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四百四十四章 深奥

四百四十四章 深奥(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一住供精彩。  

外面居然下雪了,虽薄薄一层,没有书中写的味道,却感到很冷。各位书友,到了冷的时候,多穿衣服,保护好身体,有身体才有革命的本钱。  

香山上长满了桃树,一到三月桃花开时,满山带着红艳与香气,故名香山。一年四季景色最盛之时,一是三月,二是桃子成熟之时。至于秋天,是看不到满山红的。  

来到香山,郑朗才感到历史巨大的变化。  

张弓射了一箭,再次落空。  

耶律洪基大笑,说道:“郑相公,看我的。”  

一箭射去,那只刚张开翅膀想飞走的野鸡从树干间掉下来。  

“梁王好箭法。”  

耶律洪基自傲地一笑,说道:“郑相公,你难道在战场上未杀过人?”  

箭法再差,也不至于沦落到这地步。  

“殿下,你说的杀人,是指那一种杀人?”  

“有何区别?”  

“若是亲手杀人,我是未杀过,甚至长那么大,没有宰杀过一只鸡。然而我主持我朝与西夏数次战役,间接死在我指挥之下,有近十万西夏兵民。虽不及元昊杀得多,在三国之中,我当数第二位。”  

元昊杀死的宋朝兵民没有郑朗多,但还有回鹘,有吐蕃,有契丹,郑朗数次大捷击毙的数量虽多,也远远不及元昊。  

郑朗又看着远处的青山碧岭,说道:“用弓箭杀人,一生能杀多少敌人,若用儒学杀人,才尸积成山,血流成河。”  

“军事与儒学有何关系?”  

“各个策略指挥,是与儒学无关,但儒学教我怎么样去用人,正是这种学问。使我用好诸将,这才取得各场战役胜利。所以儒学学得好,用在治国上,它是世间救人最大的法宝。用得军事上,它是世间最大的杀器。”  

似乎也能说得通,可耶律洪基不傻,过了一会儿,又问道:“但元昊不会学习儒学。”  

“殿下,错也,赵德明当时与我朝、贵国友好。三国之间从不兵革相见,为什么自元昊起,三国交战?是因为元昊身边聚集了一些汉人的儒士,他们窜夺元昊立名位,法正统,所以才有这么多战争,岂不是儒学杀人?”  

耶律洪基想了好一会儿,说道:“谢过郑相公指点。”  

这个忽悠…  

郑朗心中有些不是滋味。契丹小太子是严格的按照师生礼待他的,可自己却将他往一条很不好的道路上带下去,儒学。释道,狩猎。唉,不知道让范仲淹来选择,又做何选择。  

耶律洪基待他越尊敬,他心中越内疚,心中矛盾重重。  

(这一段描写很得意,即便是敌人,也写得人性化)  

耶律洪基又问道:“郑相公,你箭法如此…”  

“我的箭法很差是吗?”  

耶律洪基重重点头,然后与一干侍卫窃笑。岂止是很差,差得没边,郑朗一放箭,可怜站在左右的侍卫连忙闪开,不是前方,前方根本就不敢站人。天知道郑朗的箭射到什么地方。但也没有人不尊重,人家厉害的是学问,非是箭术武艺,若论此,契丹箭术武艺高超的勇士不要太多。  

郑朗也一乐,又问道:“我箭术很差,为什么还喜欢狩猎,对么?”  

“是啊。”  

“我喜欢狩猎,不是猎物多少,而是一种乐趣。就象有人喜欢垂钓,除了渔者,多有士大夫,他们当真在乎所钓的鱼?这是钓之乐也。动极思静,静极思动,动静相结合,人生才不会泛味,人生不枯躁,思考事物头脑便会更清醒。”  

“受教,难怪祖宗立下法制,要四时捺钵。”  

“也能说。”郑朗点头。但郑朗的话不能延伸的,一旦延伸,会发展成什么…  

但郑朗很小心,大多数时候确实在传授真正的学问,也讲一些做人的道理,否则长久下去,必然有人怀疑。若是让人怀疑自己将契丹未来的皇帝带上一条不归路,契丹人会如何对待自己?  

宋朝为郑朗吵翻了天,郑朗本人小日子过得很快乐。  

偶尔教学子的儒术,对象不限于学子了,学的人太多,包括许多大儒。或者进皇宫溜达溜达,授小太子一些学问。或者与一些当地名门交流。这些大户人家对郑朗很慎重。  

他们保留着许多唐朝的传统,不仅是部曲制度,还有对门第的看法。虽说什么四大家族,在当初的崔卢郑李王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况且郑朗本身的地位。不说以后会不会被契丹重用,人家也是宋朝的宰相,能有什么资格瞧不起。然后看书,或者钓钓鱼,或者打猎。  

契丹人也不急,想杀死郑朗简单,想郑朗为他们所用,得慢慢来,使其归心,反正来了也别想走,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三年再不行,呆着吧,也别想回去。  

写的信转到辽兴宗手中,密信上也未说什么,让宋朝派使者来洽谈,能谈什么?辽兴宗看郑朗不徐不疾,心中十分怀疑,难道他与宋朝皇帝商议出什么办法?想不明白,或者用岁贡来威胁契丹。然宋朝那些软弱的大臣敢这么做么?或者让张海带回去什么计策?想刑讯张海,又怕郑朗不开心,最后释放张海。  

过了几天,找了一个借口,让郑朗讲寻矿术。  

有啊,地质学,可地质学再好,也不可能手一点,就知道矿藏在哪儿。但郑朗没有推辞,答应开讲。辽兴宗将契丹国内一些有学问的人,以及一些重臣全部聚集听讲。  

郑朗先说道:“无论学问再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