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三百六十三章 最强折家军(五)

第三百六十三章 最强折家军(五)(3/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  

之所以拆除三堡,是怕宋朝援兵到来,重新将三堡占去,断自后路。没有城堡存在,即便有援兵,他也不怕。又于自己后,重修一琉璃堡,不是守,而是存放掳来的物资,用来打持久战。  

又在府麟与河东的要道上修了一个建宁寨寨子很简陋,用意很简单。  

两城物资皆不足,阻断府麟二州联系,也隔绝宋朝河东向二州提供物资支援。准备将两个州城的将士与百姓活活饿死。  

然后又下令横山数万军队入侵延州,做为牵制。  

数万大军直冲延州。  

城中人心摇动,但王信没有担心。  

不是范雍时的延州城此时延州附近多设有寨砦,朝廷也派来大批的军队。想凭借这几万人马就攻延州,那是休想。  

不过王信也没有一昧守城。乘着夜色,率领两千精卫潜出南门,借着昏朦的月色,袭击敌营。可开战后不久,王信的先锋官被杀,为了稳定军心,王信暂时按兵不动。天色将晓,将部队悄悄拉到东山,稍作休息后,天方亮,趁势从山上向山下发起猛攻。  

西夏军队再次暴露了他们的战斗力,几万军队被两千宋军居然冲垮,迅速溃败。  

但元昊达到战略目标,因为此次进攻,延路的军队被迫拖住。  

听到禀报后,元昊反而安心了,让他更安心的是因为扎下建宁寨,宋朝河东路运来的物资堵在黄河那一边,不敢渡河。  

这是文彦博准备的物资。  

数量丰富,有粮食,有武器,但放在黄河东边起什么作用?  

斥候将消息禀报给府州城。  

府州因为康德舆的无能,没有放什么百姓还好一点,麟州那边却放了许多百姓进城,匆匆忙忙之下,什么都没有带。这么多人要吃的喝的,况且打到现在,武器也缺乏。怎么办?  

这也是一个笑话,西北的战略要地,居然没有储存物资。  

但不是朝廷无能,几乎所有物资都支持陕西四路了。被财政压力所逼,没有办法,只好打到哪儿算哪儿。  

怎么才能将黄河东岸这批物资弄到两城来?  

一个个大眼瞪小眼。  

康德舆看了看诸将,折继闵现在对他很生气,自己也没有资格调动他。于是说道:“张,我授命你为麟府道路巡检。”  

升官了。  

别急,后面还有。  

又说道:“你率五十骑去将麟府道路打通,将朝廷的物资送来。”  

王原忍无可忍,怒喝道:“康将军,你这是公报私仇!”  

说五十人突围送一个消息,还差不多,凭借五十人在十万敌军中,将麟府一百四十里的道路打通,还要将物资分别送到两城,也就是两百多里的道路,因为有物资,速度还是很缓慢的那种。  

休说五十骑,五十骑全部是吕布与薛仁贵这样的勇将组成,也完成不了这个任务!  

康德舆一拍桌子喝道:“王原,休得无礼,你说本官公报私仇,那么派谁去?难道让你去吗!”  

他还有理了。  

王原差一点气得吐血,若不是张拽住他的胳膊,准备握紧拳头,不惜冒犯上司被责罚,也要将这个家伙饱拳一顿。  

拽住王原,张说道:“我去。”  

战争打到这里,前半段结束。从准备到张出城送粮持续了近两月时间。  

王原跟着张出城,将他送到城门口。  

看着单薄薄的五十一个骑,渐渐地消失在地平线上,王原忽然想到一句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兮一去不复返。  

大剧即将上演。  

而且,此次府麟不再孤单。  

郑朗接到何俨的情报,对李征元说:“李内侍,你跟我去镇戎军。”  

李征元不知道真相,郑朗让他去就去,难道在镇戎寨郑朗弄出什么好东西?  

郑朗带他去,不是让他出主意,而是让他亲眼看,亲耳听,西夏人并不可怕。这样他回去后,就能向赵祯禀报,坚定赵祯的心。  

将狄青与老种召来。  

上次有赵与张方平,郑朗比较一下,赵可,但岁数太轻,没真正成长起来。张方平缺少实战经验。两者都欠缺,所以此次没有喊他们来。  

真正剩下三驾马车。  

来到镇戎寨,老种也到了,郑朗说道:“元昊已经亲自在攻打麟府路,似乎动用了十万以上的军队。”  

元昊也无奈,想啃折家军,不动用这么多军队,力量不足。  

郑朗又说道:“而且元昊此战不是很顺利,大军已经陷在麟府路。”  

老种与锹青眼睛都亮了。  

元昊离开兴州,还带了十几万军队走的,意味着什么!  

ps:写这段时,知道历史被篡改得很凶。主要借鉴的资料是续资治通鉴,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差了一本宋仁宗实录,没有找到。续资治通鉴与宋史一个是清人写的,一个是元朝修的。有失误的地方,长编是南宋李焘根据各个实录撰写。已经在篡改。但不妨碍用宋史的各个参与大臣列传,一一将真相还原。  

应当来说,我写的这段历史比通鉴与长编更接近真实的历史。  

我不是宋粉,是范仲淹粉,但自己糊涂了,所以说韩琦与包拯的功过,对范仲淹评价一直很高。可将历史真相努力还原后,不知道怎么评价范仲淹了。求高人指教范仲淹在西北种种的心态(千万不要用他眼光长远来诠释,府麟一战中,范仲淹眼光可是一点也不长远)。无比纠葛中。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