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嫡明 > 第七十二章 入籍

第七十二章 入籍(1/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江宁县是京县,属于六品官衙。就是本县皂隶,也更有威风。  

“名剌?”朱寅点点头,“有。”  

他一点也不意外对方的态度。  

县衙这种地方,别说等级森严的古代,就是后世,你也不是想进就进。  

即便是来告状,也要先在外面递了状子,乖乖在外面候着。  

等到刑名师爷看完状子,建议接案,堂上掷下绿色拘唤令签,才能被传入衙门。1  

朱寅走到那皂班衙兵的面前,袖出一块早就准备好的二两碎银子,不少痕迹塞入对方手中。1  

“牌翁,名剌在此。”  

明清时期,百姓对皂隶的尊称很多:老捕、老爹、牌头、牌翁。  

朱寅尊称对方肯定不会错。他可不敢在这皂隶面前造次。  

他是来买户口的,明摆着是流民的身份,还怎么装币?  

朱寅送出二两银子,小脸上也是人畜无害的笑容。  

对方眼见朱寅“年幼懂事”,不禁也露出笑容。  

朱寅不卑不亢的说道:“牌翁办差辛苦,劳烦了。”  

皂隶在身份上属于贱籍,基本上是世代当差,连胥吏都不是,而是“衙奴”。  

皂隶看似地位很低,可他们世代当差,早就掌控了很多基层之权,在本地根深蒂固,属于黑白通吃的坐地虎。4  

就是知县等大人物,也要依赖他们为爪牙。  

说是贱籍,可除了不能科举考试之外,就是草民头上的天。  

也就是纪晓岚说的“皂隶在乡,差天子一等”。  

不然,“老爹”这个尊称是怎么来的?  

那“牌翁”自然而然的袖入碎银子,过手一掂量,知有二两,神色和蔼的说道:2  

“你是办事还是告状?若是告状,须得乡老和坊老审过,寻常小案么…县衙不受。”  

他们不吃皇粮,没有编制和俸禄,名册不在吏部。每年只有几两“工食银”补贴。  

他们自然也有生财之道,靠着各种“陋规”赚取灰色收入,习以为常。  

进县衙者,有名剌投递的先入内禀报。没有名剌的,肯定不是什么人物。  

他收取朱寅的银子,叫“酒食钱”,官府认可,就是天子也默许:皇帝也不差饿兵嘛。  

再说,收的“酒食钱”也不是他一人受用,其他公差也要分润。  

朱寅小大人似的拱拱手,“我不是递状告官,我是去户房,办理户籍之事,劳烦牌翁通传。”  

只有重要案件,江宁县衙才会受理。一般的小案子,必须先经过乡老、里正、坊正。  

否则就是越诉。  

就算县衙受理的案子,大多也是典史、刑房司吏、甚至刑名师爷来审理。  

莫说一把手知县老爷,就是县丞、主簿都不轻易审案。  

知县亲审的案子,都是大案要案,或者有人请托的案子。  

对方听他不是递状告官,很痛快的点头道:1  

“你等着,我去户房通报一声,稍时便会传见了。”  

若只是来六房办理民事,那就简单多了。  

不一时,对方出来说道:“跟我来吧,只能进来两人办事。”  

朱寅点点,当下带着宁采薇一起入内。  

实际上,朱寅和宁采薇作为孩子,进县衙是不合适的。  

容易为胥吏孩视,轻慢。  

可是除了他们自己,谁也不合适进去办事。  

几个女真人不用说,康熙兄弟和三个女子也不用说,四个水手都不识字。  

他两只袖子里装着三斤多重的黄金,沉甸甸的。2  

在一排衙兵的注视下,迈过高高的门槛,终于进了县衙的大门。  

按照大明体制,县衙是四进三堂的规格。  

朱寅和宁采薇一进入面阔三间的大门,首先就看见前面十丈外的高大仪门。  

这就是外衙了。  

两人好奇的眼睛顿时东张西望。  

西边是男监、女监、狱神庙、监厅,属于监狱区,占地近两亩。  

这是县中犯人吃牢饭的地方,也就是蹲班房。  

这西边的监狱区,还有一个阴阳馆,里面有阴阳训术官,察看星象,推算凶吉。  

一县如一国。国有钦天监,县有阴阳馆。  

江宁县是大明管理人口最多的县。南京城中一百五十万市民,还有大量流动人口,全归江宁、上元两个京县分管。1  

因为江宁县分管更繁华的南城,加上还要管辖城外广袤乡村的人口,使得江宁县管理的人口超过百万。  

人口超过百万的县,治安压力有多大?  

县衙监狱是绝对不够用的,犯人根本就关不下。  

同为京县的上元县,监狱肯定也关不下。  

江宁县当然是有办法的。  

没问题,可以关在南京刑部监狱、大理寺监狱、都察院监狱、应天府监狱、南京诏狱、五城兵马司监狱、五军都督府监狱嘛。  

再不够关,各处巡检司、驿站、递运所,甚至卫所,哪里不能关押犯人?  

这就使得,两大京县的服刑犯人,几乎遍布整个南直隶!1  

为了方便管理关押在各地的本县犯人,江宁知县和上元知县,干脆兼任了南京刑部提牢厅的主事。  

此时,监狱区隐隐传来犯人的哀嚎,令人毛骨悚然。  

两人再看东边,却是土地祠。  

这就是明朝官衙典型的“东祠西狱”格局了。  

土地祠边是衙神庙,祠庙之后,又是三班衙役的值班营房。  

这东边祠庙区,还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