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老爷回来了(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万历封爵你特么爱封不封。
封当然好,不封拉倒。
朱寅从袖子中取出一卷文书,上面是一个个名字,都是这次随他出征西北的将领。
作为主帅,朱寅当然要表奏他们的功劳。这个名单,先给沈一贯过目,让沈一贯有数。
沈一贯接过来一看,皱眉道:“怎么这么多这有四五百人吧,你都要保举朝廷又不扩军,哪里有那么多军职安置。”
朱寅笑道:“这些都是西北立了功的,很多人都是朝廷必要授官的。比如这个赵率教,本就是武举出身,这次只率一哨兵就杀敌过百,怎么也要授个守备官吧”
“军职实缺不够,那就先记名。总不能寒了将士的心。听说祖承训已经在朝鲜大败,仅以身免。要保住朝鲜,朝廷势必会再发大军。再要用兵,还不是要靠他们”
沈一贯沉吟一会儿,“最多只有三分之一实授,其他都只能记名。你很快就是兵部侍郎,自己到时拟个条陈,大司马石星准了,再向内阁上牒文。大差不差,朝廷都能允你保举。”
朱寅笑道:“那就劳烦先生了。”
武将选拔任免,虽然本就是兵部负责,可还是要内阁和皇帝通过。
沈一贯忽然问道:“你写给老夫的信中,提到了庆王世子朱帅锌之事。此人若是在西域成了气候,又侵犯河西,那朝廷一定有人弹劾你除恶未尽。”
“孩儿知道。”朱寅皱眉,“可朱帅锌早就想逃走;准备的很足,孩儿还没到凉州他就抢先跑路了,想追都难。”
“再说没有圣旨,孩儿也不敢率军杀入西域。”
沈一贯道:“那就但愿朱帅锌被西域的胡人杀掉,不要折腾起风浪。否则西北之事还没完。”
朱寅叹息一声,“先生,这次朝廷否了郡县甘肃、收复西海之议,将士们都想不通,大家都有怨言。”
沈一贯摇头道:“最有怨言的是你吧你收复河套,朝中就有人反对,要不是你的金银缴获及时送到宫里,皇上也未必能允了你。你已经收了河套,蒙古诸部震动,若是再收西海,鞑虏就会联合起来和朝廷为难。
“至于甘肃恢复郡县,说起来简单,办起来何其难!偌大的甘肃镇,两百多万人口,本都是卫所管理,又是边地,突然改成郡县,那些世袭军官怎么安排你朱雅虎来养么他们没了权势,也就只能造反了。”
朱寅笑道:“怕是还有每年过手的大量军饷、钱粮、商贸抽成,很多人吃的满嘴流油,恢复郡县就会大受影响。”
沈一贯眼睛一瞪,“那又如何这种事情是你能操心的老夫都有心无力!动了他们的好处,他们会善罢甘休”
“雅虎啊,什么是做官做官就是管你能管的,管你该管的。官场容不得一腔热血的多管闲事。你记着,任何时候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何时能做到本分无为四字,也就得其精髓了。”
朱寅道:“先生训诫的是,学生记住了。多一事不如省一事。如今先生为朝鲜之事日夜操劳,还请善自珍重。”
沈一贯道:“朝鲜之事么...朝廷已按照大司马的意思,派出沈唯敬和倭寇谈判,希望倭寇退兵。”
朱寅冷笑道:“倭寇是不会退兵的,丰臣秀吉本来就是为了侵略大明,朝鲜只是个跳板罢了。”
沈一贯点点头:“朝廷已经知道倭寇是为了侵占大明,当然要做两手准备,一方面在辽东集结大军,一方面继续和倭寇谈判,能拖延就拖延,缓兵之计才是眼下最紧要的。”
“先期入朝者,已经兵败回国。据祖承训说,侵朝倭寇不下十万。朝廷若不派遣数万精兵,保住朝鲜千难万难。”
沈一贯说到这里,不禁眉头紧皱。眼下抗倭卫朝是朝廷头等大事,千头万绪。可最难的还是无法统一意见。
朝鲜若是保不住,那就不仅是天朝上国丢脸面的事情了。倭寇占了朝鲜,就如蒙古一般,成为大明心腹大患。
想不打都不成啊。
朱寅摇头道:“先生,所谓寇可往我亦可往。为何朝廷想的是保住朝鲜,而不是反攻倭国,灭其社稷”
“反攻倭国,灭其社稷”沈一贯笑了,“雅虎啊,你这个念头不说是穷兵黩武,也是异想天开。那倭寇远隔重洋,孤悬海外,如何征讨”
“蒙元当年两次跨海征倭,结果如何要想灭其社稷,最少也要出动十万大军,先别说要耗费多少钱粮,就说这么多运载兵马粮草的船只,朝廷也没有啊。”
朱寅呵呵一笑,“先生所言极是。可是传闻朝鲜已经有十几万倭寇。倭寇和朝鲜也是远隔重洋,他们为何能将十几万大军送到朝鲜”
“他们来得,大明却是去不得难道小小倭国,比我大明的船舶钱粮更多么唉,孩儿实在不解啊。”
沈一贯神色一怔,随即就沉默了。
雅虎说的对啊。
朝廷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反攻日本灭其社稷。从两月前朝鲜求援到如今派员谈判,朝廷考虑的始终是如何保住朝鲜。
跨海远征根本不敢想,遑论敢做了。
在朝廷看来,出动十几万大军跨海反攻日国,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就算能做到,也没必要。
可是倭寇为何能做到,也敢做想到这里,沈一贯也很不好受。
但是他终于明白了朱寅的企图。
