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七十一章 太子(一)(3/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赏,朝廷不能以名行赏,则天下饰名求功,以巧文逃罪。又是一条时弊,赵祯晚年多用文学之士,或者名气大的人,文章写得好就能做好皇帝好官吗?那么李煜何在?所以有了第三条,必罚,能施职,有功则增秩加赏而勿徙其官,无功则降黜废弃而更求能者,有罪则流窜刑诛而勿加宽贷。
写最后一段,司马光心中还憋着一口气。
就算郑朗犯了错,替国家做了那么多事,这点错误也早免去。
从私人角度来看,大树下好乘凉,自己是庞籍与郑朗的人,庞籍老了,也病重了,多半回不了朝堂。郑朗一直在朝堂外游离不定,对自己也不利。
三曰拣军,精兵之术,务精不务多。今所选之兵,升其军分,增其粮赐,是宜咸戴上恩,人人喜悦。可我听到京城之内,被选之人,往往咨嗟悲怨,父子相泣。况于外方兵士,远去乡里,诀别亲戚,其为愁苦,不言可知。
这就是对郑朗那个札子的补充。
看似国家拿了许多钱帛来养兵,但京城居之不易,兵士仍然很苦。
实际郑朗也说过,想要改变这一局面,不仅是减少京畿兵士,也可以选,必须选京畿困苦人家子弟,也不仅是从京西路安置兵士家属,使之生活费用下降,家中有足够的耕地可以安其心,还要学习陕西那样做,精选一些精悍的乡兵,一离家不远,二是当地人,没有迁徙之苦。
但与宋朝祖宗家法有违,郑朗不敢说,司马光同样不敢说。
五个札子上过后,司马光仍然嫌不够,国家三年一郊,未尝无赦。可是每年到夏天,皆有疏决,猾吏贪纵,大为奸利,悍民暴横,侵侮善良。这个南郊大祭还有没有作用了?最可怕的是有些奸人做下不法事,然后逃亡,反正三年时间一到,天下一赦,又能大咧咧回到乡里,继续为非作歹。因此南郊祭大赦制度要改,利民的的惠政保留下来,象这些罪犯却不能赦,让恶人戒惧。
又上第七奏,进五规,一曰保业,二曰惜时,三曰远谋,四曰重微,五曰务实。
七札一上,轰动京城。
赵祯也没有完全采纳,但看着这些札子感到好笑,对身边内侍说道:“三十年不鸣,一鸣则惊人。”
当初二小斗斗范讽有多牛,赵祯可是亲眼所见。没有想到二人这些年一直几乎消失了,要么王安石在两浙路做了一件高价买粮的事。
不过与少年时的青涩、锋芒毕露,赵祯更喜欢这样的司马光。
司马光的表现也更让京城百姓满意,这才象是那个相公调教的学生。
但司马光也没有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
这一天刚下直回来,马上就到制科考试了,家中来了一个客人。
先行递了拜贴,上书七个大字,供备库使高遵裕。
供备库使不算什么高高在上的职务。
后面三个字才是真正尊贵的。
司马光犹豫了好一会儿,最终半开中门将高遵裕放了进来。
仅是半开中门,若全开,那就是媚了。
其实司马光心中很不喜高遵裕前来拜访。
让家中下人上来茶,相互施礼,高遵裕目视了一下边上侍婢,司马光让婢女下去。高遵裕道:“君实,世子对郑相公十分抑慕,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想让大世子拜于郑相公门下学习。”
世子不用说指赵宗实,大世子则是指另外一个少年,赵顼,但这是不可能的,不立为世子,郑朗也不可能与赵宗实一家交往,从私人感情来说,郑朗更不会与他家交往,置赵祯于何地。
立为皇储,赵顼十之八九乃是未来的皇储,就请郑朗教,那也是太傅或者少傅,乃是东宫之臣也。也不敢说拜之门下为学生。
但也别当真,这仅是释放一种善意。
可这回司马光真的想错了,赵宗实未必有这个想法,高滔滔却有这个想法。长子态度有些激进,让她担心。看到司马光成长起来,于是隐隐有了这份想法。不过想实现,却是很困难的。
司马光只是呷茶,不说话。
高遵裕又道:“我昨天从韩相公家中出来,两位相公乃是我大宋的栋梁之材啊。”
司马光张于放下手中茶杯,高遵裕话说得不妥当,尽管也能称为含蓄。但没有摸清司马光态度之前,万万不能这样说的。
况且将韩琦与郑朗相提并论,司马光心中也不喜,高遵裕虽没有威胁,多少却让人会产生那种误会。
司马光不悦之情一闪而逝。
庞籍下去了,老师在河工上,想要治河,还是中书相助,不能强争这口气。自己也争不了。高遵裕也是说错话了的,他意思是帮助世子吧,以后赵宗实一旦做皇帝,一个韩琦,一个郑朗,必然重用。
眼下郑朗是不一定非得将赵宗实当成一回事的,相反,赵宗实要求郑朗,不然这个皇储有可能是一场梦。但在未来,一朝君王一朝臣,郑朗能否重用,就要看赵宗实了。
司马光想通此节,怒气下去,依然呷茶。
高遵裕城府哪里及得上司马光,他看到司马光无动于衷,有些急,心道,你又不是你的老师,有什么资格显摆。
