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四章 民间变换由始动(4/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推荐某种有针对性的化肥。
封良没问自己家的作物生虫子和长的不好的事情,他询问司农寺是否有啥新研究出来的品种,他打算引过来试种。
结果还真有,人家告诉他新出来一种辣椒和西红柿嫁接之后作物的种子,去年刚刚试验,还没推广,如果他想要的话,花钱买,司农寺会派人过去盯着,同时收集数据。
如果适合在封良所在地区的土地生长,出成果司农寺给封良奖励;如果不适合,司农寺赔偿他一般的损失,另一半他自己承担。同时生长出来的新品种,他自己卖,司农寺要监管,他直接卖给司农寺,双方议价。
封良就这么动心了,即使失败,承担一半损失,自己家也不会‘破产’,但要是成功了,收获则非常大。
封良用了两天的工夫,成功与两个村子签定租赁合同,同时也迎来麻烦。
关于人员雇佣的麻烦,封良跟两个村子签定的是第二条合同,也就是租赁土地之后,自己雇佣人手耕种,想种什么就种什么,不与其他人协商。
两个村子的人自然希望自己再被雇佣回来种地,不然的话自己找不到别的事情做。
其实两个村子加上封良村子的人一点没赔,封良是溢价租赁,多出来的百分之五十,足够弥补上原来土地拥有者的损失,就是说他们自己耕种,最后的收获也不过是这个数儿,而且现在新的规定还需要他们自己去卖,说不定会比正常的收入更少。
封良是为他们承担一切风险,同时还解放了他们的劳力,他们如果再干活,得到的收入算是额外的。
即便如此,他们仍旧希望封良把他们重新雇佣回来,给封良耕种土地,有送礼的,有打亲情牌的,还有隐含威胁意味的。
封良不收礼,也不怕威胁,打亲情牌的更是给劝说回去,而后开始挑选当地人。
平时离的近,大家知根知底儿,谁家的谁干农活好,心中全明了,封良选出来一部分,打算再到外面寻找一部分,凑齐人手,或者看看有没有多余的耕牛出租。
在剩下没被选上的人抱怨的时候,封良又把四个作坊的事情说出来,愿意招当地的人去作坊工作。
如此一来,他控制起来便轻松许多。
耕地好的人一般都是男人,女人没力气,还有的男人有力气但少技巧,就是人比较傻的那种。
正常来讲不合格的人应该淘汰掉不管,大部分商人都会如此选择,否则会赔钱。
封良最初同样如此打算,后来参考一下三水县的张王两家,发现两家人在十多年前就用着非常合理的劳动力分配方式,每一个庄户看上去都不是很累,效率却非常高。
张王两家庄子不管是什么人,全有用,哪怕是小孩子,不上课的时候也可以当成玩乐的帮主家做点事,哪怕是腿瘸的人都能安排一个非常好的活,比如怕鸟吃谷子,就给腿瘸的人一些鞭炮,他坐在那里一边喝茶水,一边看田,发现有鸟来,放一个鞭,或者是直接弄个赶车的鞭子甩空响。
若是有手艺,腿脚不好的人,就帮忙编制筐篓。
封良刚开始认为是张王两家不放过任何一个人,所有的人全要压榨一番。
之后看过一篇报纸上的文章才明白,张王两家的目的不是让别人使劲干活,而是让庄户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一个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的人对生活会失去信心。
当编筐的人发现自己遍的筐对主家很有用,同时自己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对家人也很有用,他会非常快乐,于是他会影响到别人,整个庄子的人便全处于快乐的氛围当中,工作效率提升。
封良深有感触,很佩服张王两家当时的劳动分配方式,同时体会到其中有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之后又看过一篇文章,写的是企业文化,说有着自己灵魂的文化企业才是成功的企业,才能走的更远,如果真心去投资企业文化的建设,你会发现它跟你企业的收入关系是成正比的,甚至是产出的比例大于投入。
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封良对此还算认同,当然,也要看文章是谁写的,换个没听过名字的人来写,他会怀疑,可文章最后的署名是张小宝,这个……可以质疑,然,要是你想不出更好的治理‘企业’的办法,你最好还是跟着学,要是你有好办法,写出来别人也学习。
总结一番,封良才有了租地和新建四个作坊的计划。
种地不行被他淘汰的人,被他安排到作坊中,村子中的妇人比较多,其他被淘汰的男人不与女人一起工作,去做原料的运输与搅拌的工作。
还有年岁更大的,则是负责给别人做饭吃,反正能用的人都用了,即使是老人也安排到守夜的位置上。
如此做的好处是不让村子的人到外面打工,要是把男的留下种地,他家中的媳妇咋办?呆着不干活?或者是跑到外面去找工作?那男人还有心思种地嘛?
