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嫡明 > 第二百四十章 吾已预判,贼军之所预判也。

第二百四十章 吾已预判,贼军之所预判也。(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朱寅出征三个月,终于盼来了和贼军的最后决战。  

之前,因为真相的大军已经占领了肃州和甘州,朱寅无法再沿弱水进入河西,只能沿着长城南下,从松山草原进入兰州,多走了好几天。  

此时,他麾下有七万大军,全部是边军精锐。  

毫不夸张的说,九边精锐三分之一,都在他的兰州幕府!  

而封在兰州的肃王一大家子,早在半个月前就被小松山蒙古酋长巴海擒到凉州,献给了所谓的天命帝。  

兰州存储的粮秣,肃王府的金银,全部被巴海抢劫一空。就是城中的百姓,也被鞑子携裹着离开。  

宁采薇在兰州城中的商铺商楼,都被抢劫一空。  

整个兰州成为空城。  

然而,这已经是整个河西地区,明军能掌控的唯一重镇了。巴海之所以放弃兰州,也只是因为蒙古军队不善于守城。  

此时的兰州,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巨大的军城,驻扎了七万明军、两万民、五万马骡,每日光是粮秣消耗,最少就需要一万两银子。  

加上路上运输粮草的损耗,光是后勤就压得负责输送粮草的陕西巡抚喘不过气。  

整个富饶的关中都在为朱寅的大军提供粮草。也幸亏有关中,否则朱寅的粮草都无法保障。  

西北蒙古和贼军占领河西,明廷并未因此惩处朱寅。  

一来朝中有人为朱寅说话。二来谁都知道,河西失陷也不是朱寅的责任。  

自从得知西海蒙古、大小松山蒙古、和硕特蒙古支持拜和庆王,明廷就很清楚,河西必不可保。  

因为西海蒙古和大小松山蒙古,距离河西都很近。河西地区的明军兵力本就稀薄,甘肃镇精兵又被甘肃巡抚叶梦熊带到了宁夏灵州,来不及回防,怎么能保住河西如今朱寅能及时赶到兰州和贼军对峙,挡住贼军东出陇西的步伐,朝廷已经挑不出错。  

无论是贼军还是明廷,都十分清楚河西决战的重要。  

明军如果胜利,草台班子般的伪朝伪帝立刻就会土崩瓦解。朝廷重新控制河西,而西海蒙古和大小松山蒙古,就再也无力威胁西北。  

明军如果失败,西北精锐丧失,那么不但河西不保,贼军还能进入陇西,甚至攻占关中!  

于是明廷做了四手准备。  

一是加强西北的粮草军需运转,严令朱寅趁着伪帝伪朝立足不稳,寻机进剿,限期殄灭贼军,三月内收复河西。  

二是下令各地官员,严厉看守各藩亲王。皇帝下旨,凡宗室奉国将军、辅国将军不得出城。镇国将军以上暂时不得出家门,不得见外客。  

三是派员去青城面见三娘子,同时派员出使左翼蒙古察哈尔、科尔沁、喀尔喀部,安抚笼络他们,不要他们支持西海蒙古。  

四是户部准备两京太仓银、常盈银四百万两,拟抽调京师、西安、太原、宣府、大同、蓟州、通州、辽东、洛阳、开封、济南、荆州、西宁、凤翔、汉中、凤阳、滁州、徐州十八地精兵共十二万,作为朱寅兵败后的第二批平叛主力。  

另外,准备调遣吐蕃明正、德格、理塘和巴塘四大土司为主的藏兵一万,云南、广西、湖广诸土司兵三万,辽东女真诸部两万,共六万人,作为第三批后备兵马。  

这些兵马,是明朝在有效防备蒙古南下的情况下,几乎还能抽调的所有精锐了。  

明廷最坏的打算是,能同时应付北边和西边的战事,能同时在两个方向打大仗!  

面对伪帝朝,皇帝和朝廷的态度极其严厉坚决,就是不惜一切代价镇压!  

六月初十,朱寅和戚继光率领七万步骑,离开兰州缓缓北上。  

同时下令粮粮草源源不断的存储到金城关。  

兰州是黄河重镇,是陇西和河西的通道,西边是河西,东边是陇东,战略位置重要。可兰州利于防守,不利于进击。  

朱寅要尽快击败贼军,当然不能坐在兰州等贼军来攻,必须主动北上!  

因为每拖延一日,就有更多的河西汉人被蛊惑,加入伪帝的阵营,伪帝的实力就增强一分。  

时间对贼军有利!  

明军却是必须速战速决,一来节省粮饷开支,二来也不能让贼军吸纳更多的河西汉人。  

可既然要主动北上进攻凉州,粮草运输就要跟进,就需要一个最合适的地方储备粮草。  

金城关是兰州城之北的关津要地,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城关,一边是庄浪河,一边是黄河,一边是长城。张骞通西域、唐三藏西行,都是经过金城关西去。  

关中和河东的粮草,通过黄河运到兰州,再运到金城关。金城关可以通过庄浪河和长城,运输到北上的明军手中。  

对于如今的河西局势而已,没有一个地方比金城关,更适合作为明军粮草重地。  

明军以金城关储备粮草的事情,根本瞒不过贼军。  

当然,朱寅也没打算瞒着贼军。  

到了六月十二,朱寅率明军来到距离凉州百余里的红山峡之西、庄浪河谷之东,然后驻在峡口。  

庄浪河谷、红山峡,与凉州瑞安堡、金城关形成河西之南天然的战略支点,明军从此进攻凉州,最能得地理之助。  

朱寅和戚继光驻军此地,其实还有另外一层考虑。  

六月流火,天气极其炎热。  

红山峡谷的明军大营,却能借助河谷和峡谷的凉风,减轻西北烈日的炙烤。  

数以万计的战马、骡马、骆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