算是好的了,若是遇到王安石,早就将他轰出去。
于是他想到侄女说过一句话,若司马光不露声色,你抛出下面一段话,十之五六会成功。不知道原因,高滔滔也未必能判断出郑朗是否对司马光说过此事。
写最后一段,司马光心中还憋着一口气。
就算郑朗犯了错,替国家做了那么多事,这点错误也早免去。
从私人角度来看,大树下好乘凉,自己是庞籍与郑朗的人,庞籍老了,也病重了,多半回不了朝堂。郑朗一直在朝堂外游离不定,对自己也不利。
三曰拣军,精兵之术,务精不务多。今所选之兵,升其军分,增其粮赐,是宜咸戴上恩,人人喜悦。可我听到京城之内,被选之人,往往咨嗟悲怨,父子相泣。况于外方兵士,远去乡里,诀别亲戚,其为愁苦,不言可知。
这就是对郑朗那个札子的补充。
看似国家拿了许多钱帛来养兵,但京城居之不易,兵士仍然很苦。
实际郑朗也说过,想要改变这一局面,不仅是减少京畿兵士,也可以选,必须选京畿困苦人家子弟,也不仅是从京西路安置兵士家属,使之生活费用下降,家中有足够的耕地可以安其心,还要学习陕西那样做,精选一些精悍的乡兵,一离家不远,二是当地人,没有迁徙之苦。
但与宋朝祖宗家法有违,郑朗不敢说,司马光同样不敢说。
五个札子上过后,司马光仍然嫌不够,国家三年一郊,未尝无赦。可是每年到夏天,皆有疏决,猾吏贪纵,大为奸利,悍民暴横,侵侮善良。这个南郊大祭还有没有作用了?最可怕的是有些奸人做下不法事,然后逃亡,反正三年时间一到,天下一赦,又能大咧咧回到乡里,继续为非作歹。因此南郊祭大赦制度要改,利民的的惠政保留下来,象这些罪犯却不能赦,让恶人戒惧。
又上第七奏,进五规,一曰保业,二曰惜时,三曰远谋,四曰重微,五曰务实。
七札一上,轰动京城。
赵祯也没有完全采纳,但看着这些札子感到好笑,对身边内侍说道:“三十年不鸣,一鸣则惊人。”
当初二小斗斗范讽有多牛,赵祯可是亲眼所见。没有想到二人这些年一直几乎消失了,要么王安石在两浙路做了一件高价买粮的事。
不过与少年时的青涩、锋芒毕露,赵祯更喜欢这样的司马光。
司马光的表现也更让京城百姓满意,这才象是那个相公调教的学生。
但司马光也没有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
这一天刚下直回来,马上就到制科考试了,家中来了一个客人。
先行递了拜贴,上书七个大字,供备库使高遵裕。
供备库使不算什么高高在上的职务。
后面三个字才是真正尊贵的。
司马光犹豫了好一会儿,最终半开中门将高遵裕放了进来。
仅是半开中门,若全开,那就是媚了。
其实司马光心中很不喜高遵裕前来拜访。
让家中下人上来茶,相互施礼,高遵裕目视了一下边上侍婢,司马光让婢女下去。高遵裕道:“君实,世子对郑相公十分抑慕,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想让大世子拜于郑相公门下学习。”
世子不用说指赵宗实,大世子则是指另外一个少年,赵顼,但这是不可能的,不立为世子,郑朗也不可能与赵宗实一家交往,从私人感情来说,郑朗更不会与他家交往,置赵祯于何地。
立为皇储,赵顼十之八九乃是未来的皇储,就请郑朗教,那也是太傅或者少傅,乃是东宫之臣也。也不敢说拜之门下为学生。
但也别当真,这仅是释放一种善意。
可这回司马光真的想错了,赵宗实未必有这个想法,高滔滔却有这个想法。长子态度有些激进,让她担心。看到司马光成长起来,于是隐隐有了这份想法。不过想实现,却是很困难的。
司马光只是呷茶,不说话。
高遵裕又道:“我昨天从韩相公家中出来,两位相公乃是我大宋的栋梁之材啊。”
司马光张于放下手中茶杯,高遵裕话说得不妥当,尽管也能称为含蓄。但没有摸清司马光态度之前,万万不能这样说的。
况且将韩琦与郑朗相提并论,司马光心中也不喜,高遵裕虽没有威胁,多少却让人会产生那种误会。
司马光不悦之情一闪而逝。
庞籍下去了,老师在河工上,想要治河,还是中书相助,不能强争这口气。自己也争不了。高遵裕也是说错话了的,他意思是帮助世子吧,以后赵宗实一旦做皇帝,一个韩琦,一个郑朗,必然重用。
眼下郑朗是不一定非得将赵宗实当成一回事的,相反,赵宗实要求郑朗,不然这个皇储有可能是一场梦。但在未来,一朝君王一朝臣,郑朗能否重用,就要看赵宗实了。
司马光想通此节,怒气下去,依然呷茶。
高遵裕城府哪里及得上司马光,他看到司马光无动于衷,有些急,心道,你又不是你的老师,有什么资格显摆。
算是好的了,若是遇到王安石,早就将他轰出去。
于是他想到侄女说过一句话,若司马光不露声色,你抛出下面一段话,十之五六会成功。不知道原因,高滔滔也未必能判断出郑朗是否对司马光说过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