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朱元璋要当端水大师(1/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黄刚没有丝毫犹豫,当确定真的来了钦差,他当场就跳了出来喊冤。
也是第一个喊冤之人。
刘伯温得到消息后,亲自赶到现场,当着所有工匠的面进行询问。
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给工匠们做个表率。
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积极提供证据。
得知潘凿子可能遇害,他当场震怒,命人将附近的几个监工抓过来审问。
工匠们听说此事,纷纷聚过来观看。
不一会儿就围了上千人。
负责保护钦差的禁军将领心都提起来了,连忙命人拉好警戒线,将人群隔离开来。
很快负责监管黄刚等人的三名监工被押过来。
一开始他们还不承认,但一通板子下去什么都招了。
毕竟他们的地位太低了,贪污的钱也轮不到他们分,也就是平日欺负一下工匠。
罪责并不算特别大,就算事情被爆出来,惩罚也不会太重。
但如果咬牙不招就不一样了,那是同党,要抄家杀头的。
他们自然不会替上头当官的隐瞒。
通过他们的供词,大家总算是知道发生了什么。
那天潘凿子说要告状,被一名路过的工匠给听到了。
为了换取一点吃的,他就把这事儿告诉了一名叫张昆的监工。
张昆则上报给了上头当官的,然后潘凿子就被带走了。
靠着这个功劳,他获得了重用。
至于那名出卖潘凿子的工匠,也被带走了。
原因并不难猜,灭口。
听到是‘自己人’出卖,周围的工匠义愤填膺,纷纷指责那个工匠。
刘伯温脸色更差,如果是杀人灭口,这就是两条人命了。
就在这时,其中一名监工似乎想到了什么,连忙补充道:
“刘相公,小的听说潘凿子二人还活着,被关押在楚管事家的地窖里。”
刘伯温用怀疑的目光看着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这般清楚的?”
那监工连忙解释道:“小的和那张昆熟识,前天一起吃酒时听他无意间说的。”
听完那监工的话,刘伯温心中一沉。
那个楚管事只是个从九品的小官,没有资格参加迎接宴会,也就意味着他并没有被控制。
那么他得到消息后,会不会将人灭口?
刘伯温不敢再耽搁,立即派人去那楚管事家救人,同时又派人去抓张昆。
抓人自然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接着刘伯温又开始询问黄刚还有何冤屈。
到了这会儿,黄刚也是知无不言,将这大半年来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全都说了出来。
其他工匠眼见刘伯温确实肯为他们做主,也打消了疑虑,纷纷站出来陈述冤屈。
刘伯温大喜,找来一群书吏给大家录取证词。
大家的供词其实主要就一个,克扣口粮。
除了前两个月的口粮能正常发放,之后就越来越少。
工匠们被逼无奈,只能自己出钱买口粮吃。
可他们大多都是穷人,哪来那么多的钱,很多人都只能饿着肚子干活。
外表看,这就是一起克扣粮饷案。
但刘伯温却从部分工匠的证词里,察觉到了异常。
他们的证词里说,管事们会时不时的抽调部分工匠,去干一些计划外的活儿。
干这些活儿能吃饱饭,所以大家都争着抢着去。
计划外的工作量,还给吃饱饭?
这是连锦衣卫都没能查到的东西,刘伯温敏锐察觉到,这里有大文章。
马上将这些工匠单独叫出来询问。
通过他们的口得知,加工的主要是建筑材料,偶尔会干一些雕刻类的活儿。
刘伯温追问道:“你们可知那些东西被用在了何处?”
