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六百二十章 耳光与枣子(下)

六百二十章 耳光与枣子(下)(2/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带五万匹绢,贺契丹得甄宁令哥,张扬正义。”  

“为何?”宋庠莫明其妙。五万匹绢可不是小数字,价值十万贯,得救活多少灾民?  

“伯庠,五万匹绢看似一笔不菲的数字,然用在战场上,甚至不能支持一场小的战役。我朝贺契丹得到宁令哥,将此事放于桌面之上。契丹人再不好意思示弱,主动将宁令哥交给西夏。否则以后有何脸面纳我朝岁贡?只要宁令哥在契丹人手中,无论没藏兄妹,或者这个长大的小王子,必与契丹交恶。若是我朝用私盐方式,支持西夏经济,西夏会与契丹进行持久性的战役,到时,两虎必皆重伤。这个价值是多少?  

宋庠不能回答,若真取得郑朗所说的效果,即便是五百万匹绢也值得的。  

这也是必须的。  

明朝皇帝朱祁镇被鞑靼人当作奇货可居掳去,但奇货作用没有显现出来相反激起明朝士兵的哀兵之气。鞑靼人一看不妙杀是不敢杀,怕明朝愤怒之下,与他们鱼死网破,勒索人家一个子不给,反而养朱祁镇花了许多金钱。最后无奈,得,俺们还是将这个皇帝送给你们。  

偏偏朱祁钰置若罔闻,好大哥你还是乖乖地做草原王子。明朝这种态度让鞑靼人十分苦逼,最后费了许多心血,才让朱祁镇返回明朝。至于好处什么也没有得到!…,  

两者很相似。  

若是契丹发觉宁令哥不是他们所想的奇货,战争僵持下去,必将宁令哥送返给西夏。  

不能让他们送。一送两国便没有恩怨,不送两国永远有恩怨。  

赵祯认真的想了一下,说道:“准。”  

宋庠又迟疑地问:“我朝一方面贺契丹得到宁令哥,又册封西夏小国主,会不这”  

“无妨,我朝一惯很软弱,这种做法也合乎我朝以前的表现。”郑朗毫不客气的讥讽一句,也是实情,又说道:“契丹虽有些不满,但有五万匹绢,对于贫困的契丹人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怨言自会消失。战争僵持下去,契丹也害怕我朝与西夏联手,如同西夏害怕我朝乘机对西夏用兵一样。形式与庆历初颠倒过来,当时担心的是西夏与我朝,现在担心的是契丹与西夏。我朝没有象契丹那样乘机勒索,他们就要说声谢谢了。”  

赵祯一笑,即便有能力勒索,又能勒索什么呢?两个穷邻居,两个恶邻居,想要从他们身上榨出一点油水,还不如将他们杀了。  

商议出使人选。  

郑朗再次推荐王素。  

论出使的人选,还得用这些君子。  

也是想使王素增功,朝堂上自己的知己太少,不为权利着想,至少得等到六塔河过后,农田水利法完全实施下去,自己才可以离开首相之职。况且国家未来还得用大笔银子…。  

杨守素也在写信回弗将大约情况通知没藏讹庞,宋朝打脸了,但又赏了一粒小红枣。人是不会交还的,可以册封谅柞与放宽私盐做补偿。  

接着实话实说,宋朝没有安好心,包括狄青在府麟路完全有能力构筑堡寨,将失守的丰州疆域夺回,宋朝却没有这么做。杨守素私下琢磨,宋朝存在着不良之心。  

狄青出兵,是让府州百姓心安,否则在西夏侵耕掳掠下,百姓皆会远离府州麟州,没有了百姓,就没有了折家军,府麟路荒废,宋朝失去一个重要的养马基地,又因为无百姓耕种,粮食产量减少,必须从中原将粮食运向河东,再从河东运向府州,成本巨大。所以出兵,让百姓在后方安心耕作。  

但又不夺回丰州,让它成为闲田地带,可能是为以后出兵寻找借口。故杨守素认为,必须等到与契丹战争结束后,与宋朝谈好边界事宜,再商谈不得收留对方叛逃百姓事宜。  

两者必须说清楚,否则后祸无穷。  

一个很聪明的人,但信发走后,他十分担心。屈野河水草丰沃,宜耕宜牧,多为贪婪没藏讹庞占有,从去年元昊在世时,没藏讹庞便组织人手,在此侵耕,为自己敛财。  

自己虽说了,没蕲讹庞未必听,说不定这个小宰相留下的一个坑,没藏讹庞会主动跳下去,认为不谈疆域界线,对他有很大的好处,好继续侵耕下去。  

然他死心不改,宋朝象郑朗这种强势,眼光长远的大臣很少,多是昏庸无能贪婪之辈,并且郑朗年龄不大,身为首相必然有一些大臣心怀不满,于是暗中派人打听,还真让他听到一个能说得话的大臣。  

因为郑朗推动,三国关系越来越复杂宋朝肯定开始笑了,但谁能笑到最后,还要看三国大臣的眼光与能力。  

第二天上早朝。  

何郯上奏道:“陛下,臣以为收留没移族是谓不妥,两国承平数年,国泰民安,对我朝有利也。没移氏乃是西夏国母,收纳之后患必无穷也。”…,  

说完退下。  

郑朗也不生气当时为了保密需要知道这件事的大臣不多,直到西夏使者抵京,言臣才知道没移父女逃到宋朝了。徐徐问道:“何御史所言,无非是八个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是。”何郯沉声答道工他对郑朗也没有敌意,至少在救灾一事上他对郑朗的及时反应十分敬佩,就事论事嘛,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这是言臣的本职工作。  

“何御史,若有人行凶杀人后放下屠刀,说我不杀人了,朝廷要不要按照律法处罚?”  

何郯所说的话,表面上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剖开来说,实际就是敌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