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什么叫高情商(后仰)(2/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难怪表弟一直说,天下的礼法制度已经彻底崩坏。”
“南方的宗族士绅势力,比我们想的还要强大。”
朱樉也点头表示认同,此时他终于明白,父亲为何要动用军队了。
又为何会找方国珍来打听情况。
若是不把这些搞清楚,就贸然去抓人,恐怕真的会东南生乱。
想到这里,他后背不禁生出了冷汗。
难怪老马一直说我太自傲了,看来确实有那么点啊。
方国珍心中则是感叹,马钰的地位果然不一般啊。
太子当众喊他表弟,这是真没拿他当外人。
实在让人羡慕。
可惜了,我身份太敏感,要不然说啥都得和他认识一下。
之后方国珍就将名单上,自己知道的人讲了一遍。
朱元璋一一进行了标注,尤其是那几家在海上有势力的,更是重点标注。
方国珍讲完之后,就很识趣的主动告退离开。
朱元璋也没有挽留,而是再次叮嘱若有需要就说,不要太过委屈自己云云。
等他走远,朱元璋看向朱樉道:“如何?”
朱樉羞愧的道:“是我太自大了,没想到东南豪强的势力,竟然大到这种程度。”
不过随即他又说道:“锦衣卫的人手还是太少了。”
“我将全部人力都用在调查财税上,以至于忽略了这些关键信息。”
“您看是不是再扩充一下规模?”
朱元璋颔首道:“是该扩充一下了,就再增加一个卫所的规模吧。”
“不过此事你不用管了,刚才方国珍的话你也听到了,马上派人去查,尽快给出准确情报。”
朱樉怏怏的道:“是。”
回到马府之后,朱樉先找到了马钰,将这件事情讲了一下:
“没有想到,那些豪强的势力竟然如此强大。”
马钰也有些意外,坞堡都出来了?这玩意儿不是几百年前的东西吗?
不过想想也正常,元末乱世持续了几十年,当地宗族豪强为了自保,修建一些防御建筑是很正常的。
想到这里,他就说道:“其实南方人喜欢抱团,是有历史原因的。”
朱樉好奇的道:“哦?什么历史原因?”
马钰说道:“坞堡最初诞生在什么时候,已经无法追溯。”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最初诞生在北方边境。”
“是当地百姓,用来自发抵御草原游牧族群侵袭的。”
“汉朝时期,坞堡在北方边境普遍存在。”
“再说说南方,先秦时期南方也就吴越两国源自中原。”
“秦朝建立后,先后派遣几十万大军征讨,建立了桂林、南海、象郡三个郡。”
“后来赵佗建立了南越国。”
“但那会儿当地汉人最多的时候,也就五六十万左右,大多数时间都只是维持在二十余万。”
“东汉汉安帝时期,因为寒冷期天下迎来了气候最极端的十年。”
“为了应对极端气候,和熹皇后将几十万受灾的百姓,迁徙到荆州定居。”
“这也是荆州得以发展,并在汉末三国时期,扮演重要角色的原因。”
“汉人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是东晋时期。”
“但当时南方并未得到开发,蛮夷数量众多。”
“他们对于乔迁而来的汉人,不是很友好,双方争斗频繁。”
“当时朝廷是指望不上的,百姓只能自己抱团应对。”
“于是在北方抵御游牧族群的坞堡,就被南迁的百姓挪到了这里。”
“汉人百姓靠着坞堡,一边种地,一边和蛮夷相争。”
“在争斗的过程中,双方也在交流,文化上的、经济上的、血缘上的。”
“很多蛮夷在这个过程中,被汉化。”
“如此数百年之后,江浙、荆楚之地才得到大规模开发。”
“南宋时期,汉人第二次大规模南迁,湖广等地也得到开发。”
“这才有了南方的富庶。”
“可以说,坞堡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朱樉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可既然坞堡如此重要,我们要是将其打掉,岂不是在变相帮助当地蛮夷吗?”
马钰摇头道:“从南宋时期开始,南方汉人的力量,就已经彻底压倒了当地蛮夷。”
“坞堡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就没必要继续存在了。”
“事实上,南宋时期坞堡就基本消失了,当地百姓更多是以宗族抱团。”
“只是因为元朝朝廷的不作为,加上元末乱世,坞堡又重新出现了。”
“而且你不要以为坞堡就全是好处,它的问题也非常大。”
“坞堡不只是可以用来抵御蛮夷,也同样可以用来对抗朝廷。”
“坞堡多是以血缘抱团建立而成,不要以为有血缘关系,大家就相亲相爱。”
“他们内部有着森严的等级,族长、族老都是人上人,最底层的百姓过的牛马都不如。”
“而且是生生世世被奴役,没有任何翻身的可能。”
“除此之外,他们还会经常劫掠其他地方的人,关在坞堡里当奴隶。”
“可以这么说,每一座坞堡底下,都埋着数不尽的尸骨。”
“乱世的时候,坞堡确实有积极意义,但太平时节它就是藏污纳垢之地。”
“现在大明一统天下,要重新建立礼法制度,连宗族势力都要打
“南方的宗族士绅势力,比我们想的还要强大。”
朱樉也点头表示认同,此时他终于明白,父亲为何要动用军队了。
又为何会找方国珍来打听情况。
若是不把这些搞清楚,就贸然去抓人,恐怕真的会东南生乱。
想到这里,他后背不禁生出了冷汗。
难怪老马一直说我太自傲了,看来确实有那么点啊。
方国珍心中则是感叹,马钰的地位果然不一般啊。
太子当众喊他表弟,这是真没拿他当外人。
实在让人羡慕。
可惜了,我身份太敏感,要不然说啥都得和他认识一下。
之后方国珍就将名单上,自己知道的人讲了一遍。
朱元璋一一进行了标注,尤其是那几家在海上有势力的,更是重点标注。
方国珍讲完之后,就很识趣的主动告退离开。
朱元璋也没有挽留,而是再次叮嘱若有需要就说,不要太过委屈自己云云。
等他走远,朱元璋看向朱樉道:“如何?”
