速射炮炮弹,这批弹药中的很大一部分在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时还有使用。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在丰岛海面拦击中国护航舰队,丰岛海战爆发,“济远”舰在管带方伯谦的率领下同友舰“广乙”一起奋勇抵抗优势日舰的进攻,并击沉日本主力巡洋舰“浪速”(中国官方记载如此,近世考古学者经研究“浪速”残骸后认为“浪速”为触水雷引发弹药库殉爆沉没,而水雷为何人所布则已无法查证,此处存疑),“浪速”舰上包括舰长东乡平八郎在内全体官兵葬身鱼腹,而此役中国亦损失“广乙”、“操江”两舰。此役后的8月1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爆发,由于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济远”级巡洋舰的穹甲安装位置和覆盖范围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是它的穹甲样式却非常独特,不同于英国那种中间平、两边坡的穹甲,这级军舰采用的是中间隆起的弧形穹甲,即李鸿章所称“中凸边凹,形如龟甲”。(当时的看法认为英国人的穹甲其实是3块平装甲,铆接在一起,装甲衔接的部位,被认为可能不牢固,而德国人则凭借高明的冶金工艺直接加工出了弧形板材,从而避免了此弊病)由“济远”开创的这种新式的穹甲,一直影响了之后德、法等国穹甲巡洋舰的设计。
几乎在中国的“济远”舰建成同时,德国开始建造自己的采用穹甲技术的军舰“B乳er”。这是一级简化版的“济远”,设计中大量运用了“济远”的经验,从它身上可以看到很多“济远”的影子。这级军舰的穹甲同样位于水线之下4英尺处,同样采用了弧形的“龟甲”式穹甲,同样面临机舱逼仄的问题,同样装备了与“济远”型号相同的210毫米克虏伯大炮。此外,希腊也跟风仿造了一艘类似“济远”的军舰,1885年,法国建造自己的第一艘穹甲巡洋舰“Tage”时,也效仿了“济远”的设计,采用弧形穹甲。而德国在拥有了“济远”和“B乳er”的经验后,到1886年设计新型穹甲巡洋舰“IreneII”时,才将弧形穹甲从水线下4尺处提升到了水线附近,德式穹甲巡洋舰的设计至此方趋于完善。
由此可见,尽管“济远”在设计上存在诸多问题,但并非德国人故意为之,在那个缺乏成例,一切都在摸索的探索阶段,对于这些全新的军舰形式,谁也无法肯定判断究竟孰是孰非。而且,德国是首次建造穹甲巡洋舰,设计上“本未尽善”,伏尔铿船厂也坦率地承认了这点。
除覆盖机舱顶部的“龟甲”形装甲甲板外,“济远”露炮台的装甲围壁采用了厚达14英寸的钢面铁甲,为安装在其中的火炮的炮架及传动装置提供了坚实的防护,露炮台上扣着的闷罐式穹盖炮罩的厚度和“定远”级军舰的一样,厚度较薄,仅有1.5英寸,虽说这个厚度对于抵御小机关炮的攻击已经够了,但谁能保证战时敌方只用机关炮攻击这个炮罩呢。同时,和“定远”级军舰一样,穹盖炮罩具有“药气密闭”的弊端,对瞄准、射速都有极大防碍。“济远”另外一处采用装甲保护的部位是司令塔,这是战时操舰和军官指挥的场所,但装甲厚度仅为1.5英寸,而且可能是出于避开前方巨大的主炮台遮蔽的考虑,“济远”的这座防护较薄的司令塔,竟然破天荒地被高高安置在飞桥之上,虽然这样可以获得良好的观察视线,但将如此重要的部位大面积暴露在外,难免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是如回想到“济远”那类似于蚊子船的舰体布置,这点倒又不难理解,因为蚊子船司令台的位置也大都在那个部位。
作为19世纪中后期一艘较先进的军舰,“济远”舰烟囱后部的军桅的桅盘里安装有1盏照度为20000枝烛光的探照灯,这座桅盘是“济远”舰的瞭望平台,但是设置于烟囱之后,军舰航行起来,滚滚浓烟难免要把桅盘变成热腾腾的笼屉,里面工作的水兵难免会用些恶语来形容这艘军舰的设计师。“济远”舰舱内装有80盏电灯,以为各工作岗位提供照明,另配有8具淡水柜,其蒸馏系统生产的淡水每日可供应百余人食用。整体而言,这是一级尚算先进的军舰,其武备系统、穹甲样式都属可圈可点之处。1883年11月2日,“济远”舰顺利下水,并于次年的9月7日完成航试,如期交船。只是因为遇到中法战争爆发,被迫和“定远”、“镇远”一起滞留德国。
继任驻德公使许景澄抵达德国后,受命检验了前任订购的3艘军舰。“定远”、“镇远”质量毫无问题,“济远”的建造的质量也并无问题,只是设计上确实存在缺陷,之后在许景澄交涉下,都一一尽量做了弥补。因此“济远”舰后来被人们称为“扭曲的利刃”。
1885年6月11日,中法战争结束后的第三天,清政府下谕,命令滞留在德的“定远”、“镇远”、“济远”3舰从速回国。经补给、雇佣水手后,7月3日,驻德公使许景澄在德国基尔军港举行仪式,为3舰送行。“济远”悬挂德国商船旗,由雇佣的洋管驾恩诺尔和德国水手驾驶,跟随“定远”、“镇远”驶向大海,踏上回国路程。回程时“济远”舰还搭载了250颗210毫米与150毫米炮弹,以及3500颗小速射炮炮弹,这批弹药中的很大一部分在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时还有使用。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在丰岛海面拦击中国护航舰队,丰岛海战爆发,“济远”舰在管带方伯谦的率领下同友舰“广乙”一起奋勇抵抗优势日舰的进攻,并击沉日本主力巡洋舰“浪速”(中国官方记载如此,近世考古学者经研究“浪速”残骸后认为“浪速”为触水雷引发弹药库殉爆沉没,而水雷为何人所布则已无法查证,此处存疑),“浪速”舰上包括舰长东乡平八郎在内全体官兵葬身鱼腹,而此役中国亦损失“广乙”、“操江”两舰。此役后的8月1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爆发,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