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三百八十五章 回家

三百八十五章 回家(3/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己曾经力保过刘平,到时同样会惹上无辜的一身搔。  

还好,刘平暂时没有娶妻,这个麻烦免去。  

不认识,询后才知道谁是刘平,谁是石元孙,谁是李士彬。  

上前施了一礼,说道:“见过刘太尉。”  

刘平伏在地上,冲着东方号淘大哭:“陛下,臣罪该万死。”  

其他将士跟着也大哭起来。  

郑朗无奈,只好让他们发泄,特别是李士彬,一个劲的抽自己大耳光子。  

开始郑朗对李士彬不抱有好感的,三川口大败,金明三十六寨丢失,李士彬的骄傲自大,与范雍的昏庸,是两个主要责任人。后来又知道他贪墨山遇的财宝,成为山遇惟亮惨残死的导火索,更不抱有好感。考虑到他在羌人中的声望与号召力,才点名将他赎回。  

此时看到他将自己脸蛋都抽肿了,心中也产生一些怜惜。虽犯了错误,但此人对宋朝忠心无用置疑。  

哭得差不多,郑朗说道:“回去吧。”  

刘平等人才站起来,向郑朗施礼。一路上听狄青说过郑朗的故事,也知道是郑朗用西夏太子换他们回来的。  

将自己与西夏太子等同,心中很感动。  

郑朗不想解释,这些人对宋朝很忠心,也很勇敢,但军事天赋,包括刘平在内,都不怎么样。三川口一战中,军事天赋好的是两名副将,牺牲的郭遵与王信。  

一路南下。  

回来得比较及时,元昊决定撤退,于是兵贵神速,想于半路狙击一下郑朗的军队。一路赶来,直扑到镇戎寨前,郑朗早押着俘虏去了后方。元昊不敢再往里追了,调过头,围攻高平寨,让寨上一顿乱箭射死了几十人,灰溜溜返回。  

庆历元年两国的战事终于结束,但强盗来了。  

宋朝与西夏打得热火朝天,契丹在边上看得喜不自胜。  

已经得到一些好处,西夏人物资短缺,只好便宜的将牛马羊驼卖给契丹人,契丹人将战马留下,牛羊再兜销给宋人,转一下手,得了许多财帛,还白白得到许多战马。  

郑朗提议,宋朝派了一些探子潜入契丹边境,散布兴平公主的死因,怎么死的,郑朗也不大清楚,有人说兴平公主是李元昊不喜,忧虑而死,有人说是兴平公主撞见李元昊鸠母,让李元昊杀死。  

郑朗没有采用前一种说法,而是采用了后一种说法,说是兴平公主看到李元昊在鸠母,大义凛然的上去劝阻,李元昊恼羞成怒,将兴平公主杀害。刻意替兴平公主塑造了一个伟大的形象,来反衬兴平公主的冤死。  

说法未必对,但兴平公主死得是很不正常。  

谣传很快在契丹境内传开,辽兴宗十分不喜,正好元昊在府麟路,派使者再次过去责问。  

元昊一口咬定是病死的,当时他正陷于泥潭里,又低三下四的陪礼道歉,进献一批宋朝战俘与大批牛羊给契丹。劝契丹乘机出兵将关南十县收回来。元昊的礼物辽兴宗没有看上,太穷了,这群西夏人。  

但听到宋朝讨伐元昊屡败,动了念头。  

什么讨伐屡败?宋朝根本就不叫讨伐,三川口与好水川虽败也犹荣,府麟路更是大胜,十几万西夏军队气势汹汹而来,包括押粮队在内,仅只有两万几千宋军,就是这两万几千宋军,至少击毙三万多西夏战士。真正惨败是在后面一战,定川砦。  

但契丹人正在快活,也没有派斥候细细查问,反正听到好水川与三川口败了,丰州沦陷,辽兴宗认为机会来了。  

所以郑朗说他是乖宝宝。  

宋朝虽然偏软,也是一个庞然大物,想要出兵,最少得问问清楚。没有问清楚,便将群臣召集商议。契丹的葛怀敏,南院枢密使萧惠站出来。宋朝三川砦十分悲催,契丹河曲之战也十分悲催。  

宋朝君臣听葛怀敏夸夸其谈,嗯,这个人不错,是第二个曹玮。  

萧惠也有名气,辽圣宗攻高丽军,其人治军严谨,随辽圣宗破高丽军于奴古达北岭。但不要弄错了,那不是萧惠指挥的战役,而是辽圣宗亲自指挥的战役,不代表萧惠能力。后来萧惠亲自指挥过一场战役,奉命征甘州回鹘,与阻卜军战于可敦城,大败。契丹仍没有认识到他只是一个花架子,继续以为他颇有军事天赋,再加上他出身名门,乃是钦皇后弟阿古只五世孙,有许多人替他鼓吹,这些年官越做越大。  

与葛怀敏是何其的相似。  

俺是一个有本事的人,怎能害怕宋朝,大声说道:“宋人西征有数年之久,师老兵疲,陛下若亲率六军讨伐,必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也不能说没有道理,理论上两国一旦联手,有九成把握能将宋朝驱逐到长江以南,提前让宋朝成为南宋。  

但仅是理论,实际艹作不是那么一回事,就如当年刘宋联合柔然与匈奴,三国进攻北魏。若统一行动,北魏必将灭国,但最后呢?反而成就了北魏拓跋焘的丰功伟业。  

可以出兵,出兵效果会很好,但人选肯定不能是辽兴宗或者萧惠,若是此二人,后果又不能预测。  

与宋朝一样,和平已久,不想打仗的大臣同样很多,北院枢密使萧孝穆便说道:“以前太祖南伐,终以无功,跟着圣皇帝击唐立晋,石重贵叛,长驱入汴,但因为汉人纷纷反抗,最后不得不撤回,连兵二十余年,仅得和好。今天国家比昔曰富强,可是勋臣宿将,往往物是人非。宋朝又无罪,无故伐之,其曲在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