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嫡明 > 第一百九十九章 被抬着出考场的人

第一百九十九章 被抬着出考场的人(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言说他可能被抬着出考场,甚至死在里面。  

这种状态还能考中太难。  

于是开设赌盘以来,赌朱寅输的赌客一天比一天多。绝大多数人都不相信,大明真会出现十二岁的进士祥瑞。  

就是大名鼎鼎的杨文忠公,也只是十二岁的举人啊。  

等到开考第五天,赔率达到了惊人的十比一!  

这么悬殊的赔率,已经没人愿意下注了。  

可是今日已经是开考最后一天,居然有南方赌客,下注三百两黄金,赌朱寅登第!  

三百两黄金,折银两千多两,是万福赌坊能下的最大赌注。这注一下,赌朱寅考中的赔率都跌到了九倍。  

万福赌坊富丽堂皇的锦绣堂内,此时旺旺烧着五座兽炉,燃着宫里才用的红萝炭,暖如阳春。  

堂中丽影迤逦,笑声如铃,香风如醉,靡靡之音不绝于耳。锦屏珠帘之中,赫然坐着十几个身穿华服的男子。  

他们或少或老,或胖或瘦,但无一例外都是一副富贵气派,显然都是来头不小。  

他们刚打了半天马吊、骨牌。  

就是陪酒的粉头们,也都是相貌出色,气质出众,不是寻常的庸脂俗粉。  

锦绣堂是万福赌坊之内最奢华的画堂之一,只接待非富即贵的人物,一般人根本进不来。  

“还有人下重注,赌朱寅考中”座中一个相貌英俊的青年冷笑,“真是嫌钱多啊。”  

此人正是人称二爷的郑国瑞,郑国泰之弟,郑国望之兄。  

郑国瑞今年刚满二十岁,却已经是锦衣卫的指挥佥事,正四品的武官。除此之外,他还是上林苑右监正,兼管南海子,是个肥的流油的差事。  

如今的锦衣卫高官,都是这些权贵子弟充任。  

一个面白无须的中年太监笑道:“爷爷在宫中和我等赌钱,有时也对赌,却从不押输面大的注。”  

这个太监正是司礼监随堂太监,殷元禄。  

郑国瑞和殷元禄,也是万福赌坊的常客了。  

万福赌坊的大掌柜赔笑道:“二爷和殷老爷说的是,这么大的赔率,总有心存侥幸的赌客。可是出手就是三百两黄金,也算豪迈。”  

赌坊大掌柜姓刘,乃是京城红莲会的大龙头,外城的打行、丐首、镖客等,都唯他马首是瞻。  

刘大龙头有很多保护伞,在座的大多是了。  

这里面有郑氏国舅、宫中锦、王孙公子、军中大将、部院大臣、山西巨贾。  

一个勋贵模样的中年男子喝了粉头喂的酒,搂住粉头说道:  

“今天就结束考试了,朱寅考得如何,看他怎么出来就知道。若他真是抬着出来,结果不问可知。若是好端端的出来,那就是一大变数。”  

“倘若真是中了,朝堂上出现十二岁的进士,皇上怕也尴尬。到时,那些腐儒一定会一起上书,皇上让常洛读书。”  

“唉,京中勋贵、京营将领、厂卫、二十四衙门多是我们同道,也算都是贵妃的忠臣,可咱们这么多人,还有陛下支持,却硬是压不住那些固执的腐儒,奈何,奈何。’  

此人是成国公朱应祯,虽然贵为国公,官居一品,却是郑贵妃一觉,押宝朱常洵。  

作为顶级勋贵,他本来可以很超脱,不需要站队。可为了掌握更多的实权,他还是上了郑家的船,一心帮朱常洵争夺太子位。  

一个文官模样的儒雅男子说道:“郑国舅,成国公,听说朱寅是沈少宰弟子,为何之前不劝劝沈少幸,让朱寅晚几年考试”  

此人是太常寺卿丁羡臣,是极少数拥护郑贵妃的文臣之一。  

殷元禄摇头道:“卿(太仆寺卿)不知,我之前已经见过一贯,可是他说,早就劝解过朱寅。”  

郑国瑞摇头道:“劝不劝又如何朱寅这次考不中。有人把他中,我就再下一注,押他不中。”  

成国公朱应祯笑道:“我也下一注。”  

众人纷纷押注,一下子将赔率抬高到十二比一!  

他们当然不是为了钱,而是表明一个态度。  

刘大掌柜有心讨好,斟酌着说道:“各位老爷,就算那朱寅能考中,小人也有法子除了他。北京城中每年死那么多人,有几个查的出来”  

“老刘你糊涂!”郑国瑞剑眉一皱,“他可是举人!要是被人杀了,朝廷岂能不严查沈一贯和南直举子们岂能罢休到时我家都要背黑锅!这不明摆着是咱们下的手!”  

丁羡臣也是脸色一沉,“此事万万不可!杀了一个解元,谁也保不住你!”  

刘大掌柜嘿嘿一笑,连说自己糊涂。  

其实他混迹黑道白道多年,岂能如此愚蠢他也犯不着冒险去杀朱寅。  

他只是表个态,说句空话,显示对郑氏的忠心。  

众人虽然谈论朱寅,可其实今日聚会不是为了朱寅。而是一起接待来自濠镜的耶稣会传教士。  

牵线的中人说,那传教士希望朝廷不再查办耶稣会,并且允许在北京、南京修建教堂,自由传教。  

对方带了很多贵重礼物,作为谢礼。  

只要能说服皇帝,后面还有更多的厚礼,并且承诺耶稣会每年都会献上一份厚礼,同时豁免他们去濠镜走私的海贸税收。  

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通过边关将领,联络到蒙古人的部落首领。  

众人立刻心动了。于是一起聚集在此,等候那传教士前来,达成交易。  

就在此处,他们还接见过蒙古、女真、乌斯藏等地方的使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