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蒙古人的第一波箭雨袭来时,戚继光的令旗也同时挥起。
“举盾!”
传令兵嘶吼的瞬间,数千柄丈余长的竹制盾牌齐齐竖起,箭矢钉入竹片的“铎铎”声如同骤雨击打芭蕉。
透过竹隙,明军士卒看见鞑子骑兵如狼群般在五六十步外游弋,控马的本事犹如鬼魅他们贴着马背冲刺,骑手却能反身拉满角弓。
“呜呜呜一”对岸蒙古人的牛角号撕裂长空。两翼袭来的轻骑如离弦之箭掠过,对明军射出一支支淬毒的箭镞。
这是两千有甲的鞑子精骑,可不是普通的牧民。他们的衣甲不但很统一,战术也很统一。都是先借助马速放箭,射箭之后再调整方向,和明军保持五六十步的距离侧面驰骋。
动作十分娴熟不说,和战马的配合也很完美。
“嗖嗖嗖”
鞑子的箭雨射着落下,明军中的盾牌立刻举起。与此同时士卒们都低下头,防住没有面具遮掩的脸。
但是,明军士卒的甲胄并非全防护,甲片也不像军官那样精良,盾牌的数量当然也有限,所以很快就有人开始受伤。
“啊”
“哎唷一”
惨叫和痛呼声中,上百个明军士卒被射伤,还有十几个面门中箭,当场饮恨。
蒙古军不像汉军,其实没有严格的步弓、骑弓之分。
蒙古弓都是反曲复合弓,特点是短小轻便而拉力又强,弓力最少一石,力量并不比明军步弓差,五十步仍然能杀伤普通甲兵。
他们在马上常用的三两箭,居然只算轻箭!加上战马速度和高度的加持,杀伤力一点也不比明军的步兵弓箭手差。
对于蒙古骑兵而言,站在地上射箭和骑在马上射箭区别并不是很大。他们在马背上长大,从小训练箭术也很少静态训练,几乎都是在马上移动训练。
很多人觉得蒙古骑弓短小,就认为弓力轻,是个很大的误解。
否则,精通骑射这个说法又是怎么来的东西两翼蒙古骑兵的队形很稀疏,相距足有丈余,这也是蒙古骑兵的固有战术。
他们在马上骑射,羽箭能准确的射向敌阵,可明军要反击却不容易。
因为他们的阵型很散,不像明军必须保持比较紧密的队形。
“铎铎!”几支生着诡异锈迹的羽箭,插在距离朱寅不远处的大盾上,箭尾颤抖不已。
显然,这是敌军中的射雕手射出的箭。
蒙古弓按照弓力分为几个等级,力量最强的超过两百斤,能用这种弓的叫射雕手,一箭能射三百步,百步都能破甲。
但是这种射雕手,蒙古精兵中也是百里挑一的存在。对方两千铁骑,射雕手最多二十个左右。
蒙古军喜欢用射雕手射杀敌军将领。
“保护相公!”数百甲兵护卫齐声呐喊,谨防朱寅被羽箭射到。
蒙古人的箭,最喜欢淬毒。
“吾何惧之!”朱寅拍着骆驼的驼峰,“鞑子虽然善射,终究是插标卖首之徒。”
丁红缨赶紧道:“虎叔还是回中军高车,那里最安全。”
毛文龙和曹文诏也请朱寅回中军高车。朱寅也不坚持,随即下了骆驼,带着黑虎回到高车。
他虽然身上有宝贝小姨子的药,可要是被蒙古人用粪便、腐尸和毒草液泡过的箭头伤到,那也很麻烦。
“嗖嗖嗖一”明军大阵中的数千步兵弓箭手也同时射出大片箭雨,可是射死射伤的蒙古骑兵只有三四十个,因为蒙古骑兵骑在马上奔驰,队形又很散,实在很难射中。
