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三十四章 吾往矣(2/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造诣惊人。后世之人全盘欧化,连历法也是西方的历法,实际沈括早在一千年前就创造了《十二气历》,以立春为一年之始,大气三十一天,小气三十天。标准不亚于西历。可在季节上却更科学。
包括许多次月食日食。天文官们往往也能预料出十之八九。
此次没有提前算出来,就是历法错误,需要重新修正。
赵顼立即准旨。
与历法无关,与地震都无关。而是地震所带来的影响。
知开封府吕公著不咸不淡地上了一奏:自昔人君遇灾者,或恐惧以致福,或简诬以致祸。上以至诚待下,则下思尽诚以应之。上下尽诚而变异不消者,未之有也。唯君人者去偏听独任之弊,而不主先入之语,则不为邪说所乱。颜渊问为邦,孔子以远佞人为戒。盖佞人唯恐不合于君,则其势易亲;正人唯恐不合其义,则其势易疏。惟先格王正厥事,未有事正而世不治者也。
月食地震,得上书的,不管什么话。皇上你自己儿要稳住。
马上各种奏章就来了。
郑朗改革最后收官阶段,做了大量的退让谦让让步。然而不可能全部让的,那样必然会失去震慑力。一部分契股送到钞行拍卖,再闹也闹不回来了。一部分罚款送入国库,一进入国库这个无底洞,迅速花掉,也收不回来。
绝对不是敛财,若是敛财,若将所有契股便卖,罚款扣留,朝廷最少能得五千多万缗收入。但郑朗果断地将大多数款项与股契一一退回。然而反过来说,若不这样做,郑朗马上会与王安石一样,天下人反对之。
朝廷困难如此,依然没有动心。大多数豪强折服。这是退回来的豪强,以及没有碰到的豪强。可极少数豪强股契没了,耕地被四等以下户瓜分,罚款也罚了,人也关进牢城。
这些人会不会痛恨?还有一些士大夫在此次折腾下,或罢官或贬职。就是保住官职的,也有一些士大夫痛恨。
还是改革,不是革命。
革命乃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
包括武则天那次所谓的革命,都不能叫革命。真正在建设当中,只有一次革命才算是真正的革命。未成功,因为建国产生的权贵,革命平息下去后依然还是他们。
就是武则天那次伪革命,从官员到权贵到百姓到将领,杀死了多少人?
此次改革仅能说是一次凶悍的改革。郑朗动作大,收得也及时。但让郑朗一个人做是不行的,故明确划定各州县与作监官职名额,为保住官职,知州找下级官员的错,京官找地方官员的错,下级官员举报知州的错。八个月时间内,几乎每一个官员的老底子都纷纷揭开。有好事,因为此次折腾,许多官员生起仇恨之心,这个不怕,本来官场就是最黑暗的地方,怕的就是他们抱成团。然经此次大伤后,估计二十年时间内,大家是无法抱成两派了。
有的官员虽保住官职,可老底子却存了档。若没有这次改制,老底子怎么会被翻开?
无论郑朗最后怎么让,恨的人同样大有人在。
地震来了,月食也来了,机会也来了。
赵顼借侍讲的名义将郑朗召入内宫,踱来踱去,道:“庆幸庆幸。”
“运气运气。”郑朗也抚胸。
赵顼庆幸的是改制结束得及时,下面一些官员豪强如何拿这件事做文章,终是过了两个多月。改制进行了八个月时间,为什么没有天兆发生,反而在两个月后才有天兆?
难道老天在那八个多月内在打盹?
无论怎么做文章,也做得十分勉强。并且郑朗明智地说了一句,停一停,消化消化。因为改制已经带来骚动,先将它稳住,才能着手第二步改革。不然此时在发动第二步改革,会更乱。
郑朗也感到侥幸。
还好还好,史书关于赵顼这一段历史多是胡说八道的,什么样的妖蛾子,不可思议的传闻都敢往史料里塞。但没有在天气上做文章,此次地震记载得准确。若再早或再晚,后果不堪设想。
一君一臣,一小一老,后怕之下,差一点拍手相庆。
高滔滔在帘后捂嘴偷乐。
郑朗在教,她在旁听,赵顼才二十岁,毕竟受年龄的约束,听起来还十分吃力。高滔滔则不然。她能吸收大半进去。郑朗进宫侍讲。从不讲经义,那玩意儿讲的人太多,无论富弼与曾公亮,或者现在郑朗进谏下。文彦博也有了侍讲的资格。还有低一层的,如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他们,多是讲经义。
真的很有好处的,讲经义是借口。讲的还是治国道理。多人侍讲,赵顼未能全部吸收,也不可能全部吸收,性子仍然毛躁,但却在不知不觉地缓慢成长着。
高滔滔对经义不感兴趣,感兴趣的乃是郑朗侍讲,讲的就是如何治国用人处事修身。若赵顼继续成长下去,郑朗在中间最少占一半功劳。
至少高滔滔在显著成长。
依然不如赵祯与刘娥,不是智慧的问题,乃是经历。刘娥随刘美自四川来京打工。没有想到京城难混,不得不抛头露面卖艺谋生。东京城鱼龙混杂,想立足何其不易。这是初次养成。卖给宋真宗,若没有后来种种,顶多只能算做一个机智版的张贵妃。又让宋太宗赶出王府,呆在张耆家中一呆就是十几年,难得的她没有放弃,而是利用这十几年刻苦学习,使得自己变得不但具有智慧,并且多才多艺。这份艰辛与
