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二百七十五章 留

第二百七十五章 留(4/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小宝宝。  

只好由他们。  

宝宝没有出来,先来了韩亿的私信。  

郑朗一看气昏了,让我做人要知道进退之道,笑话,真乃天大的笑话,对于这几个老贪,郑朗几乎无语。  

淡淡道:“你回去对你家相公说,我知道了。”  

将韩亿的家人打发回去,前面一离开,后面将这封私信丢到拉圾里面。然后看,看赵祯做什么反应。  

赵祯再次派王昭明前来,并没有下圣旨,只是询问。朕想让韩亿的儿子来太平州担任通判,让杨察担任知州,将你调回京城,做翰林学士知制诰。也就是大宋前来太平州的官职,不高,可很有实权。特别以郑朗与赵祯的关系,能说得来,更有权利。  

但郑朗迷惹不解,不对啊,戏本不是这样唱的,按照原来说好的,我先在太平州呆上几年,做出成绩,再出知苏州或者杭州,并且我也在做准备。为什么将我突然调回京城。  

翰林学士知制诰虽然好,绝不是自己现在拿的,会很烫手!  

而且此时到朝堂做什么?看着那几个老贪,与他们呕气?弄不好,陈尧佐来一个瞪眼,你翁翁在世,还没有我岁数大呢!  

反抽,是自己不尊重前辈,不抽能活活被气死。  

但是不能说不答应。  

虽是询问意思,如果自己一口回绝,传出去,又会让人做文章。  

想了想问:“王内侍,为何陛下想起来将我诏回去?”  

王昭明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原来如此。  

郑朗心中有数了,道:“你回去对韩相公说,想让他儿子来太平州,不管那一个儿子来都可以,只要他的那一个儿子能回答我五个问题,我不但同意他做通判,还推举他做太平州的知州。”  

有意恶心韩亿。  

拿来一张地图,道:“这是景民圩的地图,请他儿子们用最快的方法将它的面积计算出来,比例是一比一万,只要将这地图上面积算出来,乘一万,就是景民圩实际面积。不过我先说丑话,有误差,与我上报的实际面积大约有五十分之一的误差。请他算准一点。并且再用类似的方法,绘出一张祐民圩的地图出来。”  

算大约还是能算出来的,他的面积计算公式,已经在逐渐流传。难的是后面,如何将实际地形做一个缩小的地图。  

司马光不行,王安石也不行,这是他变态大脑的功能,还有绘画的本领。  

王昭明哭笑不得。  

“再问他一句,夫子说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得是什么意思。”  

“是。”  

“再问他一句,为什么单株移载棉花与甘蔗产量会高,同样的单株移载,为什么油菜不用营养钵。”  

“是。”  

“再问他一句,我用中庸治州,这个中庸是什么中庸?”  

“是。”  

“再问他,同样有大河之利,为什么我将新城新港选在芜湖,而不是太平州城?”  

“郑知州,这太难…”虽知道郑朗在说气话,王昭明忍不住说了一句。  

“难吗?几个学生编了一本小册子在流传,他又是宰相,能看到许多奏章,能找到更多蛛丝马迹,理解我的中庸有何难?不相信,问一问吕夷简,看看他知道不知道!新港在我未来之前,京城就选定好的,又有何难?民以食为天,一个宰相居然不知道简单的庄稼耕作,何以治国治民?”  

纯粹是无理取闹。  

但是很生气,韩亿有几个儿子还是不错的,只能说不错,没有一人达到刘沆的高度,可新来的几个新进士也许在同年当中是佼佼者,也没有达到刘沆那样高度。这无关紧要,韩亿的老不要脸气着了郑朗,并且韩亿几子当中此子最为暴虐。一旦他来到太平州,自己打下的基业,有可能毁之一旦。  

王昭明带不带话,不管,继续说道:“你再对陛下说,臣不敢受,此时受翰林学士知制诰,非是勘磨臣,而是害臣。”  

此时赵祯已经略略会一些权谋之术,点开就会理解。  

“臣更不是黄霸,请他勿要担心。不过臣在太平州任职很长时间,按照制度要左迁,如果陛下调臣的职务,请将臣调于明州、秀州,或者密州。”不知道什么原因,赵祯也许将当初的约定忘记了。于是郑朗退而求其次。  

杭州最好了。  

但想要航海,还有其他地方。  

南广州、泉州,还有杭州,杭州这一处更动最多,先是杭州,更改于明州,又置于杭州,咸平时二州皆设,北宋末年又于秀州华亭县设舶务,南宋时华亭舶务移于青龙镇,又于温州置司,聚集在一起了,略蠹,后来仅留明州一处。另外就是密州,于哲宗年间所设,规模很快后来居上,超过其他数舶,直到北宋亡。  

但舶务发展很是畸形,有空间给自己利用,而且此时市舶使是由知州兼任的,更加给了自己艹作空间。这几个州眼下没有升府,但都是人口接近十万户的真正上州或者望州。  

有了太平州的履历,郑朗前去出任,也没有任何问题。  

这个王昭明不敢插言的,嚅嚅道:“我一定替你将原话带给陛下。”  

郑朗又道:“再替臣向陛下问一个问题,请问他是用人的才能治国,还是用人的年龄来治国?若是用人的年龄来治国,不用勘磨,只要将户部的册子拿出来看一看,按年龄高寿者往下排位即可。科举亦是如此,若是以年高者录取,也择高寿者往下排位,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