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恐怖灵异 > 纵横宋末 > 第一百一十六章、精忠报国

第一百一十六章、精忠报国(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大王饶命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三个专栏,三个目录。  

分别是忠臣录及奸臣录、汉奸录。  

第一个被汉奸目录是哪个?  

读者不禁好奇?  

原来是申侯。  

因为他为了一己之私,竟然勾结犬戎这个蛮夷攻打周朝。  

其后果导致周朝分裂,当然是汉奸。  

后面的汉奸是谁呢?  

人们不禁议论纷纷。  

有些文人气愤之余,也写信给报纸。  

要求把赵高、李林甫、杨国忠之类列入汉奸。  

对于他们热情,赵平既高兴也好笑。  

他回信。  

说这些是奸臣,不是汉奸。  

他会把他们列为奸臣目录的。  

后面的汉奸当然后面则是中行说、石敬塘、秦桧、张邦昌、刘豫等。  

既然汉奸有了,那么忠臣是谁呢?  

他是比干。  

第一个忠臣则是先后辅佐殷商两代帝王的比干。  

在商朝,他忠君爱国,为民请命,对帝辛的暴虐统治,比干最终以死相谏;  

在周朝,他被周朝尊其为“国神”;  

在唐朝,唐太宗追赠太师、谥忠烈。  

果然是当之无愧的大大忠臣。  

后面是哪些人呢?  

人们在议论的同时,也纷纷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忠臣。  

甚至还有不少人把报纸写信。  

列举事例,指出这些人应该列为忠臣。  

竟然有不少与赵平计划相同。  

赵平计划则是诸葛亮、蒙恬、苏武、陈平、萧何、岳飞、李靖、李广等。  

汉奸有了,忠臣也有了,那么奸臣是哪些呢?  

第一个是庆父。  

不是有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吗?  

他先后杀害国君公子般和鲁闵公,制造政治内乱的庆父。  

确实,这个是大大奸臣。  

后面奸臣是哪些呢?  

当然读者也来信推荐他们心目中的奸臣,不少与赵平吻合。  

以后则是赵高、董卓、梁翼、李林甫、秦桧、张俊、万俟卨等。  

赵平希望充分利用《大宋中华报》这个平台。  

它的发行量达几万平台,在大宋内外颇有影响力。  

从而占领舆论与道德制高点,抢占话语权。  

但是,赵平毕竟是个人。  

现在话语权还在文人手里,关键是在文官手里,特别是朝廷文臣手里。  

狄青、岳飞就是被这些自以为是的文臣害死的。  

赵平可能预料自己的未来。  

以前那些文人能够容纳《大宋中华报》,是因为没有牵涉政治。  

可是现在却已经牵涉政治。  

官场争斗是激烈,唐朝就是被两派政治整垮。  

北宋何尝不是如此!  

可以见官场争斗之激烈,十分残酷。  

赵平也不想这样。  

可是他不得不被动卷入进来,因为他必须挽救余玠。  

挽救余玠必然与政治打交道。  

而整余玠的是什么?  

一个丞相,一个参政知事(副丞相)。  

他们可以影响朝廷决策。  

他们高高在上。  

他们自以为是。  

如果仅仅这些倒也罢了,他们还特别嫉贤妒能。  

他们掌握了话语权。  

他们自认为是天下百姓代表。  

他们的言语就代表天下百姓的言语。  

所以他们说你余玠该死,你就应该死。  

你在前方打仗能干,那我在朝廷操作就不如你能干了?  

看看你的兵器厉害,还是我的三尺不烂之舌厉害。  

虽然我的三尺不烂之舌没有你的兵器长。  

可是我的三尺不烂之舌却是代表天下百姓。  

你余玠兵器再厉害,也只能代表你自己。  

所以你就只有等死吧。  

他们考虑过余玠对于大宋的重要性没有?  

也许考虑过,也许没有考虑过。  

毕竟,他们虽然不能打江山,但是自认为治江山不能离开他们。  

所以他们有恃无恐。  

现在听到老师的问责,他必须说服师长们。  

赵平打开报纸,仔细看后微微一笑,然后淡淡说道:“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然二者不可兼得。”  

“世人皆取鱼也,乃是容易取得;但是对小子而言,熊虽让人恐惧,但是却更加美味。同时更有成就感。”  

说到这里,赵平顿了顿,口里缓缓吟道一首两句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袁学正、钱绍、严格三人互相看了一眼。  

一起上前向赵平三次拜礼,说道:“我等受教。”  

赵平急忙侧身让过,然后恭恭敬敬躬身还礼,口里急忙说不敢。  

学生既然如此,老师还有什么可以选择的?  

袁学正三人说完,先后站在赵平身边,表示了三人对赵平的支持与佩服。  

袁学正又看了报纸反复阅读赵平的《战争说》,沉思良久之后说道:“平儿,虽然自家们三人坚决支持汝,不过汝也得罪不少文人,即便你可能简在帝心了,这个也不知是是福还是祸?”  

赵平也知道大宋与官家与士大夫共天下的社会。  

况且当今官家不是雄才大略人物,而且特别优柔寡断。  

可是即便如此他也不后悔。  

钱绍也思考一会儿说道:“官家以前顾忌武将,可是此文一出。也许此后那些一心求和的文人,让官家更加顾忌。”  

严格也点点头说道:“朝廷一味以文抑武确实有些不利于抗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