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你敢吗?(1/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话刚落音,两个并蒂花般的小姑娘就从屏风后转出,言笑晏晏,清雅纯美,娇如花蕾,正是庄姝和唐蓉。
“奴家有礼。”两个小女子按照规矩行礼。
朱寅也小大人般叉手答礼,“小生有礼。”
两女再次回礼,侠拜。
一番仪式化的繁文缛节,让朱寅很有些不耐。
可时代风俗就是如此。
双方见礼之后,庄姝笑道:“爹,雅虎去南雍读书,明年秋闱,可能高中”
她虽是笑问,目光却很是期待。
唐蓉掩口道:“表妹,你怕是比小老虎自己更希望考中吧”
自从上次朱寅破获了耶稣会在夫子庙的大阴谋,两女对朱寅就更是津津乐道,钦佩不已。
庄廷谏知道女儿的心意。十岁的女孩儿,已经很懂事了。
他也乐见其成,四娘子心高气傲,冰雪聪明,难得对朱寅上心。
可他还是摇头,“那是乡试,哪有那么容易明年也就是熟悉一下,考中太难。下下次乡试还差不多。”
“下下次”庄姝神采飞扬,“那也就是四年后而已。雅虎也才十三岁。十三岁若能考中举人,也就是比杨廷和大一岁。”
天下皆知杨廷和十二岁中举,乃是国朝少有的神童,后来官至首辅,执掌朝政多年。
庄廷谏点头道:“以稚虎的聪慧,就算四年后不中,七年后也是必中的。便是七年后,他也才十六,仍是少年早达。”
两女闻言,目中都是异彩连连。
就算十六岁中举,那也很难得了。
朱寅听了却腹诽不已。
都不看好我明年就中我要是明年就中呢就算档案年纪被庄廷谏改大了一岁,明年要是中举,那也是十一岁的举人,比杨廷和还小一岁中举!
我明年要是真中了...……
朱寅想到这里,心中十分期待。
万历年间的会试题目,他都是记得的。有历史金手指作弊,考进士是笼中抓鸟,十拿九稳。
主要就是乡试这一关,需要靠硬本事。
他在后世南洋,很小就学习华夏经史子集,直到十八岁归籍华夏后进入特种安全学院。
这十几年时间,早就熟悉了儒家经典。
南洋很多心向母国的华人家庭,都把传承国学、保持风俗作为联系母国的纽带。某些南洋华人,实际上比后世丢掉传统的国人更加华夏。
朱寅恰恰就出身在这种“更加华夏”的华人家庭。
就是书法,他也很有火候了。
朱寅是有基础的。他的儒学水平绝不比一般秀才差。考虑到明朝秀才知识面很狭窄,只专注于四书五经,他在国学上肯定超越了一般的秀才。
儒家之外的经史子集他都看,各种古典杂书也看。明朝秀才有多少人会看很多只知考试的明朝秀才,甚至不看史书。
就是八股文他也看了不少。晚明到清朝的很多著名八股文,他都读过。
要是在国子监学习一年,钻研钻研八股文,考中举人的把握,最少有一半!
完全可以一拼。
要是考中了,他就是大明朝有史以来最年幼的举人。光是这个耀眼的光环,就能让他的仕途一片通畅,很多事情都会事半功倍。
出名要趁早!
朱寅忽然鬼使神差般的说道:“叔父,假如,孩儿说假如,要是明年乡试撞了大运,真的中了呢”
这个问题他以前问过一遍,今日有点不甘的再问一遍。
我就不信明年考不上!
嗯庄廷谏闻言不禁莞尔。
庄姝和唐蓉也都掩口轻笑。
“太难了。”庄廷谏摇头,“老夫之前说过,你不要抱这个希望。你虽算早慧神童,可毕竟连秀才都不是。”
“而考举人,却比考秀才艰难的多。如今在南直隶,上百个秀才,才能考中一个举人。差不多就是百中取一!”
“而且乡试还要复试。徐渭当年参加浙江乡试,初试第一,复试却没过,还是不中。可见其难啊。”
庄廷谏说到这里,不禁有点自得。
因为他自己,就是这百中取一的佼佼者。
不然为何说金举人银进士呢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举人比进士高贵,而是说考举人比考进士,更难!
进士差不多是十取一,举人差不多是百中取一。录取难度差别很大。
庄廷谏继续说道:“生员考乡试,还有一道难关,就是考试名额。”
“不是所有秀才,都有资格参加考试。就说江宁县,虽是京县,可考试名额也只有两百名。”
“江宁县百万人口,有秀才上千人,加上本县户籍的例监生,统共有一千二百多人。”
“一千二百多人,竞争两百个考试名额,你算算”
朱寅神色肃然的说道:“最多只有六分之一的秀才和例监,才能拿到参加乡试的名额。”
后世很多人以为,明朝只要考中秀才,就能参加乡试,显然是个天大的误解。
庄廷谏点头:“那么你是不是以为,能竞争到考试名额的六分之一,就是品行兼优的秀才或监生了”
朱寅眉头一皱,“还请叔父指点。”
庄廷谏道:“这两百个名额本就是僧多粥少,可其中最少还有五十个名额,是留给关系户的!”
