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三百九十五章 提醒

三百九十五章 提醒(3/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开一条新渠直到云阳,又叫太白渠,因为地势较高,可以控制很大的面积,虽不及巅峰时四万五千顷,但能达到三万五千顷面积。为了防止大水时洪水泛滥,全部用石材构筑。又修一些泄洪闸泄水,防止洪水冲入灌区。减少泥水淤塞河渠,设置一个澄池,进一步使泥沙沉淀,再进入新渠。  

这些措施皆是宋朝熙宁时治水的良策。  

在郑朗与范仲淹的考察下,比原来史上的水利更完善。  

办法是好,弊端还是有。用钱多,这样的大规模工程用多少钱帛,无人能估计出来。  

即便将契股卖出的九百万贯钱帛全部拨出来,朝中还有大佬担心不够花。  

并且是治标之法,修好以后,不维护,因为泾水的泥沙,新渠仍然与以前的旧渠一样,会渐渐被沉淀的泥沙堵塞。特别是郑朗心中清楚,陕西的环境越来越恶化。  

这么长的新渠,加上许多斗小泄洪闸与若大的澄池、引水堰,使三白渠成为一个庞大无比的水利工程。  

朝廷先派太常博士周其前来主持水利,能力不足,郑朗进京提议,将叶清臣从江宁调来。他与宋庠、郑戬关系好,也被吕夷简弄下去,出知江宁知府。  

郑朗记得他做了一件事,不仅在两浙他有水利之功,后来出知永兴军时,浚三白渠有功,使灌溉耕地从两千顷变成六千顷。这是宋朝首次大规模的兴修三白渠,并具用费不多。  

人在江宁,刚刚来,看到许多问题,派人再请范仲淹与郑朗前来商议,群策群力。  

郑朗与范仲淹会不会很辛苦,叶清臣不管了。朝廷四路几个大佬政治主张不同,军事理念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西北很勤快,上山下乡,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朝中有大臣开玩笑的称为他们为缘边四大铁人。  

不是血肉构建的,而是钢铁构建的。  

郑朗只好前去。  

一旦修好,是三万多顷耕田。  

也许产量还不及一个太平州的总产量,但这是在严重缺少粮食的陕西。  

只要三白渠成,再加上各路的屯田,粮食基本做到自给自足,会给朝廷省下多少钱帛。其意义远比太平州开发更重大。  

郑苹张着小手说道:“爹爹,我也要去。”  

“别胡闹,爹爹是去办事。”崔娴喝道。  

“不要将孩子吓着。”郑朗伸出手将郑苹抱在怀中,说道:“爹爹带你去。”  

女儿大了,能走路,能说话,开了一些智慧,带在身边不碍多大的事。  

“不是这样教孩子。”  

“孩子小让她有一个美好的童年…”,郑朗笑了笑,抱着郑苹上了小青的背,郑航在后面哭。小女儿不敢带的,安慰几句,不管郑航听懂不听懂,扬马离开渭州。  

又下了一场霏霏的夏雨。  

雨后的柳色清新动人,三人坐在茶楼里一边喝茶,一边谈着正事。  

仅从治理水利上来说,这三人皆是宋朝最顶尖的水利专家。叶范二人说了许多合理的想法,郑朗逐一做了补充。细节上差不多,各有秋色,但长远还是郑朗想法更长远一点。  

与智慧无关,这是后来的历史知识。  

仅从眼下来说,泾水很难治,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但这种淤泥可以掘来压碱肥田,水土的破坏,导致关中许多耕地出现盐碱化。  

因此围绕着三白渠,郑朗与范仲淹构建了一个想法,以新渠为主,与旧渠相构朕,构朕之前,先将渠道关闭,挖出渠道的淤泥,压碱肥田,再修斗门与水闸泄出渠水,重新灌溉周边田地。  

积年累月之后,又可以通过老渠轮换新渠,将新渠闭塞,重新挖掘,用泥夺田。似乎是一个好办法,但用费更高昂。  

技术方面没有多大问题,宋朝的斗门水闸技术远胜过唐朝,至于新渠经过的一些山石之地,也有了火药提供更便利。只要经费充足,不是难题。  

一旦修成以后,可以做一个样板,整个陕西除也泾水流域外,原来关中水利一直由泾水为水源的引泾渠系,以渭水为水源的引渭渠系,以北洛水为水源的引洛渠系组成。  

这是西汉三大渠系。  

恢复不了西汉的盛世时光,但可以恢复一部分。  

一旦三大渠系形成,陕西用粮再也愁潜给。  

但郑朗心中很疑虑。  

根源不在渠系上,而在水土的破坏,破坏最厉害的便是游牧,耕种同样也有破坏。这个恶化不仅是陕西本身,包括青海、甘肃吐蕃境内,西夏境内,全部在水土恶化,反过来影响着陕西,甚至黄河中下游地区。  

植树造林依然是治标,不能治本。  

多年以前郑朗就与赵祯谈过这件事,但不知道怎么解决。  

无奈,再次说了植林的重要性。  

天色渐晚,大团大团的雨霭腾了起来,远处的青山笼上了一层云气,飘飘袅袅的象是仙境一般。  

三人将大方向说好了,具体的细节,还要明天去实地观察。  

叶清臣态度很认真的。  

这也让郑朗欣赏。  

说完正事,才说他事,范仲淹狐疑地问道:“行知,你还打算裁兵?”  

“是啊。”郑朗答道。石门川两战,泾原路牺牲了许多将士,然而郑朗宗旨不变,继续裁兵。后先调出七千多兵士兵来到三白渠修渠,裁掉的正是这批军队。  

“泾原路防御的兵力够否?”范仲淹很担心。  

两次裁军,再加上前一次的裁军,与牺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