但也不得不承认,明军的箭术普遍比不上蒙古军。蒙古孩子几岁就学射箭,射箭是从小培养的生存技能,汉人怎么比明军中的弓箭手,训练几年就算精锐射手了。
初次接战是明军吃了个小亏。明军伤亡上百,鞑子伤亡只有三四十人,伤亡比超过二比一,接近三比一了。
很快,两千蒙古骑兵又呼啸着拉开距离,在明军大阵之后一里地距离重新整队,好整以暇的歇息。
甚至很多骑兵跳下马背,在树荫下纳凉,一副有恃无恐的样子,毫不畏惧明军骑兵大队来反击。
双方第一次接战就这么结束了。
虽然明军有一万五千骑兵,可无论是戚继光、朱寅,还是李如松,都没有下令骑兵追击的意思。
不用白费力气,因为肯定追不上。
假若明军骑兵能追得上蒙古骑兵,蒙古也不能威胁大明两百多年了。
蒙古人三岁骑羊,五岁骑马。不但骑术天下无双,对马性的了解也绝非汉人可比,是天生的骑兵。同样是骑马,可明军骑兵的速度和耐力始终不如蒙古骑兵。
这也是为何明军面对蒙古骑兵总是被动防守的最大原因。
“哦嚯嚯”蒙古骑兵眼见明军骑兵停在原地没有追击,都爆发出嘲讽的大笑,耀武扬威的表演着令人炫目的精湛马术。
这一套战术看似简单,却是蒙古骑兵骚扰敌军、疲惫敌军的高明战术,豺群一般非常难缠。
他们仗着来去如风的速度优势,用少量兵力不断侵扰速度不如自己的敌军,持续几天甚至十几天,始终让敌军保持高度紧张。等到将敌军的士气和斗志折磨的差不多了,再一举破阵。
这一套他们用了几百年,屡试不爽,至今没有有效的法子可以破解。
对岸的真相、阿云等蒙古贵族,顿时露出“不过如此”的表情,不禁放心不少。
朱寅和
“举盾!”
传令兵嘶吼的瞬间,数千柄丈余长的竹制盾牌齐齐竖起,箭矢钉入竹片的“铎铎”声如同骤雨击打芭蕉。
透过竹隙,明军士卒看见鞑子骑兵如狼群般在五六十步外游弋,控马的本事犹如鬼魅他们贴着马背冲刺,骑手却能反身拉满角弓。
“呜呜呜一”对岸蒙古人的牛角号撕裂长空。两翼袭来的轻骑如离弦之箭掠过,对明军射出一支支淬毒的箭镞。
这是两千有甲的鞑子精骑,可不是普通的牧民。他们的衣甲不但很统一,战术也很统一。都是先借助马速放箭,射箭之后再调整方向,和明军保持五六十步的距离侧面驰骋。
动作十分娴熟不说,和战马的配合也很完美。
“嗖嗖嗖”
鞑子的箭雨射着落下,明军中的盾牌立刻举起。与此同时士卒们都低下头,防住没有面具遮掩的脸。
但是,明军士卒的甲胄并非全防护,甲片也不像军官那样精良,盾牌的数量当然也有限,所以很快就有人开始受伤。
“啊”
“哎唷一”
惨叫和痛呼声中,上百个明军士卒被射伤,还有十几个面门中箭,当场饮恨。
蒙古军不像汉军,其实没有严格的步弓、骑弓之分。
蒙古弓都是反曲复合弓,特点是短小轻便而拉力又强,弓力最少一石,力量并不比明军步弓差,五十步仍然能杀伤普通甲兵。
他们在马上常用的三两箭,居然只算轻箭!加上战马速度和高度的加持,杀伤力一点也不比明军的步兵弓箭手差。
对于蒙古骑兵而言,站在地上射箭和骑在马上射箭区别并不是很大。他们在马背上长大,从小训练箭术也很少静态训练,几乎都是在马上移动训练。