朱樉羞愧的道:“是我太自大了,没想到东南豪强的势力,竟然大到这种程度。”
不过随即他又说道:“锦衣卫的人手还是太少了。”
“我将全部人力都用在调查财税上,以至于忽略了这些关键信息。”
“您看是不是再扩充一下规模?”
朱元璋颔首道:“是该扩充一下了,就再增加一个卫所的规模吧。”
“不过此事你不用管了,刚才方国珍的话你也听到了,马上派人去查,尽快给出准确情报。”
朱樉怏怏的道:“是。”
回到马府之后,朱樉先找到了马钰,将这件事情讲了一下:
“没有想到,那些豪强的势力竟然如此强大。”
马钰也有些意外,坞堡都出来了?这玩意儿不是几百年前的东西吗?
不过想想也正常,元末乱世持续了几十年,当地宗族豪强为了自保,修建一些防御建筑是很正常的。
想到这里,他就说道:“其实南方人喜欢抱团,是有历史原因的。”
朱樉好奇的道:“哦?什么历史原因?”
马钰说道:“坞堡最初诞生在什么时候,已经无法追溯。”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最初诞生在北方边境。”
“是当地百姓,用来自发抵御草原游牧族群侵袭的。”
“汉朝时期,坞堡在北方边境普遍存在。”
“再说说南方,先秦时期南方也就吴越两国源自中原。”
“秦朝建立后,先后派遣几十万大军征讨,建立了桂林、南海、象郡三个郡。”
“后来赵佗建立了南越国。”
“但那会儿当地汉人最多的时候,也就五六十万左右,大多数时间都只是维持在二十余万。”
“东汉汉安帝时期,因为寒冷期天下迎来了气候最极端的十年。”
“为了应对极端气候,和熹皇后将几十万受灾的百姓,迁徙到荆州定居。”
“这也是荆州得以发展,并在汉末三国时期,扮演重要角色的原因。”
“汉人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是东晋时期。”
“但当时南方并未得到开发,蛮夷数量众多。”
“他们对于乔迁而来的汉人,不是很友好,双方争斗频繁。”
“当时朝廷是指望不上的,百姓只能自己抱团应对。”
“于是在北方抵御游牧族群的坞堡,就被南迁的百姓挪到了这里。”
“汉人百姓靠着坞堡,一边种地,一边和蛮夷相争。”
“在争斗的过程中,双方也在交流,文化上的、经济上的、血缘上的。”
“很多蛮夷在这个过程中,被汉化。”
“如此数百年之后,江浙、荆楚之地才得到大规模开发。”
“南宋时期,汉人第二次大规模南迁,湖广等地也得到开发。”
“这才有了南方的富庶。”
“可以说,坞堡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朱樉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可既然坞堡如此重要,我们要是将其打掉,岂不是在变相帮助当地蛮夷吗?”
马钰摇头道:“从南宋时期开始,南方汉人的力量,就已经彻底压倒了当地蛮夷。”
“坞堡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就没必要继续存在了。”
“事实上,南宋时期坞堡就基本消失了,当地百姓更多是以宗族抱团。”
“只是因为元朝朝廷的不作为,加上元末乱世,坞堡又重新出现了。”
“而且你不要以为坞堡就全是好处,它的问题也非常大。”
“坞堡不只是可以用来抵御蛮夷,也同样可以用来对抗朝廷。”
“坞堡多是以血缘抱团建立而成,不要以为有血缘关系,大家就相亲相爱。”
“他们内部有着森严的等级,族长、族老都是人上人,最底层的百姓过的牛马都不如。”
“而且是生生世世被奴役,没有任何翻身的可能。”
“除此之外,他们还会经常劫掠其他地方的人,关在坞堡里当奴隶。”
“可以这么说,每一座坞堡底下,都埋着数不尽的尸骨。”
“乱世的时候,坞堡确实有积极意义,但太平时节它就是藏污纳垢之地。”
“现在大明一统天下,要重新建立礼法制度,连宗族势力都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