包括许多次月食日食。天文官们往往也能预料出十之八九。
此次没有提前算出来,就是历法错误,需要重新修正。
赵顼立即准旨。
与历法无关,与地震都无关。而是地震所带来的影响。
知开封府吕公著不咸不淡地上了一奏:自昔人君遇灾者,或恐惧以致福,或简诬以致祸。上以至诚待下,则下思尽诚以应之。上下尽诚而变异不消者,未之有也。唯君人者去偏听独任之弊,而不主先入之语,则不为邪说所乱。颜渊问为邦,孔子以远佞人为戒。盖佞人唯恐不合于君,则其势易亲;正人唯恐不合其义,则其势易疏。惟先格王正厥事,未有事正而世不治者也。
月食地震,得上书的,不管什么话。皇上你自己儿要稳住。
马上各种奏章就来了。
郑朗改革最后收官阶段,做了大量的退让谦让让步。然而不可能全部让的,那样必然会失去震慑力。一部分契股送到钞行拍卖,再闹也闹不回来了。一部分罚款送入国库,一进入国库这个无底洞,迅速花掉,也收不回来。
绝对不是敛财,若是敛财,若将所有契股便卖,罚款扣留,朝廷最少能得五千多万缗收入。但郑朗果断地将大多数款项与股契一一退回。然而反过来说,若不这样做,郑朗马上会与王安石一样,天下人反对之。
朝廷困难如此,依然没有动心。大多数豪强折服。这是退回来的豪强,以及没有碰到的豪强。可极少数豪强股契没了,耕地被四等以下户瓜分,罚款也罚了,人也关进牢城。
这些人会不会痛恨?还有一些士大夫在此次折腾下,或罢官或贬职。就是保住官职的,也有一些士大夫痛恨。
还是改革,不是革命。
革命乃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
包括武则天那次所谓的革命,都不能叫革命。真正在建设当中,只有一次革命才算是真正的革命。未成功,因为建国产生的权贵,革命平息下去后依然还是他们。
就是武则天那次伪革命,从官员到权贵到百姓到将领,杀死了多少人?
此次改革仅能说是一次凶悍的改革。郑朗动作大,收得也及时。但让郑朗一个人做是不行的,故明确划定各州县与作监官职名额,为保住官职,知州找下级官员的错,京官找地方官员的错,下级官员举报知州的错。八个月时间内,几乎每一个官员的老底子都纷纷揭开。有好事,因为此次折腾,许多官员生起仇恨之心,这个不怕,本来官场就是最黑暗的地方,怕的就是他们抱成团。然经此次大伤后,估计二十年时间内,大家是无法抱成两派了。
有的官员虽保住官职,可老底子却存了档。若没有这次改制,老底子怎么会被翻开?
无论郑朗最后怎么让,恨的人同样大有人在。
地震来了,月食也来了,机会也来了。
赵顼借侍讲的名义将郑朗召入内宫,踱来踱去,道:“庆幸庆幸。”
“运气运气。”郑朗也抚胸。
赵顼庆幸的是改制结束得及时,下面一些官员豪强如何拿这件事做文章,终是过了两个多月。改制进行了八个月时间,为什么没有天兆发生,反而在两个月后才有天兆?
难道老天在那八个多月内在打盹?
无论怎么做文章,也做得十分勉强。并且郑朗明智地说了一句,停一停,消化消化。因为改制已经带来骚动,先将它稳住,才能着手第二步改革。不然此时在发动第二步改革,会更乱。
郑朗也感到侥幸。
还好还好,史书关于赵顼这一段历史多是胡说八道的,什么样的妖蛾子,不可思议的传闻都敢往史料里塞。但没有在天气上做文章,此次地震记载得准确。若再早或再晚,后果不堪设想。
一君一臣,一小一老,后怕之下,差一点拍手相庆。
高滔滔在帘后捂嘴偷乐。
郑朗在教,她在旁听,赵顼才二十岁,毕竟受年龄的约束,听起来还十分吃力。高滔滔则不然。她能吸收大半进去。郑朗进宫侍讲。从不讲经义,那玩意儿讲的人太多,无论富弼与曾公亮,或者现在郑朗进谏下。文彦博也有了侍讲的资格。还有低一层的,如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他们,多是讲经义。
真的很有好处的,讲经义是借口。讲的还是治国道理。多人侍讲,赵顼未能全部吸收,也不可能全部吸收,性子仍然毛躁,但却在不知不觉地缓慢成长着。
高滔滔对经义不感兴趣,感兴趣的乃是郑朗侍讲,讲的就是如何治国用人处事修身。若赵顼继续成长下去,郑朗在中间最少占一半功劳。
至少高滔滔在显著成长。
依然不如赵祯与刘娥,不是智慧的问题,乃是经历。刘娥随刘美自四川来京打工。没有想到京城难混,不得不抛头露面卖艺谋生。东京城鱼龙混杂,想立足何其不易。这是初次养成。卖给宋真宗,若没有后来种种,顶多只能算做一个机智版的张贵妃。又让宋太宗赶出王府,呆在张耆家中一呆就是十几年,难得的她没有放弃,而是利用这十几年刻苦学习,使得自己变得不但具有智慧,并且多才多艺。这份艰辛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