工匠们都摇头表示不知道。
皇城规模太大了,他们人身自由受限也不能乱跑,并不知道用在了哪里。
但所有人都表示,加工好之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见过那些东西。
刘伯温又让他们把雕刻的东西描述了一遍,发现全部都不符合皇家规制,更像是大户人家使用的。
他立即就确定,这是有人和大户勾结,用皇家工匠给大户加工建筑材料。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材料是大户提供,还是盗用的皇城材料。
但不管是哪种,这件事情的性质都变了。
刘伯温一边加紧录供词,一边派人将这个发现上报给朱元璋。
不过他并没有着急将这条线揭开。
而是假装什么都不知道,继续查克扣口粮案。
就在这个时候,去抓捕楚管事和张昆的人都回来了。
同时被解救的,还有潘凿子和另外一名出卖他的工匠。
只是潘凿子已经奄奄一息,显然被折磨的不轻。
不过好在还有一口气,刘伯温连忙派人给他医治。
之后就是审问那个楚管事和张昆。
张昆知道自己罪行比较大,还试图硬抗,但证据确凿外加一通酷刑就什么都吐出来了。
反倒是那个楚管事,应该是早就做好了思想准备。
不等刘伯温用刑,就什么都招了。
但最后他表示,抓潘凿子是上面让他干的,他没有办法。
“刘相公明鉴,我就是个从九品的芝麻小官,上面吩咐的事情哪敢不做。”
“下官都是被他们裹挟的啊。”
上面还让他杀人灭口,他将潘凿子和两外一名工匠藏了起来
也是第一个喊冤之人。
刘伯温得到消息后,亲自赶到现场,当着所有工匠的面进行询问。
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给工匠们做个表率。
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积极提供证据。
得知潘凿子可能遇害,他当场震怒,命人将附近的几个监工抓过来审问。
工匠们听说此事,纷纷聚过来观看。
不一会儿就围了上千人。
负责保护钦差的禁军将领心都提起来了,连忙命人拉好警戒线,将人群隔离开来。
很快负责监管黄刚等人的三名监工被押过来。
一开始他们还不承认,但一通板子下去什么都招了。
毕竟他们的地位太低了,贪污的钱也轮不到他们分,也就是平日欺负一下工匠。
罪责并不算特别大,就算事情被爆出来,惩罚也不会太重。
但如果咬牙不招就不一样了,那是同党,要抄家杀头的。
他们自然不会替上头当官的隐瞒。
通过他们的供词,大家总算是知道发生了什么。
那天潘凿子说要告状,被一名路过的工匠给听到了。
为了换取一点吃的,他就把这事儿告诉了一名叫张昆的监工。
张昆则上报给了上头当官的,然后潘凿子就被带走了。
靠着这个功劳,他获得了重用。
至于那名出卖潘凿子的工匠,也被带走了。
原因并不难猜,灭口。
听到是‘自己人’出卖,周围的工匠义愤填膺,纷纷指责那个工匠。
刘伯温脸色更差,如果是杀人灭口,这就是两条人命了。
就在这时,其中一名监工似乎想到了什么,连忙补充道:
“刘相公,小的听说潘凿子二人还活着,被关押在楚管事家的地窖里。”
刘伯温用怀疑的目光看着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这般清楚的?”
那监工连忙解释道:“小的和那张昆熟识,前天一起吃酒时听他无意间说的。”
听完那监工的话,刘伯温心中一沉。
那个楚管事只是个从九品的小官,没有资格参加迎接宴会,也就意味着他并没有被控制。
那么他得到消息后,会不会将人灭口?
刘伯温不敢再耽搁,立即派人去那楚管事家救人,同时又派人去抓张昆。
抓人自然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接着刘伯温又开始询问黄刚还有何冤屈。
到了这会儿,黄刚也是知无不言,将这大半年来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全都说了出来。
其他工匠眼见刘伯温确实肯为他们做主,也打消了疑虑,纷纷站出来陈述冤屈。
刘伯温大喜,找来一群书吏给大家录取证词。
大家的供词其实主要就一个,克扣口粮。
除了前两个月的口粮能正常发放,之后就越来越少。
工匠们被逼无奈,只能自己出钱买口粮吃。
可他们大多都是穷人,哪来那么多的钱,很多人都只能饿着肚子干活。
外表看,这就是一起克扣粮饷案。
但刘伯温却从部分工匠的证词里,察觉到了异常。
他们的证词里说,管事们会时不时的抽调部分工匠,去干一些计划外的活儿。
干这些活儿能吃饱饭,所以大家都争着抢着去。
计划外的工作量,还给吃饱饭?
这是连锦衣卫都没能查到的东西,刘伯温敏锐察觉到,这里有大文章。
马上将这些工匠单独叫出来询问。
通过他们的口得知,加工的主要是建筑材料,偶尔会干一些雕刻类的活儿。
刘伯温追问道:“你们可知那些东西被用在了何处?”
工匠们都摇头表示不知道。
皇城规模太大了,他们人身自由受限也不能乱跑,并不知道用在了哪里。
但所有人都表示,加工好之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见过那些东西。
刘伯温又让他们把雕刻的东西描述了一遍,发现全部都不符合皇家规制,更像是大户人家使用的。
他立即就确定,这是有人和大户勾结,用皇家工匠给大户加工建筑材料。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材料是大户提供,还是盗用的皇城材料。
但不管是哪种,这件事情的性质都变了。
刘伯温一边加紧录供词,一边派人将这个发现上报给朱元璋。
不过他并没有着急将这条线揭开。
而是假装什么都不知道,继续查克扣口粮案。
就在这个时候,去抓捕楚管事和张昆的人都回来了。
同时被解救的,还有潘凿子和另外一名出卖他的工匠。
只是潘凿子已经奄奄一息,显然被折磨的不轻。
不过好在还有一口气,刘伯温连忙派人给他医治。
之后就是审问那个楚管事和张昆。
张昆知道自己罪行比较大,还试图硬抗,但证据确凿外加一通酷刑就什么都吐出来了。
反倒是那个楚管事,应该是早就做好了思想准备。
不等刘伯温用刑,就什么都招了。
但最后他表示,抓潘凿子是上面让他干的,他没有办法。
“刘相公明鉴,我就是个从九品的芝麻小官,上面吩咐的事情哪敢不做。”
“下官都是被他们裹挟的啊。”
上面还让他杀人灭口,他将潘凿子和两外一名工匠藏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