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人,得加钱 > 第二百七十四章 清官要什么钱?

第二百七十四章 清官要什么钱?(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其实,收别人银子,我内心是痛苦的,因为我知道他们的银子来的不干净...但不这样做,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痛苦,比如这位宋知府。那小春子你说,是让我一个人痛苦好呢,还是让大伙都痛苦呢?”  

“还是大人一个人痛苦吧。”  

“嗳,对嘛。我一直跟你说钱是好东西,也是真东西,这东西本身是没有错的,要说有错,就是错在不知道怎么花钱。”  

为了让小春子能够理解自己的苦心,贾六说那个宋知府把这些钱贪了会干什么,肯定是带回家供自己一个人享受。  

但他拿了这钱会干什么?  

是要让跟随他的所有人都享受。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啊。”  

贾六拿起装在盒中的两枝玉如意,玉质相同,雕工相同,显是大家手笔。  

一枝上面刻着个喜字,一枝上面刻着个庆字。  

价值不菲,拿到市面上卖的话,少说也得三五百两。  

随手拿起那枝喜字玉如意塞在杨遇春手中,“拿去玩吧,还有一枝给你那没出世的大侄。”  

杨遇春问了一声:“是二小姐肚子里的孩子么?”  

“嗯哪。”  

贾六随口应了一声。  

杨遇春点了点头没吭。  

贾六又拍了拍这孩子肩膀,一脸期盼道:“我跟李大人说过了,今年你就参加四川的武举乡试,先考个武举人,然后进京给我考个武状元回来,到时也出去带兵,做我的常遇春。”  

“嗯!”  

杨遇春重重点头,一直以来考武举就是他的梦想,为此拒绝贾大人直接安排他当绿营高官的好意,一心想凭真本事考上武进士。  

现在终于如愿能参加武举,这孩子心里肯定是欢喜的。  

武举考试同科举一样也分县府试,乡试,殿试。  

考中者叫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  

殿试三甲同样叫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  

相比明代对武举的不重视及武举考试的不确定,清廷对武举极为重视,并大力提倡,考试制度很是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参加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这也使得大量汉人“武英”为清廷所用。  

不过清廷只有武举却没有武学,这让武科相对只重视弓马骑射,于策略几乎是空白,导致大清开国都一百年了连本正规军事教材都没有,不少人还是把《三国演义》当必修课目。  

贾六准备开办的四川绿营子弟武备学堂就是武学,既是武学,肯定要编写相应教材。  

贾六自己能搞个《步兵操典》出来作为新军训练手册,《战争论》、《海权论》什么的也能瞎凑和编出来,左右也就前世信息大爆炸接受到的那些玩意。  

但考虑这个时代的实际情况,相关教材还是要借鉴下洋鬼子的。  

毕竟这会洋鬼子已经往列强发展了。  

在工业是空白,科技是零的情况下,两世为人也得小步前进,不能一蹦一蹦的,那样容易扯到蛋。  

两个多月前贾六让刘德派人到广东联络天地会,除帮他到澳门采购军械、招募技师外,也负责搜集澳门市面上关于西方军队训练、战术、工业、科技相关的书籍。  

到时翻译一下,结合大清的实际情况,弄几本像样的教材出来并不难。  

说实在的,贾六认为他的新军能达到后世学生军训的水平,武器装备即便是和洋人同等的情况下,也足以让洋鬼子跪下叫贾爸爸了。  

没办法,眼光摆在这呢。  

至于八旗,贾六也没什么好说的,只要给他个三五年发展时间,八旗子弟都得跟着他贾大帅一起开乾清宫的门。  

“去吧。”  

贾六打心眼里喜欢杨遇春这个孩子,甚至是拿这孩子当儿子看的。  

杨遇春点了点头,转身走到门口时,突然转身一脸认真的看着贾六,说了一句:“大人,我要考上武状元给大人带兵的话,将来我可只认二小姐肚子里的孩子,那个格格的孩子我不认。”  

贾六没反应过来,杨遇春已经溜了。  

有点纳闷,这半大孩子什么时候叫媛媛给收买过去了,将来别给他闹出九子夺嫡啊。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好读百书的贾六知道这句话出自《儒林外史》,此书成书于乾隆早期,虽书中背景是明代,但基本却是清朝的写照。  

三年厅官捞上等值一千万人民币的银子,其实对乾隆朝的官员而言真是不多的,能做到这个数的绝对是清官。  

至少,比贾六这个大清忠臣、满洲额驸要清。  

因为,在大清朝能称贪官的起步价得是百万两,这是入门。  

额驸刚刚入门。  

千万两算是够看,上亿两才叫人杰。  

和中堂搞出议罪银后,大清再也不用为缺钱而担心,每年都有等同一半国库的议罪银流入内务府广储司银库,这事说明什么?  

说明大清的官员人人都是忠臣,人人为大清好呗。  

中华五千年,要说哪朝忠臣最多,除了乾隆朝,您甭想找出第二个来!  

泸州知府做了不止三年知府,光送三千两银子外加小东西,捎上两个美女就想同提督大人搭上线,显然太小看提督大人的操守了。  

两娘们折现一万两,你宋知府还别嫌贵。  

也就搁额驸没上过学,人粗俗,说话不喜欢绕弯子才给你直接开了价,换别的大人过来,指不定你宋知府为怎么送礼急出白发来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