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章 从小农场开始(3/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东这里比长安城还要靠北很多,冬天肯定会非常的冷,只靠蜂窝煤炉子,还不见的管用呢。”
一帮人七嘴八舌的讨论着。
不过比较遗憾的就是少了点酒水,要不然就更有气氛了。
当然,不用等一个月,辽东城里肯定就有各种各样的酒水售卖。
还是那句话,有市场,有需求,有利润,就有人去办事。
伴随着夕阳缓缓的消失在白桦树林,辽东生产建设兵团所在的区域,都是炊烟袅袅,人声鼎沸,大家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作为兵团的成员,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一个小农场主。
只要把这个小农场搞好了,辽东的局面就会发生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个几年,小农场可以变成中型农场,然后变成大农场。
辽东的发展,就从小农场开始。
……
三天以后,李世民就要班师回朝了。
这一次出征,不可谓不顺利。
跟当初杨广三征高句丽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李宽虽然不担心辽东的局势会出现什么反复,但是在回长安城之前,还是换了一身打扮,跟着李世民一起去到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的驻地看了看。
“这个薛仁贵,做事倒是雷厉风行,这才过了几天,就解决了兵团将士们的住宿问题。”
四轮马车行走在坑坑洼洼的泥路上面,不远处可以隔三差五的看到一群木屋,形成一个有模有样的小村落。
一个伍十个人,连带着每家有至少六个奴仆和女人,基本上就是一个小村落的规模了。
“辽东的冬天来得非常快,要是动作不利索一点,到时候就来不及开荒,之后就会影响明年的春耕。辽东生产建设兵团刚刚成立,总不能一开始就陷入不利局面吧。”
跟叮嘱程处亮和秦善道不同,李宽对于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的规划,可谓是事无巨细。
几乎把方方面面需要注意到的事情,都跟薛礼说了。
这要是还再搞得跟乌龟一样慢吞吞的,薛礼就太不合格了。
“这一路上,虽然是以平原为主,但是并不缺少巨木,这倒是解决了生产兵团初期的好多问题。”
李世民看着远处一片片树林,不由得对辽东提高了几分期待。
长安城作为关中的核心地段,周边的许多巨木早就被看法一空。
在这个年代,巨木其实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
哪怕是水泥得到大规模的运用之后,巨木的价值也还是存在的。
“陛下,辽东不仅有巨木,还有许多其他资源,它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贫瘠。正好快到正午了,要不我们就在附近找一个小村落,在那里蹭一顿饭?”
虽然李世民一行人并没有打出什么旗号,一般的将士也没有亲眼见过李世民。
哪怕是见过了,大部分都是远远的看着,根本就认不出来。
不过,这并不影响李宽去找人蹭饭。
唐人在辽东不算多,但是胜在团结。
像是李宽这样一行几十号来到村子里,村长,嗯,其实也就是伍长,往往都会热情的招呼到自家里吃一顿饭。
不图什么,就是要让你宾至如归。
“也行,正好可以近距离的看一看他们的日子到底过的怎么样。朕看附近的一些荒原,已经有火烧过的痕迹,他们应该是已经在开荒了。”
李世民也不是那种不是人间烟火的帝王。
对于民生问题,他其实是非常关注的。
“几位郎君,来我们杨家村可是寻亲还是访友?”
当李世民跟李宽靠近村落的时候,杨洋正好肩膀上扛着一只黄猄往家里走去。
“我们是从长安城来的商家,准备在辽东做点生意,听说附近风景不错,就趁着今天天气好,出来转转。”
李宽随口撤了一个理由,也不管人家信不信。
“那你们可是来的正是时候,这黄猄,足足有五十多斤,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大的,一会焖了刚好给你们尝一尝。昨天有挑担子的卖货郎叫卖香料,我买了半斤,正好用来去去腥。”
杨洋很是热情的招呼着李世民一行人往自己的院子中走去。
一路上,不时有人跟他打招呼。
因为伍长杨洋姓杨,其他还有两个弟兄也姓杨,所以这个地方就叫做杨家村。
那些高句丽奴仆,经过了这段时间的适应之后,已经接受了现状。
附近村落也曾经出现过两个想逃跑的,结果连带着同一家的其他几个奴仆都倒了霉。
在血淋淋的教训面前,现状各个奴仆比主人还担心其他奴仆会逃走。
这么一来,反倒是好管理了很多,干活也卖力了不少。
“杨村长,听你口音,似乎是幽州那边的人?在这里安居,还习惯不?”
李世民放下帝王的架子,就像是一个普通商家一样的跟杨洋聊着天。
“没错,我是幽州人,我们村子里都是幽州人;说实话,刚说要留在辽东,加入那什么生产建设兵团的时候,要说不怕、不担心,那是假的;但是跟着我们薛都督在这里安顿下来之后,发现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很多。
我就搞不懂了,这辽东这么富饶的一片土地,为何在高句丽人手中就没有发挥出威力来呢。前段时间在辽东城的时候,我也了解了一番,其实大部分的高句丽人,都还吃处于吃不饱饭,或者说是不放开肚子吃饭的境地。”
杨洋想到自己大鱼大肉的这段时间,忍不住看了看自己的肚皮。
似乎自己长胖了几斤?
“哦?听你这么说,你们在这里的日子过得还不错?”
