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生意经(2/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万历时期朝政腐败不假,可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是封建时期很好的了。”
“民不聊生食不果腹也有,那主要是遭了天灾人祸,并非常态。大部分地区的百姓有吃有穿,生活稳定,白糖真不稀罕。”
“你做白糖生意,没有多大优势。”
宁采薇点头,“也是哈。南京一斤猪肉只要二十文,一斤鱼只要七八文,一斤白糖也就三十多文。”
“你觉得白糖为何这么便宜”
朱寅吃下第二块灌藕,“明朝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制糖技术,就是《天工开物》里面的黄泥水脱法。”
“明朝造出价廉物美的白糖,距今起码有一甲子的时间了,技术早就普及。”
“这个技术传到印度,印度又传到欧洲。晚明时期,糖是四大出口商品之一。
“所以印度语称白糖为中国,就像英国称中国为瓷器。”
“白糖此时在外国都不算奢侈品了。十几年前,长宗我部一次性向织田信长献上了白糖三千斤。”
宁采薇呵呵一笑,“你的意思是,明朝白糖便宜因为技术普及了,可是原材料呢你以为明朝的甘蔗园很多”
“起码我来明朝快一年了,没有见过一块甘蔗园。而南京的鲜果铺子里,甘蔗的价格是梨子的八倍!”
“你觉得甘蔗的价格是不是偏高白糖一斤只要三十多文,真的便宜吗明朝百姓的人均耗糖量呢”
朱寅顿时被问住了,皱眉道:“这又能说明什么总之,白糖价格只有大米的五倍,的确不是奢侈品啊。”
宁采薇摇头,“所以呀,你是真的没有商业思维。这方面的视角有点肤浅了。”
“很明显,明朝的甘蔗产量是很低的。明朝的甘蔗园很少,产量绝对高不到哪里去。”
“就这不多的产量,还要出口海外。国内的货就更少了。”
“按理说,白糖的价值应该很贵才对。毕竟原材料产量就那么多。可问题是,价格只是大米的五倍。
“问题出在哪“
朱寅似乎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大明百姓对白糖的需求小。需求小,哪怕产量少,价值也贵不到哪里去”
宁采薇点头,“对,你开窍了。就像后世的巧克力,产量很小,但也不是奢侈品,因为需求小。”
“产量小,同时需求也小,那就是市场平衡了,不会贵。但市场也不大,只能是次级市场。”
“可是如果,这需求暴涨呢比如暴涨三倍”
她满脸都是自信的笑容,“明朝百姓为何对白糖的需求小因为白糖只是作为调味品在使用,就像调料一样。
“白糖不是零食,只是调味品。还不是那种必须的调味品,市场需求又能大到哪里去”
朱寅终于知道宁采薇的意图了,“你要做糖果”
宁采薇一拍手,“对了。我要做糖果!白糖的甜度太高,太甜,无法当零食。但如果用白糖为原料,制造糖果,将白糖转化为零食,白糖的需求量就会爆炸。”
朱寅也笑了,“也是啊。明朝只有糖葫芦、蜜饯这些甜食,后世的糖果还真没有。”
“而且,糖果的消耗量是很大的,对孩子来说,算是半刚需了。”
宁采薇看着天上的圆月,“中秋夜望月谈钱,的确大煞风景,俗不可耐。可这是我今晚的说话重点。”
“做糖果,是我这段时间思考的商业战略之一。
“我想过了很多,发现一个尴尬的问题。凡是目前赚钱的生意,我们这种后来者,难以快速见效。”
“丝绸、盐、茶叶、瓷器都是权力密集型行业,资本也大,还被垄断了,行业也非常成熟,早就形成了一套行业标准和商业规则。’
“我如果一上来就做这些生意,就必然要遵守已经成型的商业规则,必须要抢占已有市场。”
“这样一来,拼的就是资本,人力,渠道,权力...我们哪一样都没有优势,要想后来居上,就是事倍功半。”
“同样的资本投进去,运营成本更高,回报很慢,风险更大,周期太长。”
“有技术难度的科技产品我们造不出来。搞没有技术难度的发明创造吧,又没有专利保护,就是为人做嫁。”
“搞房地产,既没有那个本钱,也没有那个市场。”
“做矿业很赚钱,可金属矿又是朝廷垄断,私人难以插手。做煤矿、石灰这种私人能干的矿,又需要大量矿工...”
“做海贸...我们既没有货源,也没有大海船,又没有走私渠道...”
“以上这些,没有一个行业,是适合我们的起家生意。”
“这衣食住行四大刚需,还是做食品最容易上马,风险最小。”
朱寅问道:“服装不行么开一家服装超市明朝虽然有成衣店,但衣服太少...”
