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其罪当诛(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主的抵制,就没有真正完成过度田。”
“所以他们选择了全面放纵,但也放宽了对百姓的人身约束,用别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现在的南方的地主士绅势力,比起宋朝只强不弱,想要度田很难。”
朱标这才知道自己将事情想的太简单了,心中一沉道:
“那怎么办?总不能真就这样不管了吧?”
朱元璋冷笑一声道:“不管?怎么可能。”
“不过需要先削弱他们的力量,让他们没有反抗之力。”
“等时机成熟,重新确立度量衡、清查人口,清丈土地,三项工作可以同时展开。”
朱标点点头,说道:“您准备如何削弱他们的力量?仅靠财税案恐怕不行。”
朱元璋并没有回答,而是说道:
“类似的事情,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
“你自己回去翻书,然后写一篇策论给咱。”
“不要去问马钰,你要学会自己思考。”
朱标恭敬的道:“是。”
接着朱元璋就分别召见了李善长、宋濂等人,商议编写会计录以及重建国子六学的事情。
会计录是唐朝率先开始编撰的,作为正史的补充,也是正儿八经的史学一部分。
所以并没有人反对,此事顺利通过。
至于让郗俊才、邓博通、高启三人担任编纂官,大家也都没有意见。
前两个本身就是计官,还是国子监算学班的先生,算是专业对口。
高启则是和宋濂齐名的大学者,且参与编写了《元史》,这完美的履历谁也不敢挑刺。
儒生们则觉得,高启是代表儒家参与进来的,既如此也同样没有反对的必要了。
反倒是国子六学,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不过正如马钰所言,国子六学其中四个都是以儒家经典为主,儒生们就差举双手双脚赞同了。
他们有意见的则是,算学也配单独建立一所学院?
这次都不用朱元璋出面反驳,戴罪立功的李善长就主动站出来,一一驳斥了他们。
事实上,文官们也知道,想打压算学已经不可能。
反对也只是习惯性的表明态度而已。
见朱元璋已经决定要重建六学,也就顺势同意了。
并且很快就拿出了章程。
国子六学并不是全部都在一个地方,而是分散在几个主要城市。
经过讨论之后,国子学放在了应天,太学放在了凤阳,算学院放在了洛阳。
律学院朱元璋力排众议放在了长安。
在南方一众官吏的争取下,四门学院放在了洞庭湖畔的岳阳,书学院则放在了杭州。
如此四天后大致章程确定,朱元璋在早朝宣布了此事。
不出意外,引起了朝野轰动。
编写会计录的事情直接被忽视,大家的注意力全都在国子六学之上。
文人对此无不盛赞,陛下文治武功,必将开创盛世王朝啊。
唯一有点不和谐的地方,就是有人对李善长负责此事提出了意见。
但他们的意见并没有引起朝堂高官们的附和。
毕竟只要不傻,都知道李善长的地位,更何况朝廷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他举荐出仕的。
就连宋濂都得到过他的举荐,谁好意思反对他?
少数想要跟风的官吏,根本就没有掀起什么浪花,直接就被李善长的党羽给压下去了。
目睹了全过程,朱标却有了另一种感受。
李善长的威望确实够高,在朝中的势力也很庞大啊。
建设国子六学这种事情,本应该引起各派争斗的。
谁都知道这是宣扬自家学派,培养新势力,掌握话语权的最佳途径。
可是因为主持此事的人是他,各派系都表现的很平和,似乎一点其他欲望都没有。
自己还是有点小瞧他了。
至于李善长,在松了口气的同时,也有些得意。
皇帝还是知道,谁才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的啊。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就在此时,刘伯温的加急奏疏送到了乾清宫。
看到供词,朱元璋直接化身桌面清理大师,一把将御案上的东西全部扫落在地。
一旁的内侍吓的直接跪在地上瑟瑟发抖。
“好啊,二十七万五千贯,只是不到一年,他们就贪了足足二十七万五千贯。”
“当初赵彦君是怎么和咱说的,为解君忧敢辞其劳。”
“还说要将每一文钱都花在刀刃上,要用最少的钱,将凤阳皇城修的漂漂亮亮的。”
“他就是这么为朝廷节省钱粮的?”
说到这里,他激动的挥舞手中的奏疏:
“这可都是万民的血汗钱,他们怎么敢的?”
“欺君罔上,咱要夷他们三族。”
朱标也脸色难看,对周围内侍说道:“都退下,今日之事若传出去半个字,诛。”
内侍们如遇大赦,连忙离开大殿。
朱元璋对着空气发泄了一番,总算是克制住了心头怒火,将奏疏扔给朱标说道:
“你看看,你看看…”
“以前马钰说这天下的风气已经烂的不成样子,咱还有所怀疑。”
“现在咱才知道,比他说的还要严重。”
“杀,这次咱要将这些人通通杀了,正一正这股歪风邪气。”
朱标接过奏疏翻看了一遍,脸色也非常难看,真的是无法无天。
继续往下翻,当他看到都有那
“所以他们选择了全面放纵,但也放宽了对百姓的人身约束,用别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现在的南方的地主士绅势力,比起宋朝只强不弱,想要度田很难。”
朱标这才知道自己将事情想的太简单了,心中一沉道:
“那怎么办?总不能真就这样不管了吧?”
