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八百六十七章 无间道

八百六十七章 无间道(3/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就能奔向两千万户。宋朝面积虽小,耕地面积不少,产量增加,养两千万户百姓可以的,然而继续发展下去,两千五百万户,三千万户呢?  

其实有聪明的人已经看到危机。  

比如铲佃现象增加,非兼并速度增加,在朝廷控制下,在兼并,但也不算那么恶劣,主要就是百姓数量增加,导致土地紧张,主户这才有底气一再的涨租子。  

然而不大明白,与北方有什么关系?  

北方粮食产量有限,开垦空间有限,并且隐隐地知道郑朗为了保护水土,也不大愿意开发北方与陕西,京畿附近是迫不得己,国家权利核心所在,若人烟不稠密,会出现危机的。但与北方西方边境联系不大的。  

想不明白,一起盯着郑朗。  

郑朗不说话。  

这个问题仅是少数几人知道,赵顼母子,他们二人必须解释的,记住了,这是皇权时代,这两个人就是宋朝的天,宋朝的地,没有他们同意,后果十分严重。  

还有曾布,吕惠卿也有才干,可是一个噬主的人物,但对曾布,郑朗十分器重。以及几个学生。让他们知道,也是采纳众长,补充完善。  

赵顼下面的一句,大家容易明白:“西夏、契丹边境多有汉人,为何我朝没有吸引力?非是我朝不富,乃是边境太苦,他们看到的听到的,还不能让他们心动。”  

足够了,比如收复幽云十六州,契丹幽云境内一大半是汉人,有一半人支持,不要说后面,就是宋太宗也能将幽云十六州收下来。若境内汉人不支持,就是将来,收复幽云十六州时还是天大的麻烦。  

同样的,西夏境内汉户同样不少。  

但这时民族观并不强大,管你是汉户或者蕃户,除非生活差距到天壤之别时,几个国家统治了这么多年,谁愿意投降你?  

“郑公说今天财政收入稍稍好转一点,前几日进宫侍讲,还劝说过朕,这几年国家有惩弊端,进行了种种改革,虽说一动必然引起争议,然大家皆很操劳,劝朕今年不得裁减臣工的赐度,朕一度默认了,可是今天让朕十分失望!”赵顼一口气说完,不顾朝仪,一挥袍袖,离开朝殿。  

大家大眼瞪小眼。  

司马光看着范镇,微微叹了一口气。  

范镇纯是弄巧成拙,若没有他的进谏,凭借唐坰的神经病,文彦博未必能下去,可是他的进谏,文彦博不得不下了。而且老朋友,今天也似乎中了邪!  

不但他,许多人看着范镇想摇头。  

说王韶没事,说李师中也没事,那怕说李定都没关系。  

偏偏说了郑朗师生四人。  

严格说是师生关系,可郑朗从少年时就不承认这种师生关系,只是说咱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平辈论交。就算是师生关系又怎的。看一看韩亿八子,吕夷简四子,范仲淹三子,还有。文家的人。大名府三槐王家的人。应天府虞城王家的人,曾家,章家,等等。宋朝有避嫌制度。仅两条,至亲的人,这个至亲非是五服,而是三服。同在中书为东府宰相,才需要避讳,毕竟国家最重要官职就是中书宰执。第二个有人在中书为相,又有人在台谏,也需要避讳。这个避讳更严重,这才有范纯仁担任是监察司使,而非真正言臣的由来。  

其他的,或者象郑朗这种暧昧的师生关系,还需要避讳,那么文家吕家的人也不想活了。  

范镇得罪的可不仅是郑朗。而是一个个顶级士大夫家族。  

再说,这师生四人有没有拧成一条心。想专权,相反,若不是郑朗居中调节,司马光与王安石早就捋膊上阵开战了。还有,能牵连到曾公亮与富弼吗?  

还有,最致命的一条,范镇想做什么?国家欠负巨大,西夏屡屡入侵,无论经济或者军事,皆离不开郑朗。将郑朗弄下去,不用说,国家大厦本已在倾斜,那么有可能自此以后,整个房屋会倒下去。以前自己也有弹劾,可仅是针对事,非是针对人。  

看来老范今天是犯糊涂了。  

郑朗走到范镇面前道:“景仁,我在杭州时,你看到的大约是我喜欢多事。皇祐为相时,我十分安静,可你又不在庙堂上。这次我为相,你在庙堂,又看到了我多事。不错,我此次改革是带来了许多争议骚动。皇祐那次主政,我十分安静,然仅有理财之功,国家的弊端却在增加,仅是因为财政良好,被掩饰下去。就是河工这样的利民之举,还引起骚动呢,况且执政。清静无为,天下大治,你好我好他好,谁不想?然而有几份可能。今人看唐朝,动辄称前房杜,后姚唐,姚唐虽好,与我在皇祐一样,仅是修补,兼并严重,府兵制破坏,均田制破坏,这三项重大时弊一样也没有解决。若是解决一样,何来节度使专权,又何来安史之乱。虽在杭州我引起种种争议,今天杭州是什么样子?君不想国家未来几年后,变成一个放大的杭州乎?庆历之争,成为国家伤痛,君还想再走这个回头路?”  

然后叹息一声,走了出去。  

此次朝会之争,由西北变成了郑文二人之争。  

很伤很痛,文彦博苦逼了,再也无法呆下去,上书请求外放,赵顼准许,范镇胃口太好,不但想吃下郑朗四人,还包括曾富,赵顼误以为乃是文彦博的主意,十分不悦,又将他发配到洛阳养老去了。范镇直接致仕,唐坰发配到南方。  

郑朗这一边同样很伤,范镇提了出来,多少有些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