作坊的厂房还没建,封良一面安排人修建房子,平整土地,一面跑到县衙门,询问给工种评级的事情,跟官府说明自己的情况,让官府派人到家里给雇工评级。
稍微有点麻烦,因为种田的评级需要看劳作成果,封良先让官府提上日程,接着又让官府帮助自己的雇工培训,这个是免费的,他不要失业一段时间之内的福利补贴,他要求官府培训的人要按照他的要求专门培训。
官府一般是通盘考虑,但听过封良的话后,觉得可以,就派人过来,三个村子的人多啊,派人来没问题,不算是浪费官府培训机构的人力资源。
封良没问自己家的作物生虫子和长的不好的事情,他询问司农寺是否有啥新研究出来的品种,他打算引过来试种。
结果还真有,人家告诉他新出来一种辣椒和西红柿嫁接之后作物的种子,去年刚刚试验,还没推广,如果他想要的话,花钱买,司农寺会派人过去盯着,同时收集数据。
如果适合在封良所在地区的土地生长,出成果司农寺给封良奖励;如果不适合,司农寺赔偿他一般的损失,另一半他自己承担。同时生长出来的新品种,他自己卖,司农寺要监管,他直接卖给司农寺,双方议价。
封良就这么动心了,即使失败,承担一半损失,自己家也不会‘破产’,但要是成功了,收获则非常大。
封良用了两天的工夫,成功与两个村子签定租赁合同,同时也迎来麻烦。
关于人员雇佣的麻烦,封良跟两个村子签定的是第二条合同,也就是租赁土地之后,自己雇佣人手耕种,想种什么就种什么,不与其他人协商。
两个村子的人自然希望自己再被雇佣回来种地,不然的话自己找不到别的事情做。
其实两个村子加上封良村子的人一点没赔,封良是溢价租赁,多出来的百分之五十,足够弥补上原来土地拥有者的损失,就是说他们自己耕种,最后的收获也不过是这个数儿,而且现在新的规定还需要他们自己去卖,说不定会比正常的收入更少。
封良是为他们承担一切风险,同时还解放了他们的劳力,他们如果再干活,得到的收入算是额外的。
即便如此,他们仍旧希望封良把他们重新雇佣回来,给封良耕种土地,有送礼的,有打亲情牌的,还有隐含威胁意味的。
封良不收礼,也不怕威胁,打亲情牌的更是给劝说回去,而后开始挑选当地人。
平时离的近,大家知根知底儿,谁家的谁干农活好,心中全明了,封良选出来一部分,打算再到外面寻找一部分,凑齐人手,或者看看有没有多余的耕牛出租。
在剩下没被选上的人抱怨的时候,封良又把四个作坊的事情说出来,愿意招当地的人去作坊工作。
如此一来,他控制起来便轻松许多。
耕地好的人一般都是男人,女人没力气,还有的男人有力气但少技巧,就是人比较傻的那种。
正常来讲不合格的人应该淘汰掉不管,大部分商人都会如此选择,否则会赔钱。
封良最初同样如此打算,后来参考一下三水县的张王两家,发现两家人在十多年前就用着非常合理的劳动力分配方式,每一个庄户看上去都不是很累,效率却非常高。
张王两家庄子不管是什么人,全有用,哪怕是小孩子,不上课的时候也可以当成玩乐的帮主家做点事,哪怕是腿瘸的人都能安排一个非常好的活,比如怕鸟吃谷子,就给腿瘸的人一些鞭炮,他坐在那里一边喝茶水,一边看田,发现有鸟来,放一个鞭,或者是直接弄个赶车的鞭子甩空响。
若是有手艺,腿脚不好的人,就帮忙编制筐篓。
封良刚开始认为是张王两家不放过任何一个人,所有的人全要压榨一番。
之后看过一篇报纸上的文章才明白,张王两家的目的不是让别人使劲干活,而是让庄户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一个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的人对生活会失去信心。
当编筐的人发现自己遍的筐对主家很有用,同时自己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对家人也很有用,他会非常快乐,于是他会影响到别人,整个庄子的人便全处于快乐的氛围当中,工作效率提升。
封良深有感触,很佩服张王两家当时的劳动分配方式,同时体会到其中有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之后又看过一篇文章,写的是企业文化,说有着自己灵魂的文化企业才是成功的企业,才能走的更远,如果真心去投资企业文化的建设,你会发现它跟你企业的收入关系是成正比的,甚至是产出的比例大于投入。
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封良对此还算认同,当然,也要看文章是谁写的,换个没听过名字的人来写,他会怀疑,可文章最后的署名是张小宝,这个……可以质疑,然,要是你想不出更好的治理‘企业’的办法,你最好还是跟着学,要是你有好办法,写出来别人也学习。
总结一番,封良才有了租地和新建四个作坊的计划。
种地不行被他淘汰的人,被他安排到作坊中,村子中的妇人比较多,其他被淘汰的男人不与女人一起工作,去做原料的运输与搅拌的工作。
还有年岁更大的,则是负责给别人做饭吃,反正能用的人都用了,即使是老人也安排到守夜的位置上。
如此做的好处是不让村子的人到外面打工,要是把男的留下种地,他家中的媳妇咋办?呆着不干活?或者是跑到外面去找工作?那男人还有心思种地嘛?
作坊的厂房还没建,封良一面安排人修建房子,平整土地,一面跑到县衙门,询问给工种评级的事情,跟官府说明自己的情况,让官府派人到家里给雇工评级。
稍微有点麻烦,因为种田的评级需要看劳作成果,封良先让官府提上日程,接着又让官府帮助自己的雇工培训,这个是免费的,他不要失业一段时间之内的福利补贴,他要求官府培训的人要按照他的要求专门培训。
官府一般是通盘考虑,但听过封良的话后,觉得可以,就派人过来,三个村子的人多啊,派人来没问题,不算是浪费官府培训机构的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