很多人觉得蒙古骑弓短小,就认为弓力轻,是个很大的误解。
否则,精通骑射这个说法又是怎么来的东西两翼蒙古骑兵的队形很稀疏,相距足有丈余,这也是蒙古骑兵的固有战术。
他们在马上骑射,羽箭能准确的射向敌阵,可明军要反击却不容易。
因为他们的阵型很散,不像明军必须保持比较紧密的队形。
“铎铎!”几支生着诡异锈迹的羽箭,插在距离朱寅不远处的大盾上,箭尾颤抖不已。
显然,这是敌军中的射雕手射出的箭。
蒙古弓按照弓力分为几个等级,力量最强的超过两百斤,能用这种弓的叫射雕手,一箭能射三百步,百步都能破甲。
但是这种射雕手,蒙古精兵中也是百里挑一的存在。对方两千铁骑,射雕手最多二十个左右。
蒙古军喜欢用射雕手射杀敌军将领。
“保护相公!”数百甲兵护卫齐声呐喊,谨防朱寅被羽箭射到。
蒙古人的箭,最喜欢淬毒。
“吾何惧之!”朱寅拍着骆驼的驼峰,“鞑子虽然善射,终究是插标卖首之徒。”
丁红缨赶紧道:“虎叔还是回中军高车,那里最安全。”
毛文龙和曹文诏也请朱寅回中军高车。朱寅也不坚持,随即下了骆驼,带着黑虎回到高车。
他虽然身上有宝贝小姨子的药,可要是被蒙古人用粪便、腐尸和毒草液泡过的箭头伤到,那也很麻烦。
“嗖嗖嗖一”明军大阵中的数千步兵弓箭手也同时射出大片箭雨,可是射死射伤的蒙古骑兵只有三四十个,因为蒙古骑兵骑在马上奔驰,队形又很散,实在很难射中。
但也不得不承认,明军的箭术普遍比不上蒙古军。蒙古孩子几岁就学射箭,射箭是从小培养的生存技能,汉人怎么比明军中的弓箭手,训练几年就算精锐射手了。
初次接战是明军吃了个小亏。明军伤亡上百,鞑子伤亡只有三四十人,伤亡比超过二比一,接近三比一了。
很快,两千蒙古骑兵又呼啸着拉开距离,在明军大阵之后一里地距离重新整队,好整以暇的歇息。
甚至很多骑兵跳下马背,在树荫下纳凉,一副有恃无恐的样子,毫不畏惧明军骑兵大队来反击。
双方第一次接战就这么结束了。
虽然明军有一万五千骑兵,可无论是戚继光、朱寅,还是李如松,都没有下令骑兵追击的意思。
不用白费力气,因为肯定追不上。
假若明军骑兵能追得上蒙古骑兵,蒙古也不能威胁大明两百多年了。
蒙古人三岁骑羊,五岁骑马。不但骑术天下无双,对马性的了解也绝非汉人可比,是天生的骑兵。同样是骑马,可明军骑兵的速度和耐力始终不如蒙古骑兵。
这也是为何明军面对蒙古骑兵总是被动防守的最大原因。
“哦嚯嚯”蒙古骑兵眼见明军骑兵停在原地没有追击,都爆发出嘲讽的大笑,耀武扬威的表演着令人炫目的精湛马术。
这一套战术看似简单,却是蒙古骑兵骚扰敌军、疲惫敌军的高明战术,豺群一般非常难缠。
他们仗着来去如风的速度优势,用少量兵力不断侵扰速度不如自己的敌军,持续几天甚至十几天,始终让敌军保持高度紧张。等到将敌军的士气和斗志折磨的差不多了,再一举破阵。
这一套他们用了几百年,屡试不爽,至今没有有效的法子可以破解。
对岸的真相、阿云等蒙古贵族,顿时露出“不过如此”的表情,不禁放心不少。
朱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