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群相制(2/5)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是无法做到了,需要天下仁人志士一起出力才有希望。”
“伯温,你可愿意助咱。”
在论证温寒变的过程中,刘伯温已经完成心态的转变。
此时听到朱元璋的话,他立即下拜道:
“谢陛下器重,臣必为大明江山社稷,为天下万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元璋笑道:“咱就知道,伯温不会让咱失望的。”
然后他面色一肃道:“温寒变的事情既已结束,你就抽身出来吧。”
“正好有一件大事,咱想交给你去处理。”
然后他就将凤阳营造贪腐问题说了一下:
“咱给你便宜处置之权,务必将此事查清楚,决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硕鼠。”
刘伯温松了口气,只要不是让他在中枢搞内斗就行。
不过他也想到了另外一个难点,于是开口说道:
“凤阳营造是李相推举的人才,臣去处置怕他会反对。”
实际上这就是在暗示,这事儿可能会牵扯到李善长,该怎么办?
朱元璋说道:“李相乃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深明大义,必不会因私废公的。”
“你放心去查即可。”
“但也要保持清醒,莫要因为那些人的攀咬就牵连到无辜之人。”
言外之意就是,李善长这边咱会处置好的,但也不要把这事儿牵扯到他身上去。
剩下的必须从重从严处置。
刘伯温心中的石头彻底卸下,说道:
“臣遵旨,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贪官污吏。”
之后朱元璋又和他说了一下凤阳皇城营建问题。
并明确告诉他,都城将会放在安阳。
至于凤阳皇城,大部分非必要建筑都会被砍掉,然后将还在修建的建完。
剩下的暂时停工,将工匠和物资都抽调到安阳去。
“先集中力量营建安阳,凤阳皇城暂时放一放吧。”
“你去凤阳除了调查贪腐案,顺便也将此事给办了。”
安阳?刘伯温马上就猜到和宝鼎有关。
又回忆了一下地形,倒也觉得合适,于是欣然领命。
第二天早朝刘伯温上奏,经过对历史文献的总结,发现了一个新的周期变化。
温寒变。
一个周期为八百年。
钦天监监正邬秉让,以及其他参与人员全部出面证实。
事实上,这件事情早就有风声传出了。
毕竟刘伯温拿到特权,又是令天下各地上报记录,又是派人去各地实地考察。
大家自然很好奇在查什么。
经手的人多了,也就不存在什么秘密了。
即便最关键的画图环节,一直是刘伯温自己单独负责的,依然无法保守秘密。
温寒变的事情,早就在私下流传开来。
大多数人都嗤之以鼻,这种东西怎么可能会存在。
只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披露,大家就开始惶恐了。
不过在确切的消息传出前,大家依然是将信将疑。
此时,当刘伯温等人确认温寒变存在,朝堂依然一片哗然。
不少人站出来反对,就连宋濂都提出了质疑。
朱元璋给刘伯温使了个眼色。
刘伯温当即就将所有资料,以及那幅温度变化曲线图拿了出来。
“这是所有证据,诸位可以不信我刘基,但不能不信前人留下的史料。”
依然有部分人提出质疑,谁能保证史料不会出现偏差?
刘伯温反驳道:“一两份史料有所偏差是很正常的,但不可能所有史料都是错误的。”
“这幅图,是经过多种史料相互印证才得出的。”
“如果你不信这个结果,那就先请推翻史料记载。”
此言一出,大部分人都闭口不言了。
毕竟史料在这摆着,是做不了假的。
啥?证明大部分史料是假的?
别闹了。
但依然有一小撮人,尤其是儒家的死硬分子,坚持认为温寒变不存在。
史料是真的,是刘伯温他们的统计有问题。
而且很多灾害是苍天降下的惩罚,与气候变化无关。
只是他们的这种言论,就连大部分儒生都觉得太蠢了。
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一套呢?
平日里用这一招哄哄那种平庸之君就可以了,你用这一招来对付马上得天下的皇帝。
那不是愚蠢是什么。
他们的意见直接就被无视了。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关注温寒变,很多人的心思都放在了别处。
比如李善长,眼见刘伯温出了大风头,一张老脸拉的很长。
汪广洋则感受到了实打实的威胁,这刘伯温不会是要抢我的位置吧?
胡惟庸脸上挂着和善的笑容,心中却也是敲响了警钟。
李善长因病要辞去相位,他可是一直盯着这个位置的。
刘伯温不早不晚,偏偏在这个时候拿出温寒变,莫非也有意要竞争这个位置?