朱元璋冷笑一声道:“不管?怎么可能。”
“不过需要先削弱他们的力量,让他们没有反抗之力。”
“等时机成熟,重新确立度量衡、清查人口,清丈土地,三项工作可以同时展开。”
朱标点点头,说道:“您准备如何削弱他们的力量?仅靠财税案恐怕不行。”
朱元璋并没有回答,而是说道:
“类似的事情,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
“你自己回去翻书,然后写一篇策论给咱。”
“不要去问马钰,你要学会自己思考。”
朱标恭敬的道:“是。”
接着朱元璋就分别召见了李善长、宋濂等人,商议编写会计录以及重建国子六学的事情。
会计录是唐朝率先开始编撰的,作为正史的补充,也是正儿八经的史学一部分。
所以并没有人反对,此事顺利通过。
至于让郗俊才、邓博通、高启三人担任编纂官,大家也都没有意见。
前两个本身就是计官,还是国子监算学班的先生,算是专业对口。
高启则是和宋濂齐名的大学者,且参与编写了《元史》,这完美的履历谁也不敢挑刺。
儒生们则觉得,高启是代表儒家参与进来的,既如此也同样没有反对的必要了。
反倒是国子六学,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不过正如马钰所言,国子六学其中四个都是以儒家经典为主,儒生们就差举双手双脚赞同了。
他们有意见的则是,算学也配单独建立一所学院?
这次都不用朱元璋出面反驳,戴罪立功的李善长就主动站出来,一一驳斥了他们。
事实上,文官们也知道,想打压算学已经不可能。
反对也只是习惯性的表明态度而已。
见朱元璋已经决定要重建六学,也就顺势同意了。
并且很快就拿出了章程。
国子六学并不是全部都在一个地方,而是分散在几个主要城市。
经过讨论之后,国子学放在了应天,太学放在了凤阳,算学院放在了洛阳。
律学院朱元璋力排众议放在了长安。
在南方一众官吏的争取下,四门学院放在了洞庭湖畔的岳阳,书学院则放在了杭州。
如此四天后大致章程确定,朱元璋在早朝宣布了此事。
不出意外,引起了朝野轰动。
编写会计录的事情直接被忽视,大家的注意力全都在国子六学之上。
文人对此无不盛赞,陛下文治武功,必将开创盛世王朝啊。
唯一有点不和谐的地方,就是有人对李善长负责此事提出了意见。
但他们的意见并没有引起朝堂高官们的附和。
毕竟只要不傻,都知道李善长的地位,更何况朝廷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他举荐出仕的。
就连宋濂都得到过他的举荐,谁好意思反对他?
少数想要跟风的官吏,根本就没有掀起什么浪花,直接就被李善长的党羽给压下去了。
目睹了全过程,朱标却有了另一种感受。
李善长的威望确实够高,在朝中的势力也很庞大啊。
建设国子六学这种事情,本应该引起各派争斗的。
谁都知道这是宣扬自家学派,培养新势力,掌握话语权的最佳途径。
可是因为主持此事的人是他,各派系都表现的很平和,似乎一点其他欲望都没有。
自己还是有点小瞧他了。
至于李善长,在松了口气的同时,也有些得意。
皇帝还是知道,谁才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的啊。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就在此时,刘伯温的加急奏疏送到了乾清宫。
看到供词,朱元璋直接化身桌面清理大师,一把将御案上的东西全部扫落在地。
一旁的内侍吓的直接跪在地上瑟瑟发抖。
“好啊,二十七万五千贯,只是不到一年,他们就贪了足足二十七万五千贯。”
“当初赵彦君是怎么和咱说的,为解君忧敢辞其劳。”
“还说要将每一文钱都花在刀刃上,要用最少的钱,将凤阳皇城修的漂漂亮亮的。”
“他就是这么为朝廷节省钱粮的?”
说到这里,他激动的挥舞手中的奏疏:
“这可都是万民的血汗钱,他们怎么敢的?”
“欺君罔上,咱要夷他们三族。”
朱标也脸色难看,对周围内侍说道:“都退下,今日之事若传出去半个字,诛。”
内侍们如遇大赦,连忙离开大殿。
朱元璋对着空气发泄了一番,总算是克制住了心头怒火,将奏疏扔给朱标说道:
“你看看,你看看…”
“以前马钰说这天下的风气已经烂的不成样子,咱还有所怀疑。”
“现在咱才知道,比他说的还要严重。”
“杀,这次咱要将这些人通通杀了,正一正这股歪风邪气。”
朱标接过奏疏翻看了一遍,脸色也非常难看,真的是无法无天。
继续往下翻,当他看到都有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