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八百四十二章 条例司

八百四十二章 条例司(3/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是你父亲,若不是你父亲自皇子时就开始闹,国政怎能如此!当然,不敢说的。  

“几年后就会健康?河工开始前两三年朝廷就在准备,河工四年,花费六七年时光,还是在国家财政健康情况下的六七年时光,即便如此,欠负九千多万!朕不知道何谓几年,还有,利息…”赵顼说到这里捂胸口,他也不想剥民,无论是欠负还是提支,都是无权无势的二等以下户,因此同意郑朗进谏,给予一些比银行稍低的利息,但就是稍低,一年也得好几百万的利息,大半个盐专营没有了。  

过了好一会儿道:“散吧,散吧。”  

但他无心中的询问欧阳修,终于使欧阳修心灰意冷,第二天写了辞呈。  

忧急之下,赵顼没有挽留,让欧阳修外放到淄州。  

对此,郑朗没有太在意。以前提议让欧阳修、文彦博与陈旭返回朝堂,是害怕有人攻击自己任人唯亲,两次改革过去,涉及到许多人事的变动,接下来的改革与人事变动没有太大的联系,欧阳修在不在朝堂,对自己无关紧要了。相反的,因为欧阳修时不时找岔,给自己或多或少带来了一些妨碍。  

他在想一件事,如何使宋朝原来发达的商业变得更发达。  

与垄断无关,千万不能垄断。大资本家的出现利于资本的利用,但对宋朝不利。  

这非是资本主义,有资格能垄断的人,多半能有本事将税务规避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狠的人连一根毛也不愿意交给朝廷。  

若全部成了垄断资本,无论民间资本多发达,宋朝国家财政完蛋了。想的还是中小资本的发展,只有中小资本,才能让国家真正征得税务。  

同时一味谈利,也会遭到一些人的弹劾。  

想要避免这两条,又使民间工商业变得更加发达,难度不小。  

就在这时候,赵顼下诏,将国家财政状况公布,赵顼将心中的坎迈过去,也看到许多好处了,主动透明化,就能看到君臣在努力改正国家弊端,看到国家财政如此困难,还没有加赋于民,百姓会对国家更忠心。看到国家困难,会配合改革。看到国家一点一滴在进步。还有国家的一些问题所在。  

然后下诏,让天下臣民有好的策略,向朝廷进献,群策群力。  

虽然收入支出情况在渐渐扭转,庞大的欠负,仍让赵顼喘不过气来,真的急了。  

就在这时,王安石上书。  

宋初财政归三司掌管,户部司、度支司、盐铁司,各自设使、副使、判官、孔目官、都勾押官、推官,互不统辖,因为极其不便,真宗时设一总使,这便是三司使,又设副使,判官,三司使对下属三司官员有指挥权,但没有罢免权,也无奖惩权,三司官员却可以直接言事,批评三司长官,形成互相的监督掣肘。改制后郑朗让三司使权利稍稍增加,有了奖惩权,仍没有罢免各三司官员的权利。要么明确了指挥调动权,以便明确分工。  

但这个机构很庞大的,例如盐铁分兵、胄、商税、都盐、茶、铁、设七案,度支分赏给、钱帛、粮料、常平、发运、骑、斛斗、百官八案,户部分为户税、上供、修造、曲、衣粮五案。还有查账、理欠、支破、发放等部门,郑朗又塞进了平安监、银行监与军械监一些部门进入三司。郑朗想法也不能说不对,这些都属于财务进出的单位,一起交给三司,利于三司便于统一调动。  

然而有一个缺点,三司重大事粤必须禀报中书同意后,才能申请得旨,公文需要经过重重部门,依然有所不便。  

虽经过改制,经营本不是吴充强项,加上改制后有的制度与原先不一,三司政务出现一些滞积,如这次查账,三司速度不快,晚了十几天,账目才查清楚。甚至王安石怀疑账目弄不好,会出现许多失误。  

王安石看到国家财政困窘,想到一条主意,没有与郑朗商议,因为这与郑朗改制有所违背,于是暗地里找来吕惠卿、苏辙、清查中表现出色的章惇、薛向、吕嘉问,六人进行了一番商议。  

之初是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叫制置三司条例司,由东西两府各出一名宰相统领,统领三司的财政,审核国家一年预算,进一步简化程序。  

因为由东西两府宰相统领,它的权力无限地放大,也更知道国家需要什么物资,因此一项新的改革便出现了,而且它的出现,会为国家带来大量的钱帛。  

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部门,发运司。它的主要职能就是管理上供财物的漕运,将京城或者陕西河北前线所需的物资从江南各地购买回来(和籴、和买、科配),运向京城或者前线,兼管茶盐、铸钱等,后来北方人口稠密,粮食入不敷出,又将重心转移到粮食上,贱时从民间买回来,贵时运向北方或供给或救济或售出。与转运使有些雷同,但不是,转运使是常年累月循环性质的,发运司乃是一次一次投机性质的,经营意味很浓厚。  

由是会出现一个局面,因为是投机性质,往往官员必须翻存档,那些发运司买下来了,那些没有买,或者现在要买那些,那些又不要买。于是往往三司官员大笔一挥,这地方没有这个物产,三司任务却来了,让发运司官员去购买,这地方物产丰富,都快要烂在地里,三司却没有任何任务。然后到京城后更乱,往往京城紧缺的,往往运不上来,京城积压的,各地去在源源不断往上运。无形中一年形成大量浪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