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六百八十三章 魔术师(下)

六百八十三章 魔术师(下)(3/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的公牛不多,牛价上涨,许多农民看到这条财路,将自家母牛牵出去配种。公牛变得价贵,配种成功一次收费五百文,若成功使母牛怀胎,再收五百文。有的人家仅是一冬一春,靠自家的公牛,就赚了十几缗钱。官府打压都不行。不但两广,导致江南大多数地区产生骚动。有的百姓攒了一点钱,想买一头牛回来,看到价格这么贵,俺不买了。  

浪费许多钱帛不说,现在几乎是用钱都买不回来耕牛。  

然而耕牛差得太多,最少差五万头以上,才能勉强满足广南东路的耕地使用。  

就算能解决,但广南西路呢?还有湘水流域呢?耕牛会越来越紧张。  

百姓有,三路皆是人口密集所在,大半百姓沦为佃农,过着半饥不饱、衣不蔽体的生活,即便十几万户百姓迁移过来,后方还有更多的佃农,赤贫户。看到广南东路的变化后,还会动心,还会迁移。至于那些寺院与大地主家以后上哪儿找佃农,郑朗不管的。  

然而从哪里弄来耕地的牲畜?  

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前来开发的商人。  

移民规模接近年关时,开始下降,过了年,多半该来的就来了,不来的也不会来。要么看秋后。水利使三十万顷耕地受益,但产生的新耕田勉强是二十万顷。还有开发的余地,最少还可以开发二十几万顷。后者未动,开发了没有人耕种,就没有人维修水利。水利建设好了之后,要时常维修的。除了交给移民十余万顷耕地外,一部分奖励当地百姓,分给蛮人,余下的全部交给商人。  

不能卖钱,一卖钱商人会全部吓跑。  

即便得到这些耕地,依然是一片荒地,自己家乡不是没有。何必跑到岭南来?郑朗也不看重这些卖地的钱,看重的是开发结果。商人用来耕种的少,多是种植业,茶树、果树、甘蔗、桑麻,还有一些作坊,店铺,车马行。不能卖地,可能征收商税。  

然而官府替他们铺好道路,建设好水利,不是代表着马上能种植,开荒,伐山,翻耘耕地,再到种植载培苛护管理。也需要牲畜,这个由他们自己解决。  

但还有一个问题,人。  

两广变出这么多地,既来到两广,何必去做佃户。有的人将佃户带来,看到广南东路这个样子,一起开溜了。这些商人不是蛮户,不敢强行控制佃户的人身自由,怎么办?  

有人就想出一个办法,从海外捕奴。  

一家肯定没有这个力量,然而来了许多商人,以他们力量可以轻松地成立几十支捕奴队伍。不过两广严禁奴隶贩卖,于是找到田瑜与元绦央求。田瑜与元绦不敢答应,郑朗订的规矩不能破坏,平安监在海外胡来,大臣不管,若带回大陆,言臣必然弹劾。  

还有许多事务不能解决,一股脑派人将它们一起送到高峰寨,交给郑朗裁决。  

郑朗先将余下的事务一一做了判决,然后盯着这两个问题。耕牛确实没有办法解决了,有才能变出来,例如这若大的耕地,本来就是有的,只是因为没有开发。成了荒地、滩涂、丘陵、沼泽,变出来,就是耕地。但没有怎么变?  

只好下了一条命令,将牛价提高到六到九缗钱收购。五万头耕牛是弄不到了,但还得弄来三四万头耕牛,耕地的牲畜才能缓解。这样的牛价会给江南带来什么样的骚动,也不管了。  

然后看着第二条。  

三路挤出来十几万户,问题还不大严重,但到了下半年,再向广南西路开发。还得移民,许多地方大地主会流失一半以上的佃农,到时候才叫热闹呢。  

他们没有人佃农租种耕地,必然吵翻了天。  

这也有办法对付,关健是商人这一块,多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现在的效率低下,需要的劳力更多。沉思半天之后。终于下了一道让后人争议不止的命令。  

允许他们捕奴,在海外不管,但到了广州后必须要管。一只能针对海外。到时候会派精通土著语的兵士前去广州,一一问询,若是在两广捕奴冒充海外部曲者,严惩不贷。  

其次是五年制,五年内这些海外奴隶身份是部曲,但必须保障他们基本的衣食住,每年最少给两缗钱当作奖励,供其自由置办生活用具,对懒散者惩罚仅能用棘条笞,数量也不准超过五十下。超过这个刑罚官府必对其惩罚。重惩打死部曲者,不得有初夜权之类的残忍活动。这条也用兵士对部曲宣读,让部曲知道这条命令。  

期满五年后,必须取消他们的部曲身份,转换为佃农。  

同意了,就准他们去海外抓捕奴隶。正好现在东南风未起,几天工夫便能南下到南洋各岛。捕好了奴隶,正好东南风起来,很快就能返回广州。同意了,就准许。不同意,自己想办法去。已经免费给你们修了道路与水利,还要怎么样?  

然后又下了两条命令,一是让广南西路官吏一起返回,磨练数月之久,应当有了一些底子,返回后,配合自己对广南西路的水利、道路进行进一步仔细勘探。其次准备从江南带来大量的畜禽,交给百姓进行领养。增加百姓收入,改善百姓伙食,还有肥料。  

将这些命令一一发出。  

郑朗自己却在摇头,许多命令都会产生无数争议。现在国家投资大笔钱帛下去,官员不会罗嗦。但做过了,官员也看到听到了,未到算账时,到了算账时,自己做的这些,会全部翻出来,老账新账一下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