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二百五十四章 斗法(四)

第二百五十四章 斗法(四)(1/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一住供精彩。  

第二百五十四章斗法(四)  

三人进了州衙,却看到一件事。  

真州的知州前来观看,郑朗对此不是很排斥,若不是经济紧张,会让他们看得更细一点。圈圩不是往地图上一画,就能圈好的,考虑的细节会有很多。  

发生这样的事,太平州的官吏转变态度,赵通判说道:“诸位,你们要看可以看,自己随便走动,别来打扰我们,马上灾民闹得可能我们会全部辞官,也没有心思管你们。”  

看可以,再想以前那样公款报销不可能。  

至于劳力的事,你们配合更好,不配合拉倒,态度就象一堆猪大肠子,能拎我们就将它拎起来,拎不起来,往下一放就是一大摊子。  

贾昌朝又是皱眉头。  

但不管太平州有多少难处,灾民吃的喝的要管好。于是坐下来说,要给吃的,要给住的。  

赵通判一听吃住二词,一反刚才的柔顺,道:“贾说书,吃的我们提供,可提供不了多久,灾民暂时归朝廷管理,周边各州负责他们生活,可不能让我们一州摊派,也摊不起,顶多提供二十天的伙食,过二十天后,有江对面的和州,隔壁的江宁府,斜对面的真州。至于住的,与我们无关,你们将人往岸上随便放,行,失踪或者发生其他事,与我们太平州一率无关。”  

三个才子差一点昏倒,气疯了,回去后对各船士兵再下命令,不能让灾民往岸上放。前来之时,每一户多少百姓,全部登记造册,为了怕路上有闪失,每船派了四个禁兵,四个厢兵,两个差役押送,十人什么要求都没有,但无一不是精通水性的好水鬼。风大不开船,雾大不开船,宁肯耽搁行程。并且在京城时,全部征选最好最大的河船一百二十艘,以六十甲子分乾坤排成序号,另外还有十二艘巡逻船护卫,才好不容易来到太平州。路上没有一艘船舶沉没,只死了十几个老人,容易吗?  

敢不敢将人往岸上放,到时候全跑了,太平州接受灾民,哇,少了一万人,我们不能接受,怎么办?  

在这时,连心性单纯的蔡襄都对郑朗充满了怨念,更对吕夷简充满恨意。  

一件很简单的事,不就是钱吗?  

人家钱帛是紧张,你吕大相公给人家钱就是,多与少大家坐下来洽商解决,况且你家三儿子还劳烦人家传授知识!为什么要这么做?  

郑朗也不是好人。  

事情比所有人想像的要重,更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其实还有两个因素,闹到最后,连王曾头痛了,如同蔡襄所说,不就是钱吗,给他钱。做不好以后新账老账一下算。吕夷简还没有退让,这是他心灵深处的东西,害怕因为郑朗的事,导致失控,一个小知州敢与他作对,更不要说朝中这群虎视眈眈的猛人。  

郑朗不得不闹大,他心中也有一个隐形的因素,往后发展,宋朝会有一个很奇怪的产物,越有才能越是实干的大臣越会得到不重用,想重用就得会夸夸其谈。越有军功的将领越会遭到排挤,甚至能冠上奸臣的名号。越打胜仗,赔给对方的钱就会越多。  

闹大一点对自己有好处。  

直觉告诉他这么做的。  

贾昌朝又补了一封奏折,两道奏折一道送往京城。  

所有船舶用缆绳系在一起,形势很象是曹操当年下江南时中了庞统的连环计,船舶锁在一起,加强船舶的稳定性。  

又让士兵继续警卫,大家忍一下,再等几天合家可以团圆。  

不这样不行,不是郑朗下江南,雇一艘船,只有十几个人,有好几个船艘,大家可以男女分隔,避讳就有了。这么多灾民,虽船大,毕竟是河船,非是海船,一船载了近三百人,必须挤在一起。  

一家子一家子呆在一起,成何体统,于是将男女分开,前面是乾字号船,后面的船就是坤字号,是他们的家眷。到港口进行供给时,一家人可以隔着船舷说说话,但不能上船,否则非得乱。这也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居然过了这么多天,平安无事,也算是一个奇迹。  

到了地头,还继续保持着这个规矩。  

但有灾民询问,什么时候太平州收人。  

可以不让他们下船,但不能阻止他们询问。问了一问,大家心情迅速低落下来。  

贾昌朝答道:“大家不要担心,是因为钱粮,有了钱粮,太平州会立即收人,我写了奏折回京禀报此事,不久后朝廷就会有答复,即便大家现在下船,也无地可耕,无工可做,还是要等。”  

让士兵将话带下来,继续安抚。  

贾昌朝说道:“还是回郑家。”  

“郑朗不在。”  

“不在也没有关系,他还有四个学生。”  

“别碰他们…”大宋一想到郑朗几个学生,脸上神情变得很难堪。  

“三个三郎不要碰,那个严家的小子很老实。”  

“这主意好,”蔡襄附和。僵持下去,不管出现什么后果,自己三人必然首当其冲,他是台臣,同样害怕。一方面向朝廷求援,另一方面也要郑朗出来,相互配合。  

三人又下了船,往郑家走。  

越走越觉得委屈,这趟差事成了什么?一路上哄着灾民,骗着灾民,到太平州来,却形成这种局面。  

天色已暮,群鸟归巢,古老的州城在暮色里发出柔和的光泽。  

郑家的门已经关上,敲了敲门,老门房将门打开,贾昌朝问道:“郑知州几个学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