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里朱(2/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了肚子,总要靠岸吃菜喝酒...”
宁采薇不以为然的说道:“船上不是有干粮么熟食也有,买点船上吃就好了,为何还要上岸歇息一夜”
船老大赔笑道:“这船上吃干粮,哪有在岸上馆子里吃着香甜一天不吃香喝辣,身上就没力气啊。”
宁采薇不禁翻个白眼。
粤人还真是喜欢吃啊。
“好吧。”宁采薇也不想和船老大闹僵,毕竟是他的船,还要靠他送到广西柳州。
干脆,趁着这个机会看看广州,就当是商业考察。
“不过我有言在先。”宁采薇正色道,“岸上繁华如烟,靠岸后你可别花了眼睛,误了事情。”
船老大心道:这小姑娘真是人小鬼大,跟个大人似的,鬼精鬼灵。口中却道:
“小主家放心,既然收了银子,不敢怠慢。”
当下,江船慢慢靠在北岸码头,寻个地方抛锚,但见江岸密密麻麻的都是船,船上的船灯,璨如繁星。
上岸之后,宁采薇才感知到广府的那种潮热的气候。
哪怕是晚上,岸上也是游人如织。无论男女,大多穿丝罗纱和云缎。
女子衣服的款式,多是凤尾裙、月华裙。在宁采薇看来,和清朝时期的服饰截然不同。
和江南女子不同的是,岭南女子爱戴挂链,而且挂链上挂着掏耳勺、牙签、镊子、小餐刀、顶针、小剪刀等物,很有特点。
随身带着白银制作的牙签和小餐刀,可见是真爱吃。
可随身带着顶针和小剪刀,可见也是真勤快。
她们的发式爱用唐式,多有唐朝女子的双螺髻和堕马髻。
不管男女,脚下的鞋子也多用木屐,或许是因为广府潮热,不爱捂脚果然,明朝时期的广府,是穿木屐最普遍的地方,也是唐风遗留最浓郁的地方。
无论男女,都很爱簪花。很多人都是鲜花满头。甚至门前、马车上都插着花枝。
虽然簪花习俗在大明各地都存在,可是却没有比广府士民更喜欢簪花了。
宁采薇和丁红缨等人,看着簪花的人群,忽然感觉自己有点格格不入。
因为她们没有簪花,好像少了什么一般。
宁采薇等人在南关之外的城门边上找了一个客栈,住了进去,算是歇息一晚。
正统六年,朝廷因为广州混乱,下令整治。之后焕然一新。所以起码在城中,还算安全。
夜里就是蚊虫太多。幸亏有蚊帐,不然众人根本无法入睡。
宁采薇是关中秦人,很不习惯广府的湿热,总觉得身上黏黏糊糊的,一夜都没睡好。
都深秋了,广州人还喜欢在外面坐着喝凉茶,吃宵夜,谈天说地。
第二天早上。
刚到辰时,城门一开,就见很多人推着花车、挑着花担子,鱼贯入城。
他们是每天最早入城的花农、花贩,成百上千。
清晨的广州,立刻沉浸在花香之中,满城花香如醉。
原来,广府百姓极爱花卉,称花卉为素馨。以至于花卉是必需品,鲜花贸易非常繁荣,养活了很多花农。
在大明朝,如今的广府花农,可是天下闻名啊。
广州甚至有专门运载鲜花的渡口,也就是五羊门南岸的花渡口。
广州城外有很多花田,花农专门种植花卉。广州七个城门都是花市,每天售卖上千担鲜花,真可谓花城也。
宁采薇等人花了几钱银子,买了几支花,簪在头上,顿时芳香满身。
之前讨厌的蚊虫,也不敢轻易近身了。
“我明白了,原来是驱赶蚊虫!”宁采薇立刻想通,为何广府人习惯戴花。
不仅是爱美。
这里的蚊虫太多,戴花就能少很多侵扰。
宁采薇出了客栈,沿着玉带濠往北,就是大名鼎鼎的广州南关了。
南关是广州最繁华的地方。
南关中的高第街和濠畔界,又是南关最繁华的街市,所谓“东西连绵六七里,人烟辐辏,货贿山积,盖繁华之所都也。”
明朝黄佐说广州四关,乃是“东村、西俏、南富、北贫”。
东关人淳朴,西关人爱俏,南关人富裕,北关人穷。
宁采薇等人进了南关,但见玉带濠两岸,千庑万室,商铺密集,行人摩肩擦踵,一望无尽。
比起后世的商贸大街,有过之而无不及。
广州人待人和善,彬彬有礼。开店卖出去的货,几日后都可以来换。
她看到一条专门贩卖布匹的商街,里面是各种各样的布料,应有尽有。
广州细棉白布、斜纹棉布,顺德蕉布、葛布,东莞伫布、黄丝布,五丝、八丝、广缎...都是北方和洋夷喜欢的料子。
广州棉一点也不比松江棉差。绸缎,刺绣都畅销四海。
广州货布匹是大宗。除了布匹,还有麝香、珍珠、瓷器、牙雕、漆器等西方人眼中的奢侈品。
如今的奢侈品产地都在东方,和后世相反。
宁采薇是学过《商业史》的,她很清楚,大名鼎鼎的广东市舶司,就在附近。
但是明朝的市舶司主要管理朝贡贸易,不管正常商贸。如今的海贸征税权在地方官府,不在市舶司。
等到万历二十七年,万历和地方政府争夺税源,就将广州海贸的征税权,交给了太监管理的市舶司。
