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二百零八章 大三元

第二百零八章 大三元(1/5)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一住供精彩。  

晨风吹过来,有些清凉,雾气袅袅的被风吹来飘过来,荡过去,象一道道绸纱在舞动。  

吆喝声在隐隐的雾气里响个不停。商业发达,导致现在东京城与后世一样,有人做早上生意的,也有做晚上生意的。  

“大包子,刚出炉的大包子!”  

听到这一句喊声,声音很熟悉,郑朗从马车上抬头看去,道:“宋伯,停车。”  

宋伯将车停下,郑朗从马车上跳下来,走了过去,喊道:“兵哥子。”  

正是在考场上赐给他两个大包子的老卒。在考场上是禁兵,脱下衣服就是平民百姓,靠禁兵那点薪水养不活一家人的,与老婆在路边开了一个点心铺子,卖包子与馒头,补助家用。  

老兵放下白色汗巾子,惊喜地从店铺里跑出来,搓着手道:“原来是省元公。”  

“别喊公,还要感谢你上次那两个大包子。”  

“不敢不敢,那是小的荣光,能让省元吃上俺的包子是小的荣幸。”  

“也许是我沾你包子的光,看到你,想了起来,因此再带两个包子尝一尝,说不定还能考一个好名次。”  

“太感谢了,太感谢了。”老兵真的很高兴,硬是没有听出郑朗这一句若传出去,他的包子会卖成何种地步。当场就起效果,有的顾客一听眨起眼了,这么神奇?本来买三个馒头的,当场改成十个包子,然后提着包子站在哪里看。  

老卒还是不要钱,婆娘也高兴的咧开大嘴乐。  

郑朗看了看铺子,属于三无建筑,就着路边搭了一个小棚子。里面几个大蒸笼,还有两张桌子,一个炉子里面烧着大叶茶水,道:“杏儿,将笔墨纸砚拿过来。”  

许多人对宋朝士卒评价同样过低与曲解了。这才是一群最勇敢的人,常常在劣势下。击败同等或者比自己数量多了好几倍的骑兵,只是一次次的主帅无能,让许多士兵含恨沙场,不一定非得要岳飞那样的统帅,只要国家政策稍稍扭转那么一点点,什么党项与契丹。可惜了。还有上一次两位义士的出手相助,使郑朗对士卒充满了好感,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举动。  

“喏。”  

四儿磨好墨,郑朗说道:“兵哥子,我吃了你四个包子。送你四个字。”  

“这怎么可以呢,”老卒难为情的搓着手,省元的字是论个卖的,不管钱多少,是买都买不到,要么到契丹小皇帝哪儿买去,要么到当今圣上哪儿买去,好象几位舅哥也有些。可能买得到吗?  

岂止是这个价值。  

路人看着老卒一脸茫然,艳羡不止。这老小子交了好运,居然让省元赐字。  

郑朗写下四个大字:精忠报国。  

“好字,好字,”几乎所有停下来围观的路人看着四个大字喝彩。真正能看出来字好坏的人真不多。不过此时郑朗的字渐渐大成,确实可以当得起好字两评。  

继续上了车,向皇宫驶去。  

王安石在车上叹了一口气道:“司马三郎,省元也有一个缺点。”  

“何。”  

“心软了。他自己也评价过吕夷简,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更批评过陛下做事过于柔软,轮到自己,却什么也放不下。”  

“你希望省元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  

“那倒不是。只是省元以后也是一个做大事的人,性格偏软非是好事。”  

司马光听后沉默不语,这一次倒没有与王安石争,小老师人格几乎完美无缺,别以为他闭门谢客,可自己与他朝夕相处,知道他的伟大之处。过于偏软使自己跟在他后面很舒服,然想做大事,确实也是一个弱点。  

先到都堂报到。唐朝尚书六部,东有吏户礼三部,西有兵刑工三部。尚书省左右仆射总辖各部,称为都省。其总办公所在的地点叫都堂。宋朝多有改制,但都堂这一功能却继续保持下来。再有吏官引到东华门外,开始搜身了,不然进了皇宫搜身不大好的。不能说没有,但很少了。至少这一届郑朗没看到一个士子被搜出来什么。  

但为了防止作弊,殿试制度同样很严格,殿试前三天,宣押知制诰、详定官、考试官赴学士院,还是进行锁院制度,一直到榜单出来后,这些相关的官员才能放出来。  

还没有到郑朗,搜一个进一个,从宫墙外面到里面,皆有重重禁兵把守,不然这些举子在皇宫里乱跑起来,小皇帝会来一个午前惊魂的。  

郑朗无聊的抬头看了看,江杏儿与四儿就站在不远处,只是让禁兵隔开,然而笑了起来,吕家小三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了,正在与三个小子低声说话。  

又看了看后面,看到三舅哥站在后面,脸上表情很精彩,或喜或愧,时不时与一些恭喜的举子说话。但离得远,不好打招呼。郑朗也不想打招呼了,人家老丈人牛,还没有考呢,一个进士就讨要到了手。  

倒是人群中有一些衣着寒酸的白首老者,让他叹了一口气。难怪小皇帝心会软,自己看了他们的样子,都感到可怜。在这时,他又想到了《大学》里的一句话,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忽然省悟夫子为什么将齐家放在治国前面,家没有管好,如何治国?这些学子正是舍本求末,全国多少学子,打算四十年一个轮换,正常与不正常的年份,十届科考,诸科与进士平均每届五百人或者更多一点,也不过五千人到七八千人,四十年下来,学子不会低于一百万数,甚至更多,以一生的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