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嫡明 > 第一百七十七章 骗婚之计

第一百七十七章 骗婚之计(2/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孙,都是勋贵家的爵主,足有七八个。  

好嘛,驻守南京的勋贵爵主,大多被徐小白带来了。  

没办法,魏国公是大明勋贵之首。小魏国公徐小白也就是未来的勋贵之首,南京勋贵小爵主们,大多都要卖他一个面子。  

再说了,他们也巴不得来结交朱寅这个神童解元。  

这些人中,朱寅最熟悉的就是降清的赵之龙、汤国祚。  

此时的赵之龙只有十三四岁,汤国祚的年纪也差不多,比朱寅大不了多少。  

还有几个爵主年纪比较大,但他们的儿子就是降清的人了。  

这么多金尊玉贵的爵主到来,所有人都站起来致意。朱寅拱手笑道:  

“诸位爵主大驾光临,蓬荜生辉,未及远迎啊。在下准备不周,还请宽则个。请!”  

众爵主也一起行礼,口称“贺喜”。  

徐小白笑容可掬的说道:“小老虎兄弟,哥哥又来了。没想到啊,这才几天你就中了解元,名动江东啊。听到你夺魁,我高兴的放生了十头鹿,庆祝你参加鹿鸣宴呢。”  

说完上前熟络的拉着朱寅的手,显示他和解元公的交情。  

他对朱寅简直佩服的无以复加了。  

朱寅笑道:“阿弥陀佛!如此说来,那十头鹿还是沾了我的光啊,那我鹿鸣宴可要多喝几杯,若是明年不中进士,就是它们对不起我。”  

众人闻言,都是很知趣的打着哈哈。  

一群很面生的爵主,也都递上一张张礼单。然后被引到上座。  

顾红袖收到礼单,看了一眼就吓了一跳。小魏国公一出手就是一万两银子!  

其他的七位爵主,无论是侯爵府的还是伯爵府的,都是商量好的数目,全部是白银一千两!  

这八位爵主,送了一万七千两的贺礼!  

宁采薇看到徐小白一人就送了一万两,却是心中有数。  

她也不奇怪。  

徐小白之前在鸿运大赌坊下注了一千两。九倍获利,他赚了九千两。  

所以今天会送一万两的贺礼。  

讲究人儿啊。  

其他七人每人一千两,也算大手笔了。今天光是收贺礼,就已经三万两了啊。  

加上赌坊的盈利两万七千两,真是赚麻了...  

就在众人想着还有什么贵客时,又见有人进来禀报道:  

“琉球国王子尚宁殿下来贺!”  

琉球王子到了!  

众人回头一看,只见一个身穿素缎绣花曳撒、头戴儒巾的青年,不疾不徐的转过仪门。  

这青年气度贵重,蕴藉儒雅,又带着一种说不出来的谦逊平和之感。  

众人发现,这琉球王子长相和中原人一样,服饰也一般无二。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大明士子。  

尚宁拱手作揖,朗声说道:“小国学生尚宁,恭贺雅虎兄得中解元,明春联登皇榜!”  

朱寅上前迎接,笑盈盈的说道:“王子殿下大驾光临,在下何幸如之!同在本乡,早该去拜见,只是功业繁忙,一直不得相见。”  

原来尚宁买了王家的宅子,已经住了半年了,也算青桥里的“乡亲”。  

同时,尚宁也是国子监的学生。  

可是尚宁很是低调。他买了王家大宅,也只是住在里面研究经史子集,琴棋书画,很少和外界交往。  

虽然之前打过照面,可今日还是第一次上门。  

尚宁态度很是谦和,僧人一般在胸口合十一礼,“惭愧惭愧,在下早就想来叨扰,只是听闻雅虎兄一心读书备考,是以不敢造次,这才迁延至今。  

众人见他大小是个王子,也站起来见礼。  

尚宁的贺礼也是大手笔,直接是一尊金佛,最少一百两重。  

接着,张家和刘家也忸忸怩怩的派人来祝贺,都送了三百两银子。  

真是服软了。  

还有青云观的观主郭真行,东山寺的主持善灯禅师,也都飘然而来,各自献上贺礼。  

果然出家人也不能免俗啊。作为本地地主,他们当然不敢得罪朱解元。  

郭道长送的贺礼,是金箔做的太上感应篇一册,他说是其师陶仲文留给他的。  

宁采薇不关心这些。她在账房用戥子一称,金箔经书重八两,刚好半斤。嗯,这份礼物不轻了。  

善灯禅师的贺礼,是一串黄金佛珠,重约十两,也算大方了。  

到宴会开始,朱家的客人已有七百多人。  

但田家和庄家都没有派人来。  

这也不奇怪。田义和庄廷谏都是现任官员,不宜直接上门送贺礼。  

反而是朱寅应该主动上门拜访。  

酒宴终于开始了。所有客人都收到了一个精美的纸盒。  

上面赫然写着:月兔奶糖。  

等到他们品尝过之后,这才知道月兔奶糖有多么绝。  

难道这就是朱家糖厂的奶糖顿时,在场的很多商人,都是动了心思。  

宁采薇借助这个机会,搞了一场产品发布会,一下子将月兔奶糖的口碑打响了。  

宁采薇当仁不让的拿出当家娘子的风范,指挥酒宴应酬自如。看在客人们眼里,当真是落落大方,井井有条。  

很多人都不敢轻视她年幼。就是她一双大脚,也变得顺眼了起来。  

不少客人交口称赞(可能也是讨好朱寅),说宁采薇“神情散朗,魏晋风度,大家淑女”,和朱寅十分般配。  

一直热闹到日暮降临,客人们才一起散去。但有一人被留下了。  

熊廷弼。  

朱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