不行,我不能坐以待毙。
不过他们也知道事情的轻重,刘伯温敢在朝堂上将此事拿出来,那肯定是得到了朱元璋允许的。
很可能接下来的大明国策,都要围绕即将到来的寒冷期展开。
如果自己反对温寒变,大概率会直接出局。
所以不但不能反对,还要表现的很支持。
就在这时,朱元璋终于开口说道:“寒冷期北方变冷,气候多变,造成粮食减产。”
“
“伯温,你可愿意助咱。”
在论证温寒变的过程中,刘伯温已经完成心态的转变。
此时听到朱元璋的话,他立即下拜道:
“谢陛下器重,臣必为大明江山社稷,为天下万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元璋笑道:“咱就知道,伯温不会让咱失望的。”
然后他面色一肃道:“温寒变的事情既已结束,你就抽身出来吧。”
“正好有一件大事,咱想交给你去处理。”
然后他就将凤阳营造贪腐问题说了一下:
“咱给你便宜处置之权,务必将此事查清楚,决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硕鼠。”
刘伯温松了口气,只要不是让他在中枢搞内斗就行。
不过他也想到了另外一个难点,于是开口说道:
“凤阳营造是李相推举的人才,臣去处置怕他会反对。”
实际上这就是在暗示,这事儿可能会牵扯到李善长,该怎么办?
朱元璋说道:“李相乃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深明大义,必不会因私废公的。”
“你放心去查即可。”
“但也要保持清醒,莫要因为那些人的攀咬就牵连到无辜之人。”
言外之意就是,李善长这边咱会处置好的,但也不要把这事儿牵扯到他身上去。
剩下的必须从重从严处置。
刘伯温心中的石头彻底卸下,说道:
“臣遵旨,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贪官污吏。”
之后朱元璋又和他说了一下凤阳皇城营建问题。
并明确告诉他,都城将会放在安阳。
至于凤阳皇城,大部分非必要建筑都会被砍掉,然后将还在修建的建完。
剩下的暂时停工,将工匠和物资都抽调到安阳去。
“先集中力量营建安阳,凤阳皇城暂时放一放吧。”
“你去凤阳除了调查贪腐案,顺便也将此事给办了。”
安阳?刘伯温马上就猜到和宝鼎有关。
又回忆了一下地形,倒也觉得合适,于是欣然领命。
第二天早朝刘伯温上奏,经过对历史文献的总结,发现了一个新的周期变化。
温寒变。
一个周期为八百年。
钦天监监正邬秉让,以及其他参与人员全部出面证实。
事实上,这件事情早就有风声传出了。
毕竟刘伯温拿到特权,又是令天下各地上报记录,又是派人去各地实地考察。
大家自然很好奇在查什么。
经手的人多了,也就不存在什么秘密了。
即便最关键的画图环节,一直是刘伯温自己单独负责的,依然无法保守秘密。
温寒变的事情,早就在私下流传开来。
大多数人都嗤之以鼻,这种东西怎么可能会存在。
只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披露,大家就开始惶恐了。
不过在确切的消息传出前,大家依然是将信将疑。
此时,当刘伯温等人确认温寒变存在,朝堂依然一片哗然。
不少人站出来反对,就连宋濂都提出了质疑。
朱元璋给刘伯温使了个眼色。
刘伯温当即就将所有资料,以及那幅温度变化曲线图拿了出来。
“这是所有证据,诸位可以不信我刘基,但不能不信前人留下的史料。”
依然有部分人提出质疑,谁能保证史料不会出现偏差?
刘伯温反驳道:“一两份史料有所偏差是很正常的,但不可能所有史料都是错误的。”
“这幅图,是经过多种史料相互印证才得出的。”
“如果你不信这个结果,那就先请推翻史料记载。”
此言一出,大部分人都闭口不言了。
毕竟史料在这摆着,是做不了假的。
啥?证明大部分史料是假的?
别闹了。
但依然有一小撮人,尤其是儒家的死硬分子,坚持认为温寒变不存在。
史料是真的,是刘伯温他们的统计有问题。
而且很多灾害是苍天降下的惩罚,与气候变化无关。
只是他们的这种言论,就连大部分儒生都觉得太蠢了。
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一套呢?
平日里用这一招哄哄那种平庸之君就可以了,你用这一招来对付马上得天下的皇帝。
那不是愚蠢是什么。
他们的意见直接就被无视了。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关注温寒变,很多人的心思都放在了别处。
比如李善长,眼见刘伯温出了大风头,一张老脸拉的很长。
汪广洋则感受到了实打实的威胁,这刘伯温不会是要抢我的位置吧?
胡惟庸脸上挂着和善的笑容,心中却也是敲响了警钟。
李善长因病要辞去相位,他可是一直盯着这个位置的。
刘伯温不早不晚,偏偏在这个时候拿出温寒变,莫非也有意要竞争这个位置?
不行,我不能坐以待毙。
不过他们也知道事情的轻重,刘伯温敢在朝堂上将此事拿出来,那肯定是得到了朱元璋允许的。
很可能接下来的大明国策,都要围绕即将到来的寒冷期展开。
如果自己反对温寒变,大概率会直接出局。
所以不但不能反对,还要表现的很支持。
就在这时,朱元璋终于开口说道:“寒冷期北方变冷,气候多变,造成粮食减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