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落子半岛(2/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
何雨柱又看向老狼和灰熊,掏出几张韩币:“老狼,你跟灰熊也出去转转,重点是打听打听这地方都有什么像样的工厂、企业。哪些行业比较发达,政府或者大财团最近有什么大动作没有,去工厂区附近看看,听听工人们的闲谈,去酒馆坐坐,听听那些看起来有点身份的人在聊什么生意。用眼睛看,用耳朵听。”
老狼和灰熊对视一眼,明白了老板的意图:“明白,老板。我们这就去。”
房间里只剩下何雨柱和另外两名队员(野狗和石头)。
何雨柱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隙,后巷里晾晒的衣物和堆放的生活杂物没有什么人,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他又关上了窗。
接下来的两天,何雨柱没有急于行动。
他让队员们轮流休息,自己则和老狼、灰熊、土狼等人分头行动,深入大邱的各个角落。
他们去了东区、西区的工业区。
巨大的厂房林立,烟囱冒着或浓或淡的烟。
纺织厂的机器轰鸣声昼夜不息;机械厂门口进出的卡车装载着笨重的部件;鞋厂的空气中弥漫着皮革和胶水的混合气味。
工人们穿着统一但略显破旧的工作服,行色匆匆,脸上带着长期劳作的疲惫。
工厂门口的招工启事贴了一层又一层。
他们去了市中心的商业街和传统市场。商品种类远不如香江丰富,多是些生活必需品和本地生产的轻工业品。
进口货很少,价格昂贵,普通人根本消费不起。
他们坐在简陋的酒馆里,听着本地商人和小老板们用带着浓重庆尚道口音的朝鲜语交谈。
抱怨生意难做、贷款难批、原材料涨价的有之;兴奋地谈论着听说某某会社接到了海外大订单、某某地方又要建新厂的有之;也有人神秘兮兮地提到“汉城来的大人物”视察了哪里哪里,政府可能要扶持某个产业。
他们甚至“无意间”路过了一些挂着“三星”、“大宇”、“晓星”等标志的办事处或小型工厂外围。
这些名字在当时的韩国已初露锋芒,但在大邱,它们的触角似乎还处于扩张初期,规模远非后世巨头可比。
收集到的信息在旅馆房间内汇总。
“老板,情况大概摸清了。”老狼汇报,其他人在一旁补充细节。
“大邱现在就是个‘纺织城’!大大小小的纺织厂、印染厂、成衣厂占了工业的半壁江山,工人也最多。其次是机械制造,主要是些配套的零部件生产,给釜山的造船厂、汉城的汽车厂供货。再就是制鞋、皮革这些轻工业。”
“规模都不算大。”灰熊接口道,“我们看到的厂子,很多看着大,但设备感觉挺旧的,工人也多,管理好像…挺混乱的。跟香江那些现代化工厂没法比。”
“对,”土狼补充,“本地人聊天都说,现在政府抓经济抓得紧,到处都在建厂,鼓励出口。
银行的钱也好贷,只要能拿到海外订单。
但竞争也激烈得很,小厂子倒闭的也不少。
另外,那些大牌子,像三星、大宇,都在这里设了点,但主要是销售或者小规模的分厂,核心的好像还在汉城、釜山那边。”
“还有一点,这里的帮派确实有,主要盘踞在工厂区外围和码头,收保护费、控制一些搬运工和女工,甚至插手一些小工厂的原料供应。但感觉层次不高,就是些地头蛇,跟香江那些有组织、有后台的没法比。只要给钱,或者展示点实力,应该不难摆平。”
何雨柱静静地听着,他的目光扫过摊在桌上的简易手绘地图,上面标注着他们探查过的重点区域。
香江太小了,何雨柱的脑海中浮现一个念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
香江是金融和贸易的天堂,但它的土地资源极其有限,高昂的地价和劳动力成本,以及英资财团对关键行业的垄断,严重限制了重工业、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
他的黄河实业在码头、地产、汽车、饮料、安保等领域可以风生水起,但要涉足真正能奠定根基、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和化工业,在香江几乎寸步难行。
未来的电子产业,更是需要庞大的产业链支撑,香江提供不了这个土壤。
而国内呢?