在宁采薇看来,更可笑的在于,明朝官方是不承认广东海贸的,法律上认为是走私。
宁采薇不以为然的说道:“船上不是有干粮么熟食也有,买点船上吃就好了,为何还要上岸歇息一夜”
船老大赔笑道:“这船上吃干粮,哪有在岸上馆子里吃着香甜一天不吃香喝辣,身上就没力气啊。”
宁采薇不禁翻个白眼。
粤人还真是喜欢吃啊。
“好吧。”宁采薇也不想和船老大闹僵,毕竟是他的船,还要靠他送到广西柳州。
干脆,趁着这个机会看看广州,就当是商业考察。
“不过我有言在先。”宁采薇正色道,“岸上繁华如烟,靠岸后你可别花了眼睛,误了事情。”
船老大心道:这小姑娘真是人小鬼大,跟个大人似的,鬼精鬼灵。口中却道:
“小主家放心,既然收了银子,不敢怠慢。”
当下,江船慢慢靠在北岸码头,寻个地方抛锚,但见江岸密密麻麻的都是船,船上的船灯,璨如繁星。
上岸之后,宁采薇才感知到广府的那种潮热的气候。
哪怕是晚上,岸上也是游人如织。无论男女,大多穿丝罗纱和云缎。
女子衣服的款式,多是凤尾裙、月华裙。在宁采薇看来,和清朝时期的服饰截然不同。
和江南女子不同的是,岭南女子爱戴挂链,而且挂链上挂着掏耳勺、牙签、镊子、小餐刀、顶针、小剪刀等物,很有特点。
随身带着白银制作的牙签和小餐刀,可见是真爱吃。
可随身带着顶针和小剪刀,可见也是真勤快。
她们的发式爱用唐式,多有唐朝女子的双螺髻和堕马髻。
不管男女,脚下的鞋子也多用木屐,或许是因为广府潮热,不爱捂脚果然,明朝时期的广府,是穿木屐最普遍的地方,也是唐风遗留最浓郁的地方。
无论男女,都很爱簪花。很多人都是鲜花满头。甚至门前、马车上都插着花枝。
虽然簪花习俗在大明各地都存在,可是却没有比广府士民更喜欢簪花了。
宁采薇和丁红缨等人,看着簪花的人群,忽然感觉自己有点格格不入。
因为她们没有簪花,好像少了什么一般。
宁采薇等人在南关之外的城门边上找了一个客栈,住了进去,算是歇息一晚。
正统六年,朝廷因为广州混乱,下令整治。之后焕然一新。所以起码在城中,还算安全。
夜里就是蚊虫太多。幸亏有蚊帐,不然众人根本无法入睡。
宁采薇是关中秦人,很不习惯广府的湿热,总觉得身上黏黏糊糊的,一夜都没睡好。
都深秋了,广州人还喜欢在外面坐着喝凉茶,吃宵夜,谈天说地。
第二天早上。
刚到辰时,城门一开,就见很多人推着花车、挑着花担子,鱼贯入城。
他们是每天最早入城的花农、花贩,成百上千。
清晨的广州,立刻沉浸在花香之中,满城花香如醉。
原来,广府百姓极爱花卉,称花卉为素馨。以至于花卉是必需品,鲜花贸易非常繁荣,养活了很多花农。
在大明朝,如今的广府花农,可是天下闻名啊。
广州甚至有专门运载鲜花的渡口,也就是五羊门南岸的花渡口。
广州城外有很多花田,花农专门种植花卉。广州七个城门都是花市,每天售卖上千担鲜花,真可谓花城也。
宁采薇等人花了几钱银子,买了几支花,簪在头上,顿时芳香满身。
之前讨厌的蚊虫,也不敢轻易近身了。
“我明白了,原来是驱赶蚊虫!”宁采薇立刻想通,为何广府人习惯戴花。
不仅是爱美。
这里的蚊虫太多,戴花就能少很多侵扰。
宁采薇出了客栈,沿着玉带濠往北,就是大名鼎鼎的广州南关了。
南关是广州最繁华的地方。
南关中的高第街和濠畔界,又是南关最繁华的街市,所谓“东西连绵六七里,人烟辐辏,货贿山积,盖繁华之所都也。”
明朝黄佐说广州四关,乃是“东村、西俏、南富、北贫”。
东关人淳朴,西关人爱俏,南关人富裕,北关人穷。
宁采薇等人进了南关,但见玉带濠两岸,千庑万室,商铺密集,行人摩肩擦踵,一望无尽。
比起后世的商贸大街,有过之而无不及。
广州人待人和善,彬彬有礼。开店卖出去的货,几日后都可以来换。
她看到一条专门贩卖布匹的商街,里面是各种各样的布料,应有尽有。
广州细棉白布、斜纹棉布,顺德蕉布、葛布,东莞伫布、黄丝布,五丝、八丝、广缎...都是北方和洋夷喜欢的料子。
广州棉一点也不比松江棉差。绸缎,刺绣都畅销四海。
广州货布匹是大宗。除了布匹,还有麝香、珍珠、瓷器、牙雕、漆器等西方人眼中的奢侈品。
如今的奢侈品产地都在东方,和后世相反。
宁采薇是学过《商业史》的,她很清楚,大名鼎鼎的广东市舶司,就在附近。
但是明朝的市舶司主要管理朝贡贸易,不管正常商贸。如今的海贸征税权在地方官府,不在市舶司。
等到万历二十七年,万历和地方政府争夺税源,就将广州海贸的征税权,交给了太监管理的市舶司。
在宁采薇看来,更可笑的在于,明朝官方是不承认广东海贸的,法律上认为是走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