“只有一百多个名额,是真正留给品学兼优的资深学生。这的确不公平,可事实就是如此。”
“以至于,很多成绩优异的秀才,明明火
“奴家有礼。”两个小女子按照规矩行礼。
朱寅也小大人般叉手答礼,“小生有礼。”
两女再次回礼,侠拜。
一番仪式化的繁文缛节,让朱寅很有些不耐。
可时代风俗就是如此。
双方见礼之后,庄姝笑道:“爹,雅虎去南雍读书,明年秋闱,可能高中”
她虽是笑问,目光却很是期待。
唐蓉掩口道:“表妹,你怕是比小老虎自己更希望考中吧”
自从上次朱寅破获了耶稣会在夫子庙的大阴谋,两女对朱寅就更是津津乐道,钦佩不已。
庄廷谏知道女儿的心意。十岁的女孩儿,已经很懂事了。
他也乐见其成,四娘子心高气傲,冰雪聪明,难得对朱寅上心。
可他还是摇头,“那是乡试,哪有那么容易明年也就是熟悉一下,考中太难。下下次乡试还差不多。”
“下下次”庄姝神采飞扬,“那也就是四年后而已。雅虎也才十三岁。十三岁若能考中举人,也就是比杨廷和大一岁。”
天下皆知杨廷和十二岁中举,乃是国朝少有的神童,后来官至首辅,执掌朝政多年。
庄廷谏点头道:“以稚虎的聪慧,就算四年后不中,七年后也是必中的。便是七年后,他也才十六,仍是少年早达。”
两女闻言,目中都是异彩连连。
就算十六岁中举,那也很难得了。
朱寅听了却腹诽不已。
都不看好我明年就中我要是明年就中呢就算档案年纪被庄廷谏改大了一岁,明年要是中举,那也是十一岁的举人,比杨廷和还小一岁中举!
我明年要是真中了...……
朱寅想到这里,心中十分期待。
万历年间的会试题目,他都是记得的。有历史金手指作弊,考进士是笼中抓鸟,十拿九稳。
主要就是乡试这一关,需要靠硬本事。
他在后世南洋,很小就学习华夏经史子集,直到十八岁归籍华夏后进入特种安全学院。
这十几年时间,早就熟悉了儒家经典。
南洋很多心向母国的华人家庭,都把传承国学、保持风俗作为联系母国的纽带。某些南洋华人,实际上比后世丢掉传统的国人更加华夏。
朱寅恰恰就出身在这种“更加华夏”的华人家庭。
就是书法,他也很有火候了。
朱寅是有基础的。他的儒学水平绝不比一般秀才差。考虑到明朝秀才知识面很狭窄,只专注于四书五经,他在国学上肯定超越了一般的秀才。
儒家之外的经史子集他都看,各种古典杂书也看。明朝秀才有多少人会看很多只知考试的明朝秀才,甚至不看史书。
就是八股文他也看了不少。晚明到清朝的很多著名八股文,他都读过。
要是在国子监学习一年,钻研钻研八股文,考中举人的把握,最少有一半!
完全可以一拼。
要是考中了,他就是大明朝有史以来最年幼的举人。光是这个耀眼的光环,就能让他的仕途一片通畅,很多事情都会事半功倍。
出名要趁早!
朱寅忽然鬼使神差般的说道:“叔父,假如,孩儿说假如,要是明年乡试撞了大运,真的中了呢”
这个问题他以前问过一遍,今日有点不甘的再问一遍。
我就不信明年考不上!
嗯庄廷谏闻言不禁莞尔。
庄姝和唐蓉也都掩口轻笑。
“太难了。”庄廷谏摇头,“老夫之前说过,你不要抱这个希望。你虽算早慧神童,可毕竟连秀才都不是。”
“而考举人,却比考秀才艰难的多。如今在南直隶,上百个秀才,才能考中一个举人。差不多就是百中取一!”
“而且乡试还要复试。徐渭当年参加浙江乡试,初试第一,复试却没过,还是不中。可见其难啊。”
庄廷谏说到这里,不禁有点自得。
因为他自己,就是这百中取一的佼佼者。
不然为何说金举人银进士呢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举人比进士高贵,而是说考举人比考进士,更难!
进士差不多是十取一,举人差不多是百中取一。录取难度差别很大。
庄廷谏继续说道:“生员考乡试,还有一道难关,就是考试名额。”
“不是所有秀才,都有资格参加考试。就说江宁县,虽是京县,可考试名额也只有两百名。”
“江宁县百万人口,有秀才上千人,加上本县户籍的例监生,统共有一千二百多人。”
“一千二百多人,竞争两百个考试名额,你算算”
朱寅神色肃然的说道:“最多只有六分之一的秀才和例监,才能拿到参加乡试的名额。”
后世很多人以为,明朝只要考中秀才,就能参加乡试,显然是个天大的误解。
庄廷谏点头:“那么你是不是以为,能竞争到考试名额的六分之一,就是品行兼优的秀才或监生了”
朱寅眉头一皱,“还请叔父指点。”
庄廷谏道:“这两百个名额本就是僧多粥少,可其中最少还有五十个名额,是留给关系户的!”
“只有一百多个名额,是真正留给品学兼优的资深学生。这的确不公平,可事实就是如此。”
“以至于,很多成绩优异的秀才,明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