何雨柱的眼神微微黯淡。
1972年,祖国大陆仍在特殊时期的风雨中飘摇。虽然曙光已现,但整体的营商环境远未成熟。
风险高,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封闭,对外资的态度更是讳莫如深。
现在回去大规模投资工业,时机远未成熟。至少还要等待十年,甚至更久。
他目光重新落回地图上的大邱,这里不一样。
虽然看起来落后、粗糙,甚至有些混乱,但它拥有香江和此时大陆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1.土地与劳动力成本低廉:这是发展制造业的基础。
2.政府强力推动工业化:朴某的五年计划正在全力推进,政策倾斜,贷款支持,目标明确指向出口导向型经济。这是一个巨大的时代风口。
3.初步的工业基础:纺织、机械已有一定积累,产业链虽不完善,但雏形已现,便于切入和升级。
4.地理位置:靠近釜山港,物流便利,利于进出口。
5.社会相对稳定:军政府强力统治下,社会秩序比东南亚许多地方要好得多,只要处理好当地关系,经营环境可
何雨柱又看向老狼和灰熊,掏出几张韩币:“老狼,你跟灰熊也出去转转,重点是打听打听这地方都有什么像样的工厂、企业。哪些行业比较发达,政府或者大财团最近有什么大动作没有,去工厂区附近看看,听听工人们的闲谈,去酒馆坐坐,听听那些看起来有点身份的人在聊什么生意。用眼睛看,用耳朵听。”
老狼和灰熊对视一眼,明白了老板的意图:“明白,老板。我们这就去。”
房间里只剩下何雨柱和另外两名队员(野狗和石头)。
何雨柱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隙,后巷里晾晒的衣物和堆放的生活杂物没有什么人,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他又关上了窗。
接下来的两天,何雨柱没有急于行动。
他让队员们轮流休息,自己则和老狼、灰熊、土狼等人分头行动,深入大邱的各个角落。
他们去了东区、西区的工业区。
巨大的厂房林立,烟囱冒着或浓或淡的烟。
纺织厂的机器轰鸣声昼夜不息;机械厂门口进出的卡车装载着笨重的部件;鞋厂的空气中弥漫着皮革和胶水的混合气味。
工人们穿着统一但略显破旧的工作服,行色匆匆,脸上带着长期劳作的疲惫。
工厂门口的招工启事贴了一层又一层。
他们去了市中心的商业街和传统市场。商品种类远不如香江丰富,多是些生活必需品和本地生产的轻工业品。
进口货很少,价格昂贵,普通人根本消费不起。
他们坐在简陋的酒馆里,听着本地商人和小老板们用带着浓重庆尚道口音的朝鲜语交谈。
抱怨生意难做、贷款难批、原材料涨价的有之;兴奋地谈论着听说某某会社接到了海外大订单、某某地方又要建新厂的有之;也有人神秘兮兮地提到“汉城来的大人物”视察了哪里哪里,政府可能要扶持某个产业。
他们甚至“无意间”路过了一些挂着“三星”、“大宇”、“晓星”等标志的办事处或小型工厂外围。
这些名字在当时的韩国已初露锋芒,但在大邱,它们的触角似乎还处于扩张初期,规模远非后世巨头可比。
收集到的信息在旅馆房间内汇总。
“老板,情况大概摸清了。”老狼汇报,其他人在一旁补充细节。
“大邱现在就是个‘纺织城’!大大小小的纺织厂、印染厂、成衣厂占了工业的半壁江山,工人也最多。其次是机械制造,主要是些配套的零部件生产,给釜山的造船厂、汉城的汽车厂供货。再就是制鞋、皮革这些轻工业。”
“规模都不算大。”灰熊接口道,“我们看到的厂子,很多看着大,但设备感觉挺旧的,工人也多,管理好像…挺混乱的。跟香江那些现代化工厂没法比。”
“对,”土狼补充,“本地人聊天都说,现在政府抓经济抓得紧,到处都在建厂,鼓励出口。
银行的钱也好贷,只要能拿到海外订单。
但竞争也激烈得很,小厂子倒闭的也不少。
另外,那些大牌子,像三星、大宇,都在这里设了点,但主要是销售或者小规模的分厂,核心的好像还在汉城、釜山那边。”
“还有一点,这里的帮派确实有,主要盘踞在工厂区外围和码头,收保护费、控制一些搬运工和女工,甚至插手一些小工厂的原料供应。但感觉层次不高,就是些地头蛇,跟香江那些有组织、有后台的没法比。只要给钱,或者展示点实力,应该不难摆平。”
何雨柱静静地听着,他的目光扫过摊在桌上的简易手绘地图,上面标注着他们探查过的重点区域。
香江太小了,何雨柱的脑海中浮现一个念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
香江是金融和贸易的天堂,但它的土地资源极其有限,高昂的地价和劳动力成本,以及英资财团对关键行业的垄断,严重限制了重工业、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
他的黄河实业在码头、地产、汽车、饮料、安保等领域可以风生水起,但要涉足真正能奠定根基、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和化工业,在香江几乎寸步难行。
未来的电子产业,更是需要庞大的产业链支撑,香江提供不了这个土壤。
而国内呢?
何雨柱的眼神微微黯淡。
1972年,祖国大陆仍在特殊时期的风雨中飘摇。虽然曙光已现,但整体的营商环境远未成熟。
风险高,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封闭,对外资的态度更是讳莫如深。
现在回去大规模投资工业,时机远未成熟。至少还要等待十年,甚至更久。
他目光重新落回地图上的大邱,这里不一样。
虽然看起来落后、粗糙,甚至有些混乱,但它拥有香江和此时大陆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1.土地与劳动力成本低廉:这是发展制造业的基础。
2.政府强力推动工业化:朴某的五年计划正在全力推进,政策倾斜,贷款支持,目标明确指向出口导向型经济。这是一个巨大的时代风口。
3.初步的工业基础:纺织、机械已有一定积累,产业链虽不完善,但雏形已现,便于切入和升级。
4.地理位置:靠近釜山港,物流便利,利于进出口。
5.社会相对稳定:军政府强力统治下,社会秩序比东南亚许多地方要好得多,只要处理好当地关系,经营环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