“稚虎,你不会想主持朝鲜军务吧你可刚从西北回来。你是个文臣,为何对军功如
封当然好,不封拉倒。
朱寅从袖子中取出一卷文书,上面是一个个名字,都是这次随他出征西北的将领。
作为主帅,朱寅当然要表奏他们的功劳。这个名单,先给沈一贯过目,让沈一贯有数。
沈一贯接过来一看,皱眉道:“怎么这么多这有四五百人吧,你都要保举朝廷又不扩军,哪里有那么多军职安置。”
朱寅笑道:“这些都是西北立了功的,很多人都是朝廷必要授官的。比如这个赵率教,本就是武举出身,这次只率一哨兵就杀敌过百,怎么也要授个守备官吧”
“军职实缺不够,那就先记名。总不能寒了将士的心。听说祖承训已经在朝鲜大败,仅以身免。要保住朝鲜,朝廷势必会再发大军。再要用兵,还不是要靠他们”
沈一贯沉吟一会儿,“最多只有三分之一实授,其他都只能记名。你很快就是兵部侍郎,自己到时拟个条陈,大司马石星准了,再向内阁上牒文。大差不差,朝廷都能允你保举。”
朱寅笑道:“那就劳烦先生了。”
武将选拔任免,虽然本就是兵部负责,可还是要内阁和皇帝通过。
沈一贯忽然问道:“你写给老夫的信中,提到了庆王世子朱帅锌之事。此人若是在西域成了气候,又侵犯河西,那朝廷一定有人弹劾你除恶未尽。”
“孩儿知道。”朱寅皱眉,“可朱帅锌早就想逃走;准备的很足,孩儿还没到凉州他就抢先跑路了,想追都难。”
“再说没有圣旨,孩儿也不敢率军杀入西域。”
沈一贯道:“那就但愿朱帅锌被西域的胡人杀掉,不要折腾起风浪。否则西北之事还没完。”
朱寅叹息一声,“先生,这次朝廷否了郡县甘肃、收复西海之议,将士们都想不通,大家都有怨言。”
沈一贯摇头道:“最有怨言的是你吧你收复河套,朝中就有人反对,要不是你的金银缴获及时送到宫里,皇上也未必能允了你。你已经收了河套,蒙古诸部震动,若是再收西海,鞑虏就会联合起来和朝廷为难。
“至于甘肃恢复郡县,说起来简单,办起来何其难!偌大的甘肃镇,两百多万人口,本都是卫所管理,又是边地,突然改成郡县,那些世袭军官怎么安排你朱雅虎来养么他们没了权势,也就只能造反了。”
朱寅笑道:“怕是还有每年过手的大量军饷、钱粮、商贸抽成,很多人吃的满嘴流油,恢复郡县就会大受影响。”
沈一贯眼睛一瞪,“那又如何这种事情是你能操心的老夫都有心无力!动了他们的好处,他们会善罢甘休”
“雅虎啊,什么是做官做官就是管你能管的,管你该管的。官场容不得一腔热血的多管闲事。你记着,任何时候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何时能做到本分无为四字,也就得其精髓了。”
朱寅道:“先生训诫的是,学生记住了。多一事不如省一事。如今先生为朝鲜之事日夜操劳,还请善自珍重。”
沈一贯道:“朝鲜之事么...朝廷已按照大司马的意思,派出沈唯敬和倭寇谈判,希望倭寇退兵。”
朱寅冷笑道:“倭寇是不会退兵的,丰臣秀吉本来就是为了侵略大明,朝鲜只是个跳板罢了。”
沈一贯点点头:“朝廷已经知道倭寇是为了侵占大明,当然要做两手准备,一方面在辽东集结大军,一方面继续和倭寇谈判,能拖延就拖延,缓兵之计才是眼下最紧要的。”
“先期入朝者,已经兵败回国。据祖承训说,侵朝倭寇不下十万。朝廷若不派遣数万精兵,保住朝鲜千难万难。”
沈一贯说到这里,不禁眉头紧皱。眼下抗倭卫朝是朝廷头等大事,千头万绪。可最难的还是无法统一意见。
朝鲜若是保不住,那就不仅是天朝上国丢脸面的事情了。倭寇占了朝鲜,就如蒙古一般,成为大明心腹大患。
想不打都不成啊。
朱寅摇头道:“先生,所谓寇可往我亦可往。为何朝廷想的是保住朝鲜,而不是反攻倭国,灭其社稷”
“反攻倭国,灭其社稷”沈一贯笑了,“雅虎啊,你这个念头不说是穷兵黩武,也是异想天开。那倭寇远隔重洋,孤悬海外,如何征讨”
“蒙元当年两次跨海征倭,结果如何要想灭其社稷,最少也要出动十万大军,先别说要耗费多少钱粮,就说这么多运载兵马粮草的船只,朝廷也没有啊。”
朱寅呵呵一笑,“先生所言极是。可是传闻朝鲜已经有十几万倭寇。倭寇和朝鲜也是远隔重洋,他们为何能将十几万大军送到朝鲜”
“他们来得,大明却是去不得难道小小倭国,比我大明的船舶钱粮更多么唉,孩儿实在不解啊。”
沈一贯神色一怔,随即就沉默了。
雅虎说的对啊。
朝廷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反攻日本灭其社稷。从两月前朝鲜求援到如今派员谈判,朝廷考虑的始终是如何保住朝鲜。
跨海远征根本不敢想,遑论敢做了。
在朝廷看来,出动十几万大军跨海反攻日国,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就算能做到,也没必要。
可是倭寇为何能做到,也敢做想到这里,沈一贯也很不好受。
但是他终于明白了朱寅的企图。
“稚虎,你不会想主持朝鲜军务吧你可刚从西北回来。你是个文臣,为何对军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