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高太尉新传 > 第二部 经略 第十五卷 余波未平 第十五章 使高丽另有要务

第二部 经略 第十五卷 余波未平 第十五章 使高丽另有要务(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随机推荐:  

大观三年,段正严遣进奉使胡亮、副使高明清等使宋,随携贡马三百八十匹及麝香、牛黄、细毡、碧耳山诸物,外携乐人一队,天竺巨象两头。  

尽管沿途紧赶慢赶,但是,由于使团人数众多,再加上一路监司迎来送往,因此路途上依旧花费了很长的时间。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正因为这个缘故,虽说信使自四川上京,而使团却是从广东路而行。  

一路路过州县,围观百姓无数,虽然这不是第一次,但是,百姓仍旧对这些来自异乡的使者抱有莫大的兴趣。  

对于大理使团来说,此次来朝陛见无疑是怀着重要的任务。而对于大宋百姓而言,这四国来贺八方来朝无疑也是国富民强的表现,在沿途各州县的大力宣传下,拖儿带口来观瞻这使团盛况的着实不少,就连奉命一路扈从的广东和四川两地官员也颇感自豪。  

虽然两头巨象落在最后,但是,这路途上依旧是速度不快。所以,在算算路上实在赶不及之后,广东转运使便派人飞马入京呈报。  

而赵佶览奏之后便大笔一挥,示意让使团按照原定计划慢行,不必赶在元旦之前。  

于是,大理使团索性和两头巨象会合,把原先的速度改作了乌龟爬,借此大肆造势。  

而此时此刻,正在大宋东京城的另两国使节则已经准备回去了。高丽使节在东京城盘桓了几个月,除了按照大宋的允许购买一应儒学经典书籍之外,还采购了许多各种手工制品以及丝绸等物。  

对于这一次出使大宋的成绩,他无疑非常满意,要知道,高丽虽然曾经对大宋派出相当多的使节,但迫于辽国威势,往往不能将话头扯到那些关键问题上。  

而这一次挟着辽国大败的机会,他们怎么也能够有所得。大宋并没有让王继空着手回去,当然。  

这并不是说天子赏赐了多少东西,而是做出了更实质性的表示。以枢密院北面房兼辽东房副承旨李纲为正使,出使高丽。  

当王继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中可谓是一片狂喜。按照大宋历来的规矩,派至各国的使节在官品上都有相当地限制,与其说是看其人是否有才,不如说是看其人是否匹配出使这个任务。  

虽然有些官员在出使后能够得到大用,但是。在出使之前,无疑都是默默无名之辈。  

但是,李纲却无疑是大宋朝廷中声名鹊起的官员。作为高丽王的堂弟,高丽户部尚书,王继在大宋这些时日频频和大宋高官接触,希望能够从各方面了解大宋朝廷。  

而一番走访下来,他敏锐地发现,如今的大宋已经和几年前大不相同了。  

不单单是政策上更加激进,而且执掌朝廷的那些重臣在外交事务上也更加积极,不复往日的保守。  

而对于他提出的派高丽使节来宋国学习这件事上。朝廷根本没有多少争论。  

就顺顺利利通过了。而这在以往,是绝对不可能的。须知当初高丽派使节来大宋买书,尚且还会遭到朝廷大臣地竭力劝谏。  

更不用说派学生这样的大事。而从此次大宋对于婚事的态度上,王继更是认定,如今的大宋很可能将取代大辽而成为更有力的霸主。  

正因为如此,对于枢密院执掌两房的李纲,王继一直都在竭力打听其人秉性。  

偏偏事情就这么巧,大宋朝廷选定的正使,恰恰就是李纲。在大宋客省使向他宣布此事的时候,他强忍心中欢喜,笑吟吟地点头答应,而在御前辞行的时候更是对大宋此番派出使者极尽溢美之词。  

而对于这一点。赵佶在起初的莫名其妙之后,很快便明白了其中用意,自然免不了一阵沾沾自喜。  

确实,四邻地国家全都国力削弱,而己国反而略有增强,这种势头换作哪个君王,都是免不了欢喜地,更何况还有各国一而再再而三地献上公主?  

然而,就在天子和群臣都为了四国来朝而欣喜的时候。一个消息突然传到了京城。  

知大名府苏辙去世!对于苏辙的身体,高俅虽然心中有数,但由于他知道苏辙如今位高权重,对于身体也还算注意,大名府又是名医荃萃,因此他并没有太放在心上。  

毕竟,就连当年苏轼也比历史上要活得长。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前时只不过有消息说苏辙病倒,不过数日地功夫,居然便传来了这样的消息!  

相比苏轼,他和不芶言笑的苏辙只能说是交情一般,但是,心中那份尊敬却一点不少。  

当然,对于苏辙在政治上的执拗,他也是心里恨得痒痒的,这些年,在大名府任上的苏辙没少上书弹劾或是劝谏过,其中把他扫进去的不在少数。  

若是换作了别人,他铁定难以吞得下这口气,可那个人是苏辙,连天子官家也不过一笑置之,他又能如何?  

自然是自叹倒霉罢了。可现如今,继苏轼之后,苏辙也去了,昔日声名震天下的苏门三杰,转瞬已经全部凋零。  

而昔日名满天下的苏门众弟子,也同样不复存在,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件令人感伤的事。  

即便是和苏门众人并没有太大交情地蔡京何执中,提到此事时也颇有些勃然色变。  

毕竟,他们已经都不年轻了。人生自古谁无死,只是死有轻重之分,百姓之中风评也不一样罢了。  

而赵佶在听到苏辙死讯之后,情不自禁地叹了一声:“朝廷又少一纯臣,士林又少一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