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实业大亨 > 第496章 另辟蹊径

第496章 另辟蹊径(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在当时,棉花收割机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一个是美国,另一个就是俄罗斯。其中俄罗斯的棉花收割机还是源自于苏联时代的技术。  

这倒不是因为德国或者日本没有生产棉花收割机的技术,而是因为欧洲和日本都不是棉花的产地,欧洲和日本的农机企业自然就不会去研发棉花收割机。  

以当时的世界工业格局,除了美国、欧洲和日本之外,其他地区的工业水平,是很难去研发棉花收割机这种产品的。  

农业领域当中,有两种大宗产品,比较晚才进入到机械化耕种收割的时代,一种是菜籽,另一种就是棉花。  

棉花是美国立国初期最总要的农作物,美国前一百年的历史,基本上就是种植棉花的血泪史。所以早在1850年,也就是工业革命刚刚开始的时候,美国人开始尝试用机械收割棉花。  

然而棉花的特点,也注定了机械收割的难度比较大。美国人整整研究了七十多年,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才发明了商用的摘棉机器,只不过效率实在是不敢令人恭维。  

早期的采棉机,工作效率还不如人工采棉,唯一的好处大概就是能节约人力。  

之后美国人又研究了五十年,终于做出了高效率的机械采棉机,到了1975年,美国人终于实现了棉花收获的机械化。  

而当时正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各个领域都在较劲,既然美国人开始用棉花收割机了,那么苏联人也不能落后,于是苏联也加快了棉花收割机的研发,并且在1980年,也开始大规模推广和使用棉花收割机。  

但是那个时代的棉花收割机有两个缺点,一是出棉率低,大概只有七成左右;二就是含杂率高,因此会降低棉花的品质。  

大规模机械农业一直有个缺点,那就是产后损耗比较高。  

机器毕竟不是人的双手,在使用大型收割机的时候,必不可少的会损失一些损耗,粮食作物的损失会少一些,水果蔬菜的损失会大一些。  

后世的棉花收割机,出棉率能到90以上,也就是损耗可以控制在10以内,而在八九十年代棉花收割机刚刚出现的时候,损耗都是还在30左右的。  

美国和苏联的耕地面积比较大,不夸张的说,人家地多的根本种不过来,损耗一点农产品,也觉得无所谓。  

然而对于中国而言,这种超过10以上的损耗,绝对是农民伯伯承受不起的。  

另外机器收摘棉花,会造成大量的铃壳、断枝还有碎叶掺杂其中。所以当时机械化收割棉花,必须要再投资一大笔钱,配备棉花清理厂,去掉棉花里的各种杂质。  

美国人财大气粗可以这么玩,而中国人连棉花收割机都用不起,更别说再建一个棉花清理厂了。  

所以在八九十年代,棉花收割机并没有在中国推广使用。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中国的人力成本低。  

既然花钱可以雇人去采摘,出棉率高,还没有杂质,干嘛要去买昂贵的棉花收割机!  

每当九月份棉花收获的季节,全国各地前方新疆的列车上,都会挤满了彩棉大军,辛苦彩棉一个月,能赚到平时小半年的收入。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棉花收割机也变得越来越先进,不仅彩棉率提高,杂质率也大幅度降低,中国也开始使用起了棉花收割机。  

有些地方甚至是无人的棉花收割机,北斗卫星一定位,棉农用手指按几下手机,就能完成收割。  

中国国产的棉花收割机,跟美国的棉花收割机是有差异的。  

世界各地所耕种的棉花种类,实际上是不一样的,美国种的是比马棉、非洲种的是非洲棉,南美种的则是巴西棉,不同种类的棉花,采摘特性是不一样的。  

即便是同一品种的棉花,由于土壤、光照、雨水程度不同,长出来的也是有区别的。  

所以美国的那种大型棉花收割机,未必适合中国棉花的采摘,而中国的棉花收割机,也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所研发的。  

国产棉花收割机使用的调解机械刀片,可以将各种棉桃中的籽棉彻底的分离出来,即便是棉桃没有完全成熟,或者棉桃水分含量不同,也没有问题。  

而且分离后的籽棉不会被打散,可以基本保持原状。  

在棉壳分离的过程当中,国产棉花收割机使用的并不是美国那种传统的分离传动结构,所以结构也要更加简单一些。  

机械设备当中,所使用的复杂结构越少,机械的稳定性就越高,也就越不容易出故障,因此国产棉花收割机的稳定性也要更高一些。  

国产棉花收割机,在后世已经是国家级的发明专利,专利权自然是国家的农机研究院所有。李卫东所看上的,也是这一套专利技术。  

九十年代的中国,棉花收割机还是一种冷门农业机械,没有农机企业生产,也没有农机企业研发。也就是农机研究局这种公立性质的科研机构,才会关注这种产品。  

这也就意味着,李卫东想要做棉花收割机的话,没有人会跟李卫东竞争。  

趁着其他农机企业都没有意识到棉花收割机的市场前景,李卫东先把这个项目拿下来,等到以后其他企业发现棉花收割机能赚钱的时候,富康农机早就掌握了了核心技术。  

到时候随随便便申请几个专利,就能形成专利壁垒,去卡别人脖子。  

而且李卫东还不担心其他农机企业会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