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六百三十六章 为谁战

六百三十六章 为谁战(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十年八年,势力壮大,后果会是如何,那么若大的天南国便会在两广真的屹立起来了。  

这时赵祯仅是潜意识。  

诏书到了萧固手中,萧固有没有得到侬智高好处不知,复又上书道,侬智高必为南方患,愿赐一官以抚之。使其抗交趾。  

赵祯再诏问,你能不能保证交趾不会争侬智高,侬智高终生不会内寇?  

萧固答道,蛮人见利则动。但若让臣保证,非臣所能也。可臣以为今天中国形势,不可以有事于蛮方,如侬智高者,宜抚之而己。且智高才武强力,非交趾所争而所能养也。就其能争,则蛮人互相攻击。吾乃得以闲而无事也。  

比专家的话更操蛋。  

赵祯问的关健是不是能保证侬智高不会入侵,否则担着与交趾开战的风险,收留侬智高有何意义?不能担保,说的岂不是废话!  

不报。  

你慢慢在两广折腾吧。  

萧固不甘心,又言侬智高奉表献驯象乃生熟金银,求内附。  

来回折腾几个月,赵祯终于想明白了,下诏道。求内附可以,广源州本来隶属于交趾,如果侬智高以其国(指安南国辖下的广源州、七源州等地区)一道进奉。即许之。  

将你的国家交出来吧,归还宋朝,否则一边做宋朝的大臣,让宋朝为你冒若大的风险,一边又做着交趾的太师,在广源州、七源州做着皇帝,这叫什么内附?  

难道想学西夏?  

学西夏可以,得拿出这个实力出来。否则就献其国!  

不然万一开战,宋朝为谁开战,为自己开战。还是为了所谓的安南国开战?  

自始至终,郑朗不发一言,全是赵祯考虑到的,郑朗心中感慨万千,谁说赵祯不作为?心中也嘲讽侬氏父子的战略眼光,看看朱元璋如何得势?缓称王。广积粮,深筑墙。人家拥有那么大的地方,连王都不做,仅是拥有数羁縻州,居然就敢做皇帝。谁愿意帮助你这个皇帝?…,  

“南方?”刘沆不大相信,自舒州任后,他出知过潭州等职,在南方呆了好几年,知道许多生蛮强横,经常下山掳掠,但值得用截留整个江东路的粮食来做准备么?  

“冲之,这一回与你看到的蛮人不同了,人家是皇帝。并且两广我朝管控很弱,驻兵少,许多州县城皆没有城墙,一旦糜烂,后果远比你想像的严重。”  

刘沆不敢再作声。  

两广不能丢的,且不说广州乃是国家重的港口,税务之所,广韶等人也是宋朝富裕的地方,生活着许多汉人,而且两广一失,必然危害荆湖南路与江南西路、福建路。后两路还好一点,荆湖南路许多地区国家掌控仍然很弱,两者联手起来,糜烂程度更严重,再有东北虎,西北狼,还有一个吐蕃,吐蕃现在很老实,可宋朝灭亡之时,难免不动心思。后果不堪设想。  

将田况喊来询问。  

今年江淮有事,北方收成很好,特别是去年泄洪的地方,还有陆续的农田水利法,增加新耕地面积有两万多顷,决堤与泄洪最少使得五万顷农田改良,几乎相当于河北路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但还有无限的增涨空间,熙宁变法,王安石做得更狠,仅在河北路拓展的耕地达到一千多万亩。故在正常年份,一度曾使粮食下降到一斗二十文钱。  

然无论什么政绩,还掩盖不了党争的过失。这就是郑朗对史上王安石的评价。  

文彦博担任首相,有张贵妃的支持,还有郑朗的支持,回报之,请朝廷诏韩维、韩绛与王安石来京入职,三人同时拒绝。此事为天下美之。  

郑朗也不作声,暗中写了一封信给王安石,厚积而薄发,可是务以温厚为本,做事不能过于急躁,在郯县一事做得很好,可略过急躁了,,也没有顾全大局,否则不会引起误会。  

田况将情况逐一会报,又说道:“若是上帝保佑大宋,能让大宋能有三五年风调雨顺辰光,纵然天宝初与贞观也不及之。”  

郑朗摇头:“我朝纵然胜过天宝初年十倍,也不及天宝,富强富强,只富不强,何渭泱泱大国?”  

“喏,”田况敬重地说。他有文武材,对外政策也是比较强硬的少数大臣之一。不过经营之道略不如张方平等人。  

郑朗又想了想,说道:“这样吧。”  

做了一系列的安排。  

既然河北与陕西粮食存储很多,明年纵然有灾害,影响也不大,索性将江南西路税粮截留一半,存于各个州府,以备不测。  

高若讷悚然:“会有如此严重?”  

“以备不测。”郑朗轻描淡写地说道。  

不仅是侬智高,还有梅山蛮等,一道顺手解决了。使国家再无后顾之忧,才能全力经营西夏。为了这一天,郑朗谋划了很久。继续说道:“就算辰光变好,也不能乐观,三十年矣。”  

“何为三十年?”文彦博问,这句话说得不清不楚,容易让人产生严重的误会。  

“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必然增加。人口多。税务会更多,兵源也多,力量更强大,然而人无限,地有限,若就此满足,只要三十年的人口猛烈增涨,到时国家会面临严重的困难。况且北方环境如此恶劣。旱涝不定,黄河又未解决,不能掉以轻心哪。”  

几人再次肃然起敬。  

郑朗做不到象范仲淹那样大公无私。但这种为国家鞠躬尽瘁,日夜操劳的态度,也会让人望而生畏。言臣在胡说八道,只有深入到两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