宁采薇摇头,“后世服装批发市场,是建立在服装工业化生产基础上的,制造成本低廉。所以压货成本低。”
“古代没有机器化大生产,服装制造全靠人手,成本太高,挤压风险就难以控制了。”
“而且就算行,也没有任何门槛,很快就会被复制。”
“糖果是最合适的。糖果的配方虽然只是一层纸,但也不是别人短时间能仿造出来的。”
“而且成本低,上马快。因为没有人做,我们能利用先发优势,迅速掌握市场份额。”
“这个全新的市场,我们很快就能赚到第一桶金
“民不聊生食不果腹也有,那主要是遭了天灾人祸,并非常态。大部分地区的百姓有吃有穿,生活稳定,白糖真不稀罕。”
“你做白糖生意,没有多大优势。”
宁采薇点头,“也是哈。南京一斤猪肉只要二十文,一斤鱼只要七八文,一斤白糖也就三十多文。”
“你觉得白糖为何这么便宜”
朱寅吃下第二块灌藕,“明朝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制糖技术,就是《天工开物》里面的黄泥水脱法。”
“明朝造出价廉物美的白糖,距今起码有一甲子的时间了,技术早就普及。”
“这个技术传到印度,印度又传到欧洲。晚明时期,糖是四大出口商品之一。
“所以印度语称白糖为中国,就像英国称中国为瓷器。”
“白糖此时在外国都不算奢侈品了。十几年前,长宗我部一次性向织田信长献上了白糖三千斤。”
宁采薇呵呵一笑,“你的意思是,明朝白糖便宜因为技术普及了,可是原材料呢你以为明朝的甘蔗园很多”
“起码我来明朝快一年了,没有见过一块甘蔗园。而南京的鲜果铺子里,甘蔗的价格是梨子的八倍!”
“你觉得甘蔗的价格是不是偏高白糖一斤只要三十多文,真的便宜吗明朝百姓的人均耗糖量呢”
朱寅顿时被问住了,皱眉道:“这又能说明什么总之,白糖价格只有大米的五倍,的确不是奢侈品啊。”
宁采薇摇头,“所以呀,你是真的没有商业思维。这方面的视角有点肤浅了。”
“很明显,明朝的甘蔗产量是很低的。明朝的甘蔗园很少,产量绝对高不到哪里去。”
“就这不多的产量,还要出口海外。国内的货就更少了。”
“按理说,白糖的价值应该很贵才对。毕竟原材料产量就那么多。可问题是,价格只是大米的五倍。
“问题出在哪“
朱寅似乎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大明百姓对白糖的需求小。需求小,哪怕产量少,价值也贵不到哪里去”
宁采薇点头,“对,你开窍了。就像后世的巧克力,产量很小,但也不是奢侈品,因为需求小。”
“产量小,同时需求也小,那就是市场平衡了,不会贵。但市场也不大,只能是次级市场。”
“可是如果,这需求暴涨呢比如暴涨三倍”
她满脸都是自信的笑容,“明朝百姓为何对白糖的需求小因为白糖只是作为调味品在使用,就像调料一样。
“白糖不是零食,只是调味品。还不是那种必须的调味品,市场需求又能大到哪里去”
朱寅终于知道宁采薇的意图了,“你要做糖果”
宁采薇一拍手,“对了。我要做糖果!白糖的甜度太高,太甜,无法当零食。但如果用白糖为原料,制造糖果,将白糖转化为零食,白糖的需求量就会爆炸。”
朱寅也笑了,“也是啊。明朝只有糖葫芦、蜜饯这些甜食,后世的糖果还真没有。”
“而且,糖果的消耗量是很大的,对孩子来说,算是半刚需了。”
宁采薇看着天上的圆月,“中秋夜望月谈钱,的确大煞风景,俗不可耐。可这是我今晚的说话重点。”
“做糖果,是我这段时间思考的商业战略之一。
“我想过了很多,发现一个尴尬的问题。凡是目前赚钱的生意,我们这种后来者,难以快速见效。”
“丝绸、盐、茶叶、瓷器都是权力密集型行业,资本也大,还被垄断了,行业也非常成熟,早就形成了一套行业标准和商业规则。’
“我如果一上来就做这些生意,就必然要遵守已经成型的商业规则,必须要抢占已有市场。”
“这样一来,拼的就是资本,人力,渠道,权力...我们哪一样都没有优势,要想后来居上,就是事倍功半。”
“同样的资本投进去,运营成本更高,回报很慢,风险更大,周期太长。”
“有技术难度的科技产品我们造不出来。搞没有技术难度的发明创造吧,又没有专利保护,就是为人做嫁。”
“搞房地产,既没有那个本钱,也没有那个市场。”
“做矿业很赚钱,可金属矿又是朝廷垄断,私人难以插手。做煤矿、石灰这种私人能干的矿,又需要大量矿工...”
“做海贸...我们既没有货源,也没有大海船,又没有走私渠道...”
“以上这些,没有一个行业,是适合我们的起家生意。”
“这衣食住行四大刚需,还是做食品最容易上马,风险最小。”
朱寅问道:“服装不行么开一家服装超市明朝虽然有成衣店,但衣服太少...”
宁采薇摇头,“后世服装批发市场,是建立在服装工业化生产基础上的,制造成本低廉。所以压货成本低。”
“古代没有机器化大生产,服装制造全靠人手,成本太高,挤压风险就难以控制了。”
“而且就算行,也没有任何门槛,很快就会被复制。”
“糖果是最合适的。糖果的配方虽然只是一层纸,但也不是别人短时间能仿造出来的。”
“而且成本低,上马快。因为没有人做,我们能利用先发优势,迅速掌握市场份额。”
“这个全新的市场,我们很快就能赚到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