李世民听了蛮有兴致的继续打听。
“嘿,岂止是不错,简直可
一帮人七嘴八舌的讨论着。
不过比较遗憾的就是少了点酒水,要不然就更有气氛了。
当然,不用等一个月,辽东城里肯定就有各种各样的酒水售卖。
还是那句话,有市场,有需求,有利润,就有人去办事。
伴随着夕阳缓缓的消失在白桦树林,辽东生产建设兵团所在的区域,都是炊烟袅袅,人声鼎沸,大家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作为兵团的成员,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一个小农场主。
只要把这个小农场搞好了,辽东的局面就会发生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个几年,小农场可以变成中型农场,然后变成大农场。
辽东的发展,就从小农场开始。
……
三天以后,李世民就要班师回朝了。
这一次出征,不可谓不顺利。
跟当初杨广三征高句丽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李宽虽然不担心辽东的局势会出现什么反复,但是在回长安城之前,还是换了一身打扮,跟着李世民一起去到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的驻地看了看。
“这个薛仁贵,做事倒是雷厉风行,这才过了几天,就解决了兵团将士们的住宿问题。”
四轮马车行走在坑坑洼洼的泥路上面,不远处可以隔三差五的看到一群木屋,形成一个有模有样的小村落。
一个伍十个人,连带着每家有至少六个奴仆和女人,基本上就是一个小村落的规模了。
“辽东的冬天来得非常快,要是动作不利索一点,到时候就来不及开荒,之后就会影响明年的春耕。辽东生产建设兵团刚刚成立,总不能一开始就陷入不利局面吧。”
跟叮嘱程处亮和秦善道不同,李宽对于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的规划,可谓是事无巨细。
几乎把方方面面需要注意到的事情,都跟薛礼说了。
这要是还再搞得跟乌龟一样慢吞吞的,薛礼就太不合格了。
“这一路上,虽然是以平原为主,但是并不缺少巨木,这倒是解决了生产兵团初期的好多问题。”
李世民看着远处一片片树林,不由得对辽东提高了几分期待。
长安城作为关中的核心地段,周边的许多巨木早就被看法一空。
在这个年代,巨木其实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
哪怕是水泥得到大规模的运用之后,巨木的价值也还是存在的。
“陛下,辽东不仅有巨木,还有许多其他资源,它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贫瘠。正好快到正午了,要不我们就在附近找一个小村落,在那里蹭一顿饭?”
虽然李世民一行人并没有打出什么旗号,一般的将士也没有亲眼见过李世民。
哪怕是见过了,大部分都是远远的看着,根本就认不出来。
不过,这并不影响李宽去找人蹭饭。
唐人在辽东不算多,但是胜在团结。
像是李宽这样一行几十号来到村子里,村长,嗯,其实也就是伍长,往往都会热情的招呼到自家里吃一顿饭。
不图什么,就是要让你宾至如归。
“也行,正好可以近距离的看一看他们的日子到底过的怎么样。朕看附近的一些荒原,已经有火烧过的痕迹,他们应该是已经在开荒了。”
李世民也不是那种不是人间烟火的帝王。
对于民生问题,他其实是非常关注的。
“几位郎君,来我们杨家村可是寻亲还是访友?”
当李世民跟李宽靠近村落的时候,杨洋正好肩膀上扛着一只黄猄往家里走去。
“我们是从长安城来的商家,准备在辽东做点生意,听说附近风景不错,就趁着今天天气好,出来转转。”
李宽随口撤了一个理由,也不管人家信不信。
“那你们可是来的正是时候,这黄猄,足足有五十多斤,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大的,一会焖了刚好给你们尝一尝。昨天有挑担子的卖货郎叫卖香料,我买了半斤,正好用来去去腥。”
杨洋很是热情的招呼着李世民一行人往自己的院子中走去。
一路上,不时有人跟他打招呼。
因为伍长杨洋姓杨,其他还有两个弟兄也姓杨,所以这个地方就叫做杨家村。
那些高句丽奴仆,经过了这段时间的适应之后,已经接受了现状。
附近村落也曾经出现过两个想逃跑的,结果连带着同一家的其他几个奴仆都倒了霉。
在血淋淋的教训面前,现状各个奴仆比主人还担心其他奴仆会逃走。
这么一来,反倒是好管理了很多,干活也卖力了不少。
“杨村长,听你口音,似乎是幽州那边的人?在这里安居,还习惯不?”
李世民放下帝王的架子,就像是一个普通商家一样的跟杨洋聊着天。
“没错,我是幽州人,我们村子里都是幽州人;说实话,刚说要留在辽东,加入那什么生产建设兵团的时候,要说不怕、不担心,那是假的;但是跟着我们薛都督在这里安顿下来之后,发现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很多。
我就搞不懂了,这辽东这么富饶的一片土地,为何在高句丽人手中就没有发挥出威力来呢。前段时间在辽东城的时候,我也了解了一番,其实大部分的高句丽人,都还吃处于吃不饱饭,或者说是不放开肚子吃饭的境地。”
杨洋想到自己大鱼大肉的这段时间,忍不住看了看自己的肚皮。
似乎自己长胖了几斤?
“哦?听你这么说,你们在这里的日子过得还不错?”
李世民听了蛮有兴致的继续打听。
“嘿,岂止是不错,简直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