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入彀(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品中正制并不绝对。”  

“哪怕是门阀政治的巅峰东晋时期,依然有大量的底层人走上高位。”  

“虽然这种人很少,但并不是不存在。”  

“还有人认为,种姓制度类似于元朝把人划分为四等。”  

“这也是一知半解硬往上套的。”  

“种姓制度是划分阶级的,婆罗门和刹帝利阶层就是贵族,他们中间不存在穷人。”  

“吠舍和首陀罗就是底层,他们中间是绝对不会有权贵的。”  

“它们每一层级之间都有着无法跨越的鸿沟,生生世世都无法改变。”  

“蒙古的四等人,则是划分群体的,和阶级无关。”  

“四等人制度的第一等是蒙古人,事实上蒙古百姓的生活也是非常凄惨的。”  

“大量蒙古人被贬为奴隶。”  

“而汉人被分为三四等,可是汉人群体中一样可以出权贵。”  

“而且蒙古人将北方汉人划分第三等,南方汉人划分为第四等,还称呼其为南人。”  

“其真正目的是为了分裂汉人。”  

“一旦汉人分裂,就无法再联合起来反抗他们的统治。”  

“这才是元朝划分四等人真正的用意,和种姓制度是完全不同的。”  

朱樉点点头:“原来如此。”  

既然提到了这个问题,马钰就忍不住多说了几句:  

“这个世界很大,族群众多,每一个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他们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在我们的历史上,很可能从未发生过。”  

“然而我们总是习惯于,从历史中寻找相似的事情,来借鉴经验。”  

“这本来是一个优点,但很多人在研究域外文明的时候,也喜欢在华夏历史中寻找相似点。”  

“没有相似点的时候,他们甚至会曲解华夏历史。”  

“将域外文明独有的东西,强加在我们身上。”  

“长此以往会让很多人,无法正确认识华夏文明。”  

“这一点有必要告诉天下人,让他们引以为戒。”  

这话他是对着朱标说的。  

朱标虽然还没有见过类似的事情。  

但一想到刚才他也下意识的认为,种姓制度类似于九品中正制或者四等人制。  

顿时就明白马钰说的事情,是肯定会发生的。  

而且听了马钰那么多节课,他也知道大明必须加强与域外文明的各种交流。  

如果很多人都这么去解读域外文明,那还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  

于是就点头说道:“好,此事我会与父亲商议,找到合适的处置之法。”  

席应珍和道衍也觉得马钰的话有道理。  

但师徒俩也同样很无语。  

不是在说佛教的诞生吗?怎么又跑题了?  

你们平日里就是这么交流的吗?  

在交代过朱标后,马钰依然不放心。  

前世这种情况太普遍了,比如西方人搞出来的初夜权,都有人想将这个屎盆子端到华夏来。  

对于这些人,马钰就很无语。  

好东西你们想要我们能理解,屎尿屁你们也抢着要,到底是愚蠢还是坏啊?  

这一世,要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后续与域外文明接触的时候,必须要把这个观点告诉所有人。  

自信点,别踏马什么东西都往自己家里拿。  

有些东西,我们没有,也不想要。  

心里这么想着,马钰向道衍露出一个歉意的笑容,才接着说道:  

“我们继续说佛教的诞生。”  

“释迦牟尼虽然是一个小国的王子,但他同样受制于种姓制度,有才不得施展。”  

“苦闷之下,才悟道创立了佛教思想。”  

“所以佛教的很多思想,其实是针对印度教所提出的。”  

“比如众生平等,很可能就是为了反抗种姓制度,才提出的。”  

“再比如轮回制度。”  

“印度教为了奴化底层百姓,在教义里规定。”  

“底层百姓好好侍奉贵族,下辈子就能投胎成为上等人。”  

“佛教应该是借鉴了这部分思想,提出了轮回的概念。”  

“只是佛教将善行与轮回进行了绑定,积德行善下辈子就能投生到好人家。”  

“与印度教的奴化百姓,有着本质区别。”  

马钰又忍不住发散了一下思维:  

“华夏文明最初是没有轮回概念的,也没有地府的概念。”  

“在上古神话里,人死了魂魄会去往泰山。”  

“所以东岳大帝是最早执掌死亡世界的神灵,在神话体系里地位是非常高的。”  

众人再次颔首,就连席应珍都觉得受益匪浅。  

虽然他是道教高人,但更多是经意方面的研究,对历史其实也是一知半解。  

听完马钰的分析,才知道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  

这也让他对道教有了更深的认识。  

内心里对马钰也是非常敬佩的。  

同时也非常的好奇,如此大才,到底是谁调教出来的?  

为何从未听说过?  

道衍也是同样的感受,他学贯三教,但对这些历史发展也是所知不多。  

今天大有茅塞顿开之感。  

同时对于分裂改造儒家,也更多了几分期待。  

就冲这份见识,搞不好还真的是有备而来。  

马钰接着说道:“佛教产生后,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印度教。”  

“他